《侠骨关》
(2012-03-20 17:20:56)
标签:
上官鼎 |
分类: 东写西读 |
前尘往事如梦,多少侠骨葬送。赴国难,英雄豪杰竞相奔走。怎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敌不过他翻云覆雨手。只落得,客死他乡,身败名裂,同室操戈。到头来,不过数枚棋子,无关痛痒。
武侠小说模式挺多,常见如复仇、争霸、夺宝、平乱之类,破谜也是一例。谜局的设置,层层剥茧的叙述,使得故事充满悬念、富有张力。但也受限于叙述节奏,多用于中短篇架构,或者作为章节出现。如《侠骨关》这等,用以架构长篇的,倒也少见。
土木堡之变,中原豪杰在丐帮之主杨陆率领下千里驰援。不料,深陷北魏局中,群豪中毒身亡。杨陆闯峡中伏、埋骨他乡,丐帮烟消云散。钱百锋背负污名、千夫所指,被困大漠落英塔。二十年后再翻案,真相大白天下,却是不胜唏嘘。
《侠骨关》唱得的双生戏,主角是白铁军和左冰。
白铁军有乔峰的影子,杨陆义子、丐帮新主,肩负丐帮复兴大业。其身世特别,祖辈竟是《七步干戈》中的董氏兄弟。身世揭秘部分写得不错,很自然把董氏一族介入进来。白铁军知晓自己身世一段,写得颇有味道,那种自怨自哀,既痛恨长辈棒打鸳鸯致其父母不幸,却又对亲人充满渴慕的心态,被描绘得惟妙惟肖。这也是上官鼎作品一大特色,对细腻情感的把握,敏感而又精准。或许,年轻人写同龄人,容易产生共鸣吧。只是不解,祖孙相逢的篇章为何轻描淡写带过,最后也没作交代,连带与生母侍女的姐弟恋也不知所踪。还有,丐帮群英再聚,隐然有《倚天屠龙记》光明顶驰援、《血河车》长空帮集会的大气,却为何厄然而止、匆匆退场。其遭断臂之痛,似有模仿杨过之嫌,虽有自悟神功之说,但还未到把自己搞残的地步吧。
与白铁军理想英雄造型不同,左冰形象设置,或许承载了更多作者情绪。年少说梦,看左冰率性洒脱的江湖之行,随遇而安、懵懂憧憬的青葱岁月,似隐若现、强说惆怅的少年情怀,何尝不是上官鼎的自我抒怀。念其时,刘氏兄弟年少方唐,二十多岁年纪,衣食无忧,学业初成,前程似锦。游戏笔墨之余,大概也难免把少年心事付诸笔端。
左冰的情感戏,比白铁军那半截子恋情丰富得多。因长相酷似,与卓蓉瑛、巧妹结下不解之缘。巨木山庄前,借碧鸟之奇,宽解失意之人,足见左冰善良坦诚;写卓蓉瑛对其怜之恨之,救伤御敌一段灵光乍现,不解此后为何无疾而终。爱上一个不爱她的人,却又被丐帮梁四深深恋着,复杂感情本来大有写头,可惜也是匆匆掠过。
被巧妹误认为夫君一段实则败笔,前文已写诸人误识左冰,但细观却差异明显,旁人都能分个明白,最亲近的人反而不识?再说,左冰冒名安抚巧妹无可厚非,但连寝居一床也不知避讳,大大有悖君子不欺暗室之意。最终巧妹为救左冰,背誓自杀,实在有些牵强,莫非上官鼎也觉得其担纲女主无望、除死无它。
左冰看似多情,实则未见情深,更多的是逢场作戏、顺其自然,暗底里自我欣赏、不识情爱。初逢小梅,并未放在心上,可后来遇到小梅心系旁人,却也难掩酸意。凌姑娘强势出场,虽有些突兀,但其柔媚逼人,左冰半推半就,最终敌不过佳人情深,才成就一段佳话。
本书还有一配角,杨陆亲子杨群,幼时被俘,认贼为师,这本该是个大有塑造空间的角色。即可突出其与白铁军、左冰正堪匹敌的对抗,也可写出北魏的老谋深算、阴狠狡诈,以及杨群知其身世后的纠结心态。可惜这一矛盾点处理得不温不火,没有把这个人物塑造到极致,也没有形成对小说剧情冲突、对抗力度的有益补充,甚是浪费。结尾只满足于交待往事、自圆其说,通篇缺乏浓墨重彩的重头戏。
杨陆之死,是本书主线,也很有悲情色彩。杨陆正气凛然、不畏生死,虽未正面出场,但却令人心向往之、追慕不已。其身陷周公明和北魏正邪双方的布局中,明知夜闯星星峡除死无他,却义无反顾,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的无奈他的辛酸他的牺牲,又有几人能懂。
看得出,上官鼎受金庸影响很深,《侠骨关》的人物设置、故事情节颇多金氏作品痕迹。整体架构挑战很大,但笔力控制稍显凌乱,尤其是大段追忆式倒叙的运用,显得节奏有些沉闷、单调。有些情节缺乏前后呼应、甚至自相矛盾,缺乏一以贯之的底气,显得有些随意、不够严谨。有些人物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缺乏精雕细刻、层层推进的刻画。总体而言,上官鼎能够编出很大气、很精彩的故事,有很多挺不错的创意,但或许受年纪、阅历所限,不论是整体驾驭,还是细节处理上,稚嫩之处难免,缺乏足够耐心。
也许只是因为年青啊,文笔功力尚欠圆润,尽管心中有料,但想装进故事的太多,大杂烩固然别有风味,但距离美味佳肴还有差距,精彩有余,缺憾多多。或许,年纪大些,阅历丰富些,笔杆子硬些,故事会写得更好看更扎实。可那时的江湖梦、儿女情,少年情怀是否依旧呢?刘氏兄弟少年成名、退隐多年,甚至对上官鼎这段过往讳莫如深、不以为然,遥想其年少痴迷武侠的同道之好,为金庸一句赞语举杯相庆的情怀,时过境迁,徒留一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