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双江水;昌黎一首诗”——石鼓书院
——回家的路之五
形如走龙般的湘江快到衡阳时,往西一个大拐弯,便往北夺路而去,径直穿过衡阳城东,在石鼓山下跟蒸水汇合,又掉头往东,在不远处与耒水合流,然后一起跌跌撞撞地奔向洞庭湖。http://s4/mw690/52ebb61egx6Cg71DMZRb3&690
(湘江、蒸水在石鼓山下汇合,石鼓书院成为衡阳旅游的名片)
大凡江河交汇处多有奇异景观,那山环水抱的峦岗秀峰,常为道仙高僧遁世之处。有着千年历史的石鼓书院伫立在石鼓山顶端,那突兀而出的崖壁像一艘巨舰悬浮在水面,南北相拥的湘江与蒸水在石鼓山前合二为一。汛期前湘水浑浊,蒸水清澈,两水并流,泾渭分明,犹如水中八卦。山后有一洞,相传为朱陵大帝所居,灵光闪动,仙气蒸腾,人称道家的洞天福地。http://s3/mw690/52ebb61egx6Cg7jO2L832&690
(禹碑亭的楹联应是“蝌蚪成点画,天地衍大文”)
水是有灵性的,河流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三湘四水福佑着三苗子民,孕育了灿烂辉煌的湖湘文化。荆湘大地,人才辈出,一句“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赞言,让湘人在中国历史上引领风骚数百年。回望近代史和中共党史,湘籍的名臣将帅多如繁星,连毛老人家也喜不自禁地赞道“芙蓉国里尽朝晖”。湖南人尊师重教,勤奋好学,在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中,衡阳的石鼓书院和长沙的岳麓书院都榜上有名。http://s9/mw690/52ebb61egx6Cg7mGlOUd8&690
(亭里石碑上的蝌蚪文让人一头雾水)
http://s10/mw690/52ebb61egx6Cg7nfxGxe9&690
(明朝杨慎认得蝌蚪文,但译出的句子让人不知所云)
早就闻知石鼓书院的大名,它那临江耸立,一峰独秀的靓影已成为衡阳风水的象征。石鼓书院有逾千年的辉煌历史。北宋初,石鼓书院获太宗皇帝赵匡胤钦赐的匾额,此举开宋代皇帝为书院赐匾之先河。60年后,仁宗皇帝又钦赐匾额,这在中国书院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殊荣。只可惜,石鼓书院数次毁于战火,尤其是衡阳大会战时,作为指挥部的书院被日军炮火彻底摧毁,诸多古迹荡然无存。上世纪末,邮政部发行“古代四大书院”邮票时,因石鼓书院尚未复建,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替而代之。2009年,邮政部发行第二套古代书院邮票,石鼓书院才以重生之态展示于世人。http://s10/mw690/52ebb61egx6Cg7bee2R49&690
(第二套中国古代书院邮票,共4枚,石鼓书院为第一枚)
离开回雁峰,我们沿着江堤,径直奔向石鼓书院。老远就看见掩藏于绿荫中的白墙、飞檐,那沿江而立的汉白玉护栏透出特有的神圣与矜持。远处,两座压着“龙穴”的宝塔隔江相望,岸边泊着一溜渔船,一些钓者悠闲地守着他们的鱼竿。一组石拱桥把广场和书院连为一体,购买门票时,售票员仍不忘向你推荐有石鼓书院的邮票。不远处,一座大桥横跨湘江,江边的摩天大楼似乎压缩了书院广场的空间。
http://s1/mw690/52ebb61egx6Cg7secik10&690
(石鼓书院广场上七位大贤的塑像栩栩如生)
天下叫“石鼓山”的地名不少,一般因其外形像鼓而称之。衡阳的石鼓山也不例外,但说法不同。郦道元的《水经注》说:“山势青圆,正类其鼓,山体纯石无土,故以状得名”。可是,有人以为“浪拍山崖,其声如鼓,故称”,此说有类于江西彭蠡的石钟山,“湖水吞吐,轰然作响”。不过,石鼓山东边确实有个洞,人称朱陵仙洞,乃唐代名道董奉先炼丹所在,据说此洞与南岳衡山的水濂洞相通。而比较直观的说法是有巨石如鼓,“高六尺,叩之声闻数十里”。书院前确有一石鼓立于阶下,只是原先那面能够“闻声数十里”的“灵石”早已毁于兵燹,我们看到的石鼓是尊陶铸所嘱而立,至今不过百年。http://s7/mw690/52ebb61egx6Cg7HNnUy56&690
(从石料的外观可见,此石鼓未逾百年)
穿过大观楼便是临崖而立的三层楼阁——合江亭。湘江、蒸水在它的脚下合流,远处的高楼、宝塔与之遥遥相望,是个登临揽胜的好地方。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贬迁途中路过衡阳,应刺史邹儒立之邀,同游合江亭,写下二十言长诗《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地以人传,从那时起,合江亭便名声鹊起,成为历代文人骚客仰慕向往之地,那廊柱上“石鼓双江水;昌黎一首诗”的楹联,绝妙地点出了韩愈跟合江亭的关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