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超跌市场更需要反向思维【就势论市】

(2008-12-24 18:27:22)
标签:

操盘

东篱楼主

股票

财经

技术

杂谈

分类: 【趋势分析】

    如果把分时图拆分如下的K线形态,估计有很多缺少经验的投资者不至于在市场产生变盘的同时使自己处于手足无措的状态。即时,是股市的魅力所在也是市场的现实无奈。浅显的量价关系,很多人懂得去分析成交量研判趋势,也有人知道中国股市不成文的规定,所谓“盘久必跌”,这是近两个交易日的大盘趋势。也许明眼人能看得更为清楚一些。

 

    超跌市场更需要反向思维【就势论市】

   【上证综指】

    跳空缺口上方的一组K线形态。股价的横盘与下方的成交量明显了些许的背离。第六支的K线放量下杀,其背后有两个潜在的敏感信息,一、趋势线被放量突破,且在无量横盘之后,二、1900重要支撑近在咫尺,重要支撑位岌岌可危。所以,从即时的操盘意识,此处考虑风险控制。市场形态体现的盘面状态,尾盘急速带量下杀,杀跌动能应有延续。

 

    跳空缺口下方的一组K线形态。早盘第一支放量星,量能来自前一交易日尾盘的杀跌余筹,星线止跌迹象,未延续急速下杀,做空动能衰减迹象,但其后的3456支K线依旧处于缩量回升形态,虽高点逐级有抬高趋势但逐级递减的成交量使回升缺少力度,多头的衰竭促使悲观空头再次集体释放,意义来自尾盘最后一支放量下影K线,缓冲信号,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早盘趋势公告内容做了1850一带较强的支撑分析,此位的止跌留给市场些许的喘息时机,其意义在于很大可能周四市场1838-1850一带成为多头积极的回补区域。

 

    从投资心理角度,通过上图两组K线形态分析市场的操作心理,更多时候投资者需多一份反向思维正向操作的意识和习惯。继续结合图形分析。

 

    回头研判第一组K线的尾盘破位杀跌,熟练的操盘手应义无反顾的将手中筹码打出,而大多普通投资者在瞬间变盘的环境里往往会感觉措手不及,急速下降的股价会瞬间使账面差距加大,往往此时会有等个高点减掉部分筹码或者离场的思维意识,此犹豫应具有普遍性,而急速的下杀趋势又会使刚刚的市场价格瞬即成为更高点,此刻部分投资者会有等次日市场回升时减仓的念头。所以,第一组K线的两只放量下杀K线以即时操盘意识者居多,止损意识较强。

    超跌市场更需要反向思维【就势论市】

    第二组K线组合,早盘放量之后出现了缩量回升运行状态,前一日未减的大部分投资者考虑更多的是否该在回升当中减仓,而前一日减掉或者前期空仓的投资者在观望市场的启稳有效性。所以无量回升之后,第一批空头引领了午后跳水趋势,观望的多头仍处于观望,等待减持的部分投资者加入了止损阵营,因午前的横盘大幅衰减了做空动能,处于技术性回补和对政策消息面的预期尾盘多头压制空头,放量收出了下影阳K线。

 

    所以从反向思维操作角度来说,以上图为例说明。当一波趋势已经基本确立之时当别人处在犹豫阶段作为一名理性的投资者此刻应该果断抉择做出相应的执行操作,结合上图,当第一组K线出现破位之后果断减仓或者离场应是一种操作思维习惯,所谓,他人犹豫己果断;延续此操作方式,当市场开始第二组K线运行之时,午后那波在别人果断下杀趋势的时候,前期操作的投资者应有足够的时间和时机犹豫、分析、研判。所谓,他人果断己犹豫;而假如周四市场再有一波急速的下杀趋势,当第三波止损盘涌现的时候理应不该再去加入到杀跌阵营当中,其意义在于,他人恐慌己冷静。

 

    因此,一份好的时机往往来自相对更多的反向思维以及相对正确的正向操作。当然,市场需要顺势而为,却也更需要一份理性的非一致性思维模式。作为普通投资者更多时候不是输在资金、信息、技术上,其更多的是缺少一份较为理性、科学的投资心态和分析模式。昨晚无意看了一篇博文,大概意思是说“因为有了社会,所以存在了人性。有了欲念,才会有角色和行为”。因此,始终相信无欲则刚这句话的意义,很多事情坏就坏在有欲无为之处。所谓,修行先修身,修身先修心,做股先做人之理吧。

 

   从今晚开始恢复新浪UC一、二、三、四、日晚的嘉宾分析师的次日大盘及市场趋势评述,晚9点30分钟之前可(点击这里)收听嘉宾分析师趋势分析】 

 

     因时间仓促本文纰漏之处请予指正,有错必改。本博文为东篱楼主原创,转载请署作者名称及与作者联系。以上分析及所示个股只作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后果自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