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中的正反比应用

标签:
教育 |
正(反)比函数知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博爱县教研室
一、正(反)比函数在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
、ρ
=
、P
=
、F浮=ρgV排、I=
等公式中都存在“当某一物理量一定时,其他物理量是正比或反比的关系”,如果学生能够把数学中的正(反)比函数关系应用到物理公式的学习中,学生就会更清楚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便于学生对物理公式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在此期间,学生就要接触到“当某一物理量不变,其余物理量之间的正‘反’比”关系(学习时间大约在新学期的第一个月里);而学生学习正比例函数的知识是在八年级上学期的第四章才学习(学习时间大约在该学期的十一月份),从学习时间上来看稍滞后于物理知识的学习;而反比例函数更是九年级上学期第五章的学习内容,更滞后于很多物理公式的学习。因此,这就影响学生对正反比知识在物理知识上的应用。
、ρ
=
、P
=
、F浮=ρgV排、I=
等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而正(反)比函数是以y=kx
(k为常数,x的次数为1,且k≠0)和y=
第三、就师资而言(尤其在农村初中中学),从事物理教学的教师很多并非物理专业毕业,大多是其他专业“转行”,教师本身对物理与数学的关系了解不够,教师的基本数学素养有些缺乏。这些实际情况的存在或多或少影响初中物理的教学,教师更多的是从物理单方面进行知识的讲解、传授,没有从数学层面让学生认识到物理与数学的内在关系(虽然对初中生的要求很低),使学生的物理学习仅限于物理课本中的物理知识,而不能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公式、物理定律是建立在数学表达上的。这些原因也影响学生在物理学习中使用正(反)比函数关系。
二、初中生对正反比例函数在物理中的认识
作为教师,每当在讲“当S一定时,V与t成反比”时,很多学生都是“一脸茫然”,问其为何?很多学生皆答“何为反比”或者“何为正比”。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切不可认为这是数学知识,一定要引起教师的重视,一定要抽出时间进行讲解“学生的疑惑”。
那么要想让初中生能在物理知识中灵活使用正(反)比函数关系,首先得让学生明白在物理中各物理量的正(反)比关系——“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对于物理公式,比如V
=,教师要让学生知晓“当V(t)一定时,S与t(V与S)成正比”、“当S一定时,V与t成反比”,对于其他物理公式,我们都可以归类到这种模式中;但是在教学中,受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限制,学生很难理解这种关系,从而导致在物理解题中,学生不能把正(反)比的数学关系灵活运用物理解题中,一方面增加了解题难度和解题时间,另一方面也影响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那么,就需要教师把抽象的字母转化为形象可视的数字。
比如:令V(t)=1,
当S(V)=1、2、3···时,
t(S)=1、2、3···
而S与t(S与V)的比值不变
——即“当V(t)一定时,S与t(S与V)成正比,比值不变”;
令S=6,
当V=1、2、3···时,
t=6、3、2···
而V与t两者的乘积不变
——即“当S一定时,V与t成反比,V与t乘积不变”
并且在让学生理解各物理量之间的正(反)比的关系式,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演算,让学生到讲台上充当“小老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体会各物理量之间的正(反)比的内在关系,为进一步在物理学习中使用正(反)比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期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教师此时用PPt等形式展示数学中的正(反)比函数关系、图像,使学生把物理与数学形成一种对比,形成知识的融合。
三、正(反)比函数关系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
(1)正(反)比函数关系在运动学中的应用
例:一物体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是4m/s,后半程的平均速度是6m/s,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①一般做法:设半程的路程为S,那么t1=
可知
=(2S)/
=4.8(m/s)
②运用正(反)比做法:因为路程相等,即S前=S后,所以根据“当S一定时,时间与速度成反比”的关系,
=
=4.8(m/s)
第一种以抽象字母呈现,繁琐的字母计算;第二种是以可感知的数字呈现,可以口算而得出正确答案。从以上两种做法,不难看出两种解法的难易程度难易程度。显而易见,学生会选择哪一种解法!
(2)正(反)比函数关系在密度计算中的应用
例:
(3)正(反)比函数关系在力学中的应用
(4)正(反)比函数关系在电学中的应用
(5)正(反)比函数关系在电学实验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