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 宁 的 “游
公”
什么叫“游公”?
“游公”是万宁当地人的说法,是指过年过节时,人们抬着寺庙里的神祇塑像四处巡游,为其辖地的百姓护佑送福。我在万宁过了两个春节,实地见识了万宁“游公”的盛况,那种全城轰动,万人空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龙腾旗舞,硝烟弥漫的景象,在大陆是非常难得见到了。http://s8/mw690/001w9fhIgy6GRyf7B9d87&690
(“游公”队伍在一片硝烟雾霾中渐渐离去)
相对来说,越是偏远落后的地区,传统的观念、古老的民俗越是保留得完整彻底。与大陆有一海之隔的海南岛,自古为远离中原文化的蛮荒之地,直到20世纪,还有些山区停留在刀耕火种阶段。近十多年来,虽然在打造“国际旅游岛”建设中有了长足的发展,沿海地区高楼林立,旅游热线游客爆满,但许多渔村、山寨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许多老百姓依然过着“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原始而悠闲的生活,他们的语言、服饰、饮食习惯和传统习俗还保留着许多古老的元素,可以说,好多渔民和山民就是拿着手机、骑着摩托的“古人”。http://s14/mw690/001w9fhIgy6GRzN6XI95d&690
(这家店铺老板献上一个大红包,舞龙者便特别给力)
也许是受神灵、宗庙文化的影响,当地老百姓对神祇、祖先怀有原始的敬畏心理,祭神、祭祖的意识从小根植于心,祭拜神灵,祭祀祖先是当地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万宁农村,一般的村落都有宗庙祠堂,像春园村这种不大的村子,仅村北一隅就有3个颇具规模的祠堂。祠堂在村里可谓集神权、政权于一体,其权威与号召力不可小觑。逢年过节时,祠堂要举行重大的祭祀、庆典活动,一张公告就可以调集祠下所有人马。从张榜公布的各家各户捐给祠堂的善款可以看出,为了光宗耀祖,一次性捐出五千、上万元的人家不在少数。http://s12/mw690/001w9fhIgy6GRyxIbjB9b&690
http://s2/mw690/001w9fhIgy6GRyySIg101&690
(村北一隅两处富丽堂皇的宗庙祖祠)
“游公”是宗祠组织的重要活动之一,是向外姓彰显本宗祠权威势力的大好时机。
“游公”队伍有宗庙的旗号,有统一的服装,一彪人马听从号令,浩浩荡荡,热闹非凡。队伍最前面是打彩旗和鸣锣开道的,他们大多由村里的青少年担当。旗号后面跟着神祇塑像,或抬着或推着。万宁寺庙不少,供奉不同的神祇,但不管是玉皇大帝、观音菩萨还是财神老爷、妈祖娘娘,都能给一方百姓带来风调雨顺,平安幸福。每年正月十五前,神祇要四处巡游,所以,各家各户的老百姓要出来迎神和谢神。尤其是沿街的商家店铺更为虔诚,早早在门前挂着鞭炮,
“游公”队伍到了,就用鞭炮把财神请进门,因此,“游公”队伍走到哪里,鞭炮就响到哪里。http://s9/mw690/001w9fhIgy6GRyOUEooe8&690
http://s8/mw690/001w9fhIgy6GRz2jMxx47&690
(神祇所到之处,人们纷纷前来祈福)
“游公”队伍中间往往走着一批头面人物,个个昂首挺胸,一副春风得意的样子,有的还披金挂彩,他们是当地有钱或有势的人物,身边跟着马仔,随时为他们跑前跑后。头面人物后面是最为壮烈的“乩童”,他们常由血气方刚的壮士充当,或立车上,或由人们抬着,头上扎着红布条,一根一米多长的钢钎贯通嘴巴,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让人肃然起敬。据说,台湾土著民和东南亚一带的“乩童”属于一种神秘的职业,他们能够跟神灵沟通,能够传达神灵的旨意,他们起乩时能够刀枪不入,刀剑穿身而不痛,也不会流血。当然,万宁的“乩童”不是专业的,不可能身插数刀,但他们能够将钢钎刺穿嘴巴而“游公”半天,也够了不起了。http://s12/mw690/001w9fhIgy6GRzns7kT9b&690
(万宁本地的“乩童”虽非专业,也够威猛的)
http://s3/mw690/001w9fhIgy6GRzAAE0Od2&690
(台湾比较专业的“乩童”——援引网络图片)
“游公”队伍的最后是舞龙。据说,万宁的舞龙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跟划龙舟、放孔明灯一样,都属于海南的地方特色。万宁的舞龙队虽有不少,但就青、红两种,其中以万城西门的青龙和万城宾王村的红龙为最有名。很早以前就有向舞龙投掷鞭炮的习俗,那是为了催促舞龙人跳动起来。万宁人燃放鞭炮的热情特高,舞龙过来,那个鞭炮简直铺天盖地,遮天蔽日。地上、空中都是炸响闪亮的爆竹,整条大街弥漫在浓浓的烟雾里,强烈的硝烟味呛得人喘不过气来,有时连舞龙的壮汉也实在忍不住,抱头掩嘴,躲避不及。一会儿,
“游公”队伍走远了,但满城的硝烟雾霾却久久不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