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储若昆《历旅屐痕续集》序
(2015-01-15 14:08:15)
标签:
情感 |
分类: 评论 |
为储若昆《历旅屐痕续集》序
养花种草,我喜欢小盆的,便于修剪,便于欣赏。摆放案头,玲珑蓬勃。窗前小朵缀青柯,情趣盎然。文学作品,我喜欢小段的。寥寥数字,自成一篇。品读默诵,了然于胸。小诗吟到心头处,心花怒放。
同样喜欢小盆花、小作品的还有储若昆先生。储先生是我的忘年之交。我和他的相识,得缘于志趣相投,都喜欢短小的文艺作品,喜欢格律诗词这精密简约的文学体式。自2002年龙舒诗词学会成立开始至今,储先生都一直担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一职。学会成立不久,我作为一名诗词爱好者,就加入了该组织。记得初次见面的地点是在县科协的一间办公室。当时储先生已经退休,但被科协返聘编写志书并搞档案管理工作。走进办公室,见到的是一位白发飘飘和蔼可亲的老同志。他,就是储先生。我们办好了新会员入会的相关手续后相互留下了通讯地址和联系方式,后来交往就逐渐增多了;再后来,学会二届人事改动以及县老年大学诗词班的设立,我们的交往更加频繁。储先生为人可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实”;学诗也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虚”。朴实、真实的为人风格使他受益匪浅,常常得到当地诗词前辈和名家的点拔指导。象束志立、宋志发、汪立盛、王忠富等先生以及已故的施茂宏、周贤易先生在世时,他们都视储先生为知己,倾其所有,交流切磋。储先生虚心学习的态度更是造就了他成为一名诗人的有力保证。储先生对个人诗词的看法,向来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闻过则喜,江河汇海,使他的诗逐步成熟逐渐完美。一虚一实,互为动静,成为诗人向前跨越的双脚。《历旅屐痕》和《历旅屐痕续集》的出版正是他诗词创作旅途一步一步的印痕。
人们常说,诗如其人。由于储先生为人实在,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对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对一花一草一树一木都充满着感情充满着爱,因此,储先生的创作题材十分广泛;由于储先生勤勉不辍虚心好学,能及时地将所感所触捕捉成诗,因此储先生产高量多,佳作叠出。这种实实在在的为人风格,也就成为了他实实在在的创作风格。在《续集》中,主要表现在:
一、对党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作为一名老党员,他无时无刻都在关心着党的建设和社会进步,以一个老党员的炽热情怀回顾党的成长历史和对未来充满着向往。如《欢庆党旳“十七”大胜利召开》:京城旗帜遍飘扬,盛会召开议锦章。兴国运筹谋妙策,共图特色万家强。又如《鹧鸪天•颂南昌起义》:烽火连天蔽日云,元戎古城建成军。八旬经历旗高举,驰骋疆场建伟勋。
二、对家乡美好建设的颂歌:储先生少年时就勤勉好学,十几岁就凭自己的努力从偏远的岳西县来塝乡考上大专,分配在舒城县农业科技战线上,为舒城的农业、科技事业默默奉献了几十个春秋;因此,舒城成了储先生的第二故乡。储先生对舒城的一山一水都充满感情,对家乡的沧桑巨变了如指掌,对家乡的建设充满厚望。舒城美好乡村的建设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储先生笔下朴实的诗句。如:《题桃溪、河口公路双桥》:合安路上两明珠,霞映东流景色殊。滚滚车轮相对过,东西南北变通途。又如《龙津古桥》:龙津渡畔古桥残,谁觧横空五百年。两岸畅通仍照旧,晩风吹自碧云天。还有《西江月·城关鼓楼街》:条石路街苔滑,木板店舖牌斜。点心三个一杯茶,学子红巾佩挂。
