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徐继畲故居之三

标签:
故居历史人物徐继畲文化 |
分类: 纪实/采访 |
http://s9/mw690/001w8Sd2zy7nv5SEgHe78&690
早在1843年,美国人创办的《中国丛报》就关注和报道了徐作为广东按察使抵达广州的消息,这是英文出版文献中第一次提及徐继畬。与徐接触过的西方人发现,这位中国高官“不仅光明磊落,公道正派,而且十分礼貌友好。”
http://s16/mw690/001w8Sd2zy7nv6twvVRcf&690美国传教士雅裨理
雅裨理是最早来华的美国传教士之一。1844年,雅裨理两次拜会徐继畬。在厦门,他愉快回答了徐继畬询问他的各种世界历史、地理的问题,还帮助他用中文标注地图,他为自己遇到一位开明的中国官员而兴奋异常:“他是我迄今见过的高级官员中最爱寻根究底的中国人。”在后来写成的《瀛寰志略》一书中,徐继畬至少6次提到了雅裨理,并在序言中坦承美国人为此书做出的贡献。
http://s4/mw690/001w8Sd2zy7nv6KyAtZ23&690
1867年10月21日,即将离任的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美国著名律师、政治家和外交家,著名废奴主义者),代表美国政府给徐继畬赠送了一幅华盛顿肖像画,是当时的美国总统约翰逊特地请人按照美国著名画家斯图尔特所作华盛顿肖像专门复制的。
隆重的赠送仪式在北京举行,蒲安臣公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华盛顿‘与中国人民一样,坚信世界上每个人都能呼吸自由的空气;与中国人民一样,坚持孔子在2300年前就提出的一个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http://s8/mw690/001w8Sd2zy7nwze1bzVd7&690
(1997年5月,美国国务院中国蒙古事务处主任梁昊在华盛顿纪念中美友好先驱徐继畬仪式上演讲)
1868年3月29日,美国《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评论,讲述了一位因研究科学而遭皇帝放逐长达18年的清朝官员,其科研成果是一部世界地理专著,名为《瀛寰志略》。因为这本书的诞生,从此“中国历史悠久的地志体系,被这位东方伽利略改革了……对中国人来说,研究夷人历史,肯定险象环生,而这位地理学家,正直勇敢,不怕重蹈伽利略的覆辙”。
http://s13/mw690/001w8Sd2zy7nv7fu9tyac&690
纪念碑文:那些闪光的汉字
在美国华盛顿市中心,国会大厦和林肯纪念堂的轴线上,矗立着一座大理石方尖碑,是为纪念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而建造的。四周碧草如茵,碑身倒映水面,是美国的标志性建筑。几乎所有来美国的人,都要在这里留影。
游人可以从纪念碑内部的台阶拾阶而上,也可乘坐高速电梯70秒到达169米高的顶端观景台,俯瞰华盛顿全景,欣赏弗吉尼亚州、马里兰州和波托马克河的壮美风光。
http://s14/mw690/001w8Sd2zy7nv7ogyWp0d&690
“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骎骎乎三代之遗意。其治国崇让善俗,不尚武功,亦迥与诸国异。余尝见其画像,气貌雄毅绝伦,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
如此高屋建瓴的认识,竟出自一个清朝皇帝手下的权重大臣之手。何况这些文字写在近两百年前极度封闭的清朝,那可是一个皇权至上,君贵民轻,文字狱横行的可怕年代啊!他竟用如此美丽的文字公然称赞华盛顿以及西方政治制度的创新,这需要何等的胸襟、过人的胆识和说真话的勇气!难怪美国《纽约时报》盛赞他是一位“勇于探索真理的科学家”!
朝元巷,何日迎来更多知音?
http://s5/mw690/001w8Sd2zy7nv7AbRWY64&690
这是2018年的金秋。三晋女作家们正陆续从徐继畲故居出来,即将告别这个幽深古朴的小巷。回首望去,朝元巷口,正坐在那里闲聊的几个满脸沧桑的老者,似乎也在用探究的眼光望着我们。
我忽然心生惆怅。徐继畲,他的人,他的著作,他的名声及其文化价值,与国人对他的重视程度,似乎都远远不成正比。这样一个在海外都享有盛誉的中国人,他的故居,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开发,他的文化价值,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这究竟是谁的遗憾和悲哀?
http://s1/mw690/001w8Sd2zy7nv7TrYDC80&690
他不仅是一个有思想、有胆识、有作为的官员,还是一位有眼光、有著述、有成果的文化学者,他的《瀛寰志略》已载入历史名著的序列。他同时还是一位感时伤怀的诗人,现存可查证的诗篇就有258首。他在《咽糠词》中,把贫苦百姓的艰辛与官衙中的挥霍作了鲜明对比:
“富食米,贫咽糠。细糠犹自可,粗糠索索刷我肠。”
“昨行都会官衙头,粒米如珠流水沟。
对之垂涎长叹息,安得淘洗持作粥!”
这些忧国忧民的诗句出自一个身居要职的高官之手,体现了他可贵的民本思想,实为可贵。他还著有《退密斋时文》《退密斋时文补编》《古诗源评注》等著作。编有《举隅集》和《超山书院课程》等(大多收入《松龛先生全集》)。
http://s16/mw690/001w8Sd2zy7nv7WCAsn3f&690
这样一位伟大的思想先驱,一位有成就的历史地理文化学者,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地位,却长期被一般的国人所忽略。许多人知道林则徐、魏源乃至龚自珍,却普遍不知道有位徐继畲。直到现在,很多人甚至将徐继畲名字中的“畲”(yu)字读成(she)。不少人知道魏源的《海国图志》,却不一定知道徐继畲的《瀛寰志略》。甚至有些史学家将“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桂冠奉送给林则徐,而不知这项桂冠其实送给徐继畲更为恰当。
据说有一年,中国大学恢复研究生招生时,著名历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陈旭麓教授曾在考卷上出了一个关于《瀛寰志略》的题目,大部分考生根本连听都没有听说过这本书的名字。
http://s1/small/001w8Sd2zy7nv810yNWf0&690
而此时,大洋彼岸的一个叫龙夫威的美国人,却花费十年功夫,写成了《徐继畬及其〈瀛环志略〉》的长篇论文,他是费正清的第三位聚焦于徐继畬的研究生,正是此项研究使他获得了哈佛大学历史学和东亚语言学的博士学位。1975年出版的这部论著,是一个西方人与繁体汉字斗争了多年的结果,其中引用了近200种资料,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经典的徐继畬和《瀛寰志略》的研究专著。
http://s14/mw690/001w8Sd2zy7nv83GfXTdd&690
http://s14/mw690/001w8Sd2zy7nv8r5wOp7d&690
据说当地有关领导和研究者也曾为故居的保护多方奔走和呼吁,想要尽快迁出原住居民,维修故居,建起徐继畲纪念馆,让它和徐向前故居等文化遗存一起成为一处有历史文化内涵的人文景点。这些不但需要资金支持,更需要有关部门和社会有识之士的重视和尊重。只有将徐继畬故居打造成山西的一张靓丽的历史文化名片,朝元巷,这个曾经孕育过杰出人才、飘浮着历史烟云的风水宝地,才会迎来五洲四海的更多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