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线标准上调的积极意义
(2010-11-27 18:50:48)
标签:
徐州日报贫困线扶贫计划1400元穷人财经 |
贫困线标准上调的积极意义
《徐州日报》11.03
从某种意义上说,贫困人口所享受的社会保障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贫困线的高低,不仅是个经济问题,更是社会和政治问题。过低的贫困线标准,不仅直接影响到社会对贫困问题的关注,而且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决策和减贫扶贫效果,影响到社会可持续和平衡发展。而且,不提高贫困线标准,并不等于贫困就不存在了。因此,实事求是地将“贫困线从现行的标准上调到接近1400元”,既不会贬低过去的成就,反而会更全面地折射出责任政府的担当与承诺。
经济学的“木桶理论”说,一个水桶的容量取决于它的短板,而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同理,一个国家和地区前进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取决于穷人的生存和发展权利是否得到足够保障。贫困线标准过低,不但造成实际贫困人口规模的低估,也导致民众可行能力(免受痛苦、饥饿、营养不良、疾病、过早死亡以及有尊严地生活等)和社会经济权利的缺失。
面对贫困,党和政府的态度始终是与时俱进的。“以前中国扶贫解决的主要是没有解决温饱的人口,而现在要解决的是缩小贫富差距”。确实,将“贫困线标准上调到接近1400元”,既意味着政府要解决更多“贫困人口”的民生问题,又意味着政府“奋斗多年”的扶贫成绩将重新归零。但笔者以为,扶贫本身就是个动态的过程,更是个长期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标准。将“贫困线标准上调到接近1400元”,说明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民众能得到更多实惠。正如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所言,“贫困的终结,不仅仅意味着结束极端困苦的生活状态,更要意味着那些穷人能得到帮助,走上有尊严的自我发展阶梯”。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认为,“贫困必须被视为是一种对基本能力的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低下”,“贫困不单纯是一种供给不足,而更多的是一种权利不足”。
贫困不可怕,尤其是国家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决心认真对待这一问题,贫困终将“屈服”。但是,解决民众的温饱问题并不意味着贫困的消失。将“贫困线标准上调到接近1400元”固然可以促进社会公正,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扶贫不应仅局限于经济扶贫,缓解贫困最重要的目标是提升贫困人口的自身发展能力,从根本上消除致贫的原因,使他们稳定地走出贫困。
链接:http://news.cnxz.com.cn/newscenter/2010/201011033573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