三、对故乡山水、亲人诚挚的情感:储先生自幼贫寒,父亲过世得早,靠叔父等宗族减吃省用才供他读起了书。他颖脱而出飞离山窝后,翻身总不忘本,把感情化成诗句。叔父去世后,他一口气写下多首诗篇吊唁,收编在《历旅屐痕》里。在《续集》中,有《长相思•哭五叔祖母程静昭》为例:泪淋淋,雨淋淋,祖母慈容何处寻,含悲万语喑。
四、对晚年生活的美满愉悦和对子孙们的关爱和期盼:储先生退休后,习诗从文,自得其乐,家人团聚,其乐融融。如《丁亥中秋随咏》就是很好的例子,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习习凉风桂气浓,菊黄柿熟石榴红。女婿女儿同敬酒,爱子捎来月满空。前三句写实,是眼前景。后一句实中带虚,是眼前景,心中意,把满天明月说成是爱子捎来的信件。不合理趣却合情趣,便是诗语。对子女们的关爱和期盼如《贺孙储岳衡考上名牌大学》、《闻子昭中获工学硕士学位有感》和《贺爱子昭中获工学硕士学位》等。后者是这样写的:证件鎏金入眼鲜,国徽灿灿扣心弦。才从庠序攻工大,又向黉门读硕研。廿载寒窗磨砺苦,五车博学切磋难。亟希再展凌云志,报效中华莫等闲。
五、对农业科技进步的高度关注:储先生一直从事农业科技工作,农村、农民、农业一直是他关注的焦点,农业科技已经深深地融入他的血液,因此,从他的笔端流淌出的诗句,也与农科关联。试看《鹧鸪天 ·赞科技特派员》和《袁隆平院士莅舒城》:政府亲民谋智新,能人选派下乡村。含辛茹苦传科技,智慧生财富庶民。选良种,播早春。冬棚夏果硕兼匀。屏前电脑知天下,网上联销颂党恩。后者其中一首这样写道:我本农科一介民,深知实验苦艰辛。袁翁智慧加恒毅,永缀星空励后人。可见其身在局,亦如诗的有我之境。
六、对朋友、同事的真诚回报:储先生为人实在,知恩图报。对于一个写诗人而言,报答的什么?不是金不是银,只是唯有小诗酬贵客而已。如对汤柏林惠赠《钱塘诗刊》和张文圣《潜心诗书集》读后的酬谢:“梦塔六和江畔耸,寻师诗苑拜汤翁”,“诗词胜酒人沉醉,书似兰花淡雅芳”。这些赠诗,俯首皆是,各见风华,不一列举。
旅游诗和咏物诗也占据着《续集》大量的篇幅。罗丹说过,这世间不是没有美,而是我们缺少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储先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他每到一处,都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寻找挖掘山水间存在的美,体察感悟,把一景一物都赋予生命,然后再用诗的形式从胸中抒发出来。作品可圈可点者颇多,难以赘述。
就艺术风格而言,储先生的作品多从实处着笔,诗篇物象丰满。语言朴实无华。结构密不透风。臧克家说,写诗要有“三新”,即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储先生的诗,思想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他心系天下,心系人民,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一点,可以说他具备了“一新”;他关注国计民生,以真挚的感情讴歌时代风云,这一点,可以说他具备了“二新”;他用朴实的语言,甚至村语口语俚语入诗,这一点,可以说他具备了“三新”。在写作过程中,他虚心求知,广采博览,细大不捐,焚膏继晷的干劲使他的诗步步台阶,所到之处,皆留下诗歌的印痕。他追求着、尝试着用艺术美的形式去歌颂社会美,描述自然美。这样就具备了“三美”。 “三美”“三新”常具备,何愁不出好诗篇!
总而言之,储先生的诗风就如他的人风,就如他的职业。在生活的土壤中挖掘提炼土生土长的朴朴实实的鲜鲜活活的诗,靠的是“德自微存积,才从苦学来”——这是他的座右铭,也是他的经验之谈。
小盆的花,短小的诗,这是我的偏爱。储先生的作品,多是绝句,也有律诗和小令。这些诗,就像从乡野中移来的带有泥土味的盆景,朴拙但又真实,使我常常成为第一欣赏者,也使我和储先生更加拉近距离,相识相知,成为挚友。
受储先生委托,要我写点文字。论年龄、学历和资历我都是后来者,理应后排;然盛情难却,只好勉强从之,以管窥天,略论一二。是以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