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飞机缝翼

标签:
转载 |
分类: 飞翔 |
缝翼
缝翼是飞机的动力操纵面,安装在固定翼飞机的机翼前缘,当它伸出时,机翼可以有更大的迎角。迎角增加,升力系数也增加,飞机可以以更小的速度飞行,或起飞和着陆时可以有更小的距离。他们一般在着陆或接近世俗的机动飞行中使用,但在正常飞行时通常会收起以减小阻力。
其主要类型有,自动式:缝翼和机翼前缘齐平,当空气动力较小到一定程度会自动伸出。固定式:缝翼总是伸出。这种类型一般安装在一些特殊的低速飞机上,或只是仅仅让飞机低速。动力式:这种缝翼的伸出可以有驾驶员控制,它广泛的用在现代运输机上。
缝翼能伸出到机翼的外三分之一,或者能覆盖整个机翼前缘。许多早期的空气动力学家,包括德国的普朗特都相信,缝翼工作是因为减小了主机翼的高能量流,使得边界层重新分配能量,由此而迟延飞机失速。实际上,缝翼并没有给空气以高的速率(事实上还减小了),也不能称为高能气体,因为实际边界层外面的气体有相同的总源头。风衣的实际效应是:
缝翼效应:流经缝翼的逆行环流减慢了流经主机翼顺流的速率,这样减小了顺流的气压峰值。
环流效应:顺流环流加速了逆流环流,从而提高了空气动力性能。
倾倒效应:因为主机翼环流使得缝翼后缘速率增加,这样减轻了气流分离问题,有增加了升力。
离开表面的气压恢复:缝翼涡流不需要接触表面而得以有效地减速。
新的表面层效应:在它的前缘产生新的边界层,薄的边界层比厚的边界层经受更大的坡度。
缝翼最先由德国航空工程师古斯塔夫.拉赫曼于1918年应用。1917年一架飞机因失速而坠毁,使得他缝翼的想法付诸实际。他在1917年德国科隆做了一个模型。1918年,他在德国申请前缘缝翼专利。但德国专利局起初拒绝了他,理由是他们不相信把机翼分开可以增加升力。
独立于拉赫曼,英国的亨得利-佩奇飞机制造公司也在发展缝翼,试图通过减小大迎角下机翼上的乱流来延缓飞机失速,并在1919年申请了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