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溪碑林,位于湖南祁阳县城西南五里,湘江之滨。有石灰岩三峰崛起:北峰浯岩,中峰浯台,南峰浯石,其中浯台为主峰,三峰屹立湘滨,悬崖峭壁,深潭清溪,绿树浓荫,风景幽美。她集中保存了唐、宋、元、明、清以至民国,历代名人的书、画、诗、词、题刻四百八十五块,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学艺术价值,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遣产。

进入园林往左拐,径直步入这第一个亭子叫“宝篆亭”,亭内树立一块两米多高的篆刻
石碑,是清光绪年代抚湘使者吴大澄撰书的《浯台铭》。

下图是渡香桥始建于宋代以前,有宋代臧辛伯诗为证:《四山凝碧一江横,读尽唐碑万感
生,都想万仙明月夜,渡香桥上听溪声。》
浯溪在此注入湘江,溪口大方石,为当年元结垂钧的石台.溪口中间的园形巨石叫《龙
珠石》,每当洪水上涨,溪水猛烈地冲入湘江,与湘水汇合,围着大球石不停地旋转,故名
《双龙戏珠》。
浯台晴旭和瓜尊夜月两景连在一起,都在浯台。浯台是浯溪三峰的最高峰,元结《浯
台铭》。《登临长望,无远不尽》。

站在浯台上,俯视向下,正是:“借君之台,台纵心目,在此晴天可观日出,晴夜可
赏皓月,举杯可对饮,临风可放歌。悬崖上的瓜尊,可容斗酒。”传说是元结所凿,留
下了《酒妖盗尊》和《吕仙劈妖》的神话传说。尊旁犹有《酒妖趾迹》和《吕仙剑划》
印证。
龟石古篆,左为唐代诗人元结<浯溪铭>,唐代书法家季康书玉著篆,唐代宰相袁滋书,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坚评价:《滋,唐相也,他处未尝见篆文,此独有也。》
夬,原本就是《易经》里面的一个卦,叫“夬”卦,本意是“以刚克柔”,就是以正气压邪气。由于这个“夬”符,外形太奇异,又加上常被水浸蚀,中间留有矿物质氧化后的暗红色,好似血案,因而人们就把它叫做“镇妖符。”
云南邓川举人,明嘉靖三十五年祁阳教谕。“圣寿万年”即是年榜书,楷体,每字大225厘米,气势磅礴。
摩崖三绝就是"三绝堂"正中这块巨碑《大唐中兴颂》,碑前的古楹联早已作了很高的评价:地辟天开,其文独立:山高水大,此石不磨。这中兴颂碑,因文奇、字奇、石奇,世称“摩崖三绝”。
说它字奇,这是颜真卿的大字正书,全文直行自左至右书写,起笔用隶法即藏锋,行笔用篆法即中锋,那流动而又刚健的运笔,秀丽而又圆润的点画,落落大方而又坚实的结构,形成质朴雄强的气势,有如一曲刚劲有力的正气之歌,显示出作者"立朝正色,刚而有礼"的风度,真使人百看不厌,余味无穷而感慨万千.

说它石奇,正如元结在"中兴颂"末尾所写:"湘江东西,中直浯溪,石崖天齐,可磨可镌,刊此颂焉,何千万年:浯溪的石崖成层成块,又高又大,磨平刻碑,实在是太好不过的了。
再说文奇。作者元结是唐代古文运动的急先锋,大唐中兴颂又是他自己的得意之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