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
2、
冲突推动情节发展。
动画片中的冲突设计在放飞人的想象的同时,还担负着推动情节发展的“重任”。一个一个的冲突就像海面上一个个小波浪,因为有了波浪向前翻滚的趋势,船才会借势前进,再加上行船人的掌控与把握,它才会驶向目的地。在动画剧本创作中,冲突就相当于那一个个翻滚的小波浪,而整个故事就是那艘航船。固然,少了波浪船依然会到达彼岸,没了冲突,故事仍然会向前发展,但其中却少了很多乐趣与精彩。
《海底总动员》中,父亲马林在“逃离鲨鱼群”、“穿越海底大峡谷”、“遭遇海蛰群”等与对立方的较量的同时,他寻找儿子的旅程也在不断向前,故事也在向前发展。不知道儿子的去向,创作者让他遭遇了灯鱼,他才能确定儿子的去向——悉尼;马林和多丽在寻找船只的时候,被鸟吃了卡在喉咙里面临生命危险,但正因为有了这次“危险”,父亲马林获知了儿子的确切消息。
这些冲突设计好比障碍赛跑中的“障碍”,在前行之路受到阻隔的同时,每越过一重障碍就意味着向前走了一步,就意味着接近终点一步。这些冲突的存在有力地推动了情节向前发展。
3、
冲突在情节中的铺垫作用。
冲突的设计会为观众留下悬念,于此同时,也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对情节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
《海底总动员》中,以副线“尼莫被困鱼缸”为例——尼莫入伙鱼缸后,了解了鱼缸中的鱼们的逃跑计划,这为后来尼莫的两次逃跑埋下伏笔,做了铺垫;尼莫从伙伴那里知道了“害鱼凶手”的小女孩,她与鱼缸中的鱼们的冲突通过侧面展现给了观众,这为最后逃跑时他们与小女孩正面交锋埋下了伏笔,做了铺垫;在伙伴们的帮助下,尼莫的第一次逃亡计划失败,正因为他失败了,这才听到了有关父亲的消息,正因为第一次失败了,最后的成功才显得来之不易;尼莫在鱼缸里用团结友谊的力量逃脱了鱼网,后来,他又用同样的方法救了被渔船 捕捞的多丽和其他鱼;马林因为伤心绝望与多丽分手,但正是多丽的离开使她巧遇尼莫,最终父子团聚,这也是铺垫的作用。
所以,冲突的设计对整个故事的完整以及流畅有很大的补充、铺垫作用。
三、 冲突设计的失误不利于情节发展。
好的冲突设计会对情节的发展产生推动或促进作用,那么,如果没有了冲突或者冲突设计的失误会动情节发展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1、
动画片《海尔兄弟》在冲突设计上的失误
成功的动画中都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大冲突、大矛盾,在这个大冲突、大矛盾的“统领”下设计许多小冲突,这样整个故事紧凑而不乏刺激、趣味。《海底总动员》中的父子矛盾贯穿始终,整部影片以它为线,其他的如“遭遇鲨鱼群”、“穿越海底大峡谷”、“遭遇海蛰群”等冲突都在“父子矛盾”这条线的统领下展开并最终化解了矛盾。
动画片《海尔兄弟》中,虽然能够勉强提出“以行踪为线索”、以“智慧、知识”为主题,但看过以后便不难发现,它的故事很散,虽是系列剧,也应该有个从头到尾、从开始到结束的矛盾冲突,这样既不会给人“师出无名”之感,也不会使整个剧情显得松散、零乱,以致于整体上理不出头绪。如果在故事开始时设计一个是类似于“智慧与自然的接触”、“知识与生活”等由头,这部动画片所带给观众的“无方向”感就会减弱许多。
(2)《海尔兄弟》部分故事中小冲突的缺失使故事缺乏吸引力。
《海尔兄弟》从第三部开始,在情节设计上因为“小冲突”设计的缺乏或不到位使故事更偏重于介绍知识,给人造成“以知识点来带动剧情”的感觉,这显然不同于前两部的风格。
2、
冲突设计的失误导致情节雷同。
笔者最近接触到一个正在制作中的国产动画片剧本,这是一个电视系列动画剧,在我们看到的不多几集剧本中,相似的“警察抓小偷”的情节出现频率极高,究其根源,这样的雷同是剧本创作时因为在冲突设计上缺少变化产生的。
3、
假设《海底总动员》中缺少了必要的冲突设计。
仍以前面提到的“遭遇灯鱼”和“遭遇水鸟”这两个冲突设计为例,假设没有设计“遭遇灯鱼”这个冲突,马林寻找儿子的方向及路途会显得莫名其妙,会造成明显的情节上的漏洞和断裂;假设没有设计“遭遇水鸟”这个冲突而是让马林一下子知道了儿子的下落,这样一是不太合理,再者会减少动画本身的趣味性,也让情节的发展显得太过突然。这样,冲突设计上的缺陷会使这部动画的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大大降低。
总之,面对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的孩子,在动画剧本创作中,冲突的设计对剧情的展开以及情节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是任何一个成功的动画剧本必备的因素之一。
(好像是三年前的文章了吧,今天整理东西竟然找到了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