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此中有真意——读蒋殊《阳光下的蜀葵》
(2015-09-09 18:13:28)
标签:
转载 |
分类: 《阳光下的蜀葵》评 |
此中有真意
——读蒋殊《阳光下的蜀葵》
文/徐义平
童年和故乡是作家创作的源泉,成功者总在这富有诗意的生命之根中打捞岁月时光,因为童年与故乡如同一贴驱寒温暖的膏药,时刻抚慰着深入骨髓的思念,特别是他乡游子更甚。《阳光下的蜀葵》就是一本在富有诗意的生命之根中打捞岁月时光的散文集,读后如同一股清新的真气拂面,让人沉醉于泥土情深之间,感受童心在怀,不由得想起陶潜的诗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我并不认识蒋殊,仅在博客上读过她的几篇文章,当时就被童心在怀、泥土情深所陶醉。收到她的赠书颇有些意外,再次体会“读到一本好书是幸福的”这句话的内涵。
《阳光下的蜀葵》分为三辑:那些人、那些事、那片地。前有谢大光和张锐锋的序言和作者代序《我的乡土情结》,后有作者的后记《不想太沉重》。向来不喜欢所谓名家“那些碑文一样的序言”(安澜语),虽然他们总能高屋建瓴地从理论的高度严加剖析,语言也富有煽情点,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与这些文字无关。谢大光和张锐锋的序言颇接地气,读读也不错的。也许这话让许多名家颇为反感,认为太狂妄了,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也有好心的朋友劝我,给别人写评论,不必篇篇都要用挑剔的眼光,语言太苛刻,今后谁人愿意寄书给你。也许性格耿直,外加才疏学浅,诸多读书笔记言不及义,心里明明知道“当今社会,哄死人不填命”,但下笔之时又忘却了,仍按自己的好恶,不管不顾地涂鸦,就像这里提及的某些名家“那些碑文一样的序言”,读时总要跳过。蒋殊的代序和后记颇让人寻味,比如“我的村庄虽小,但它是生动的;我的乡邻虽无见识,但生活得风生水起”,比如“我怕自己没有那么深刻地了解村庄,我怕自己的语言太过匮乏,不能恰当地描述村庄。因此每写完一次,我必反复比对,看看我笔下的村庄,是不是我记忆里的村庄;我笔下的乡邻,是不是曾经在麦场上打谷的乡邻,是不是那些在水边打情骂俏的邻家叔叔婶婶”,比如“如果有一天,我的文字里没有了我的村庄,那一定,是我老了,老到拿不起笔,敲不动键盘”,比如“第一次写我的故乡,我的村庄,不想太沉重,只想展示它的纯粹的质朴美”……这些文字完全可以印证本文开头的语言,你读后一定觉得读《阳光下的蜀葵》受益匪浅。
下面不妨分辑来谈一谈蒋殊的乡土情结,体会“此中有真意” 的传统文化芳香。
第一辑“那些人”12篇美文,深情地回忆了故乡的亲人和乡邻,虽然有些已经作古,但他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却铭刻于心,不敢更不愿遗忘。《不敢轻言的爱》回忆母亲的善良与勤劳,让我想起胡适先生的回忆性散文《我的母亲》,淳朴善良是中华民族千千万万劳动妇女共同的美德,“嫁与父亲那天起,母亲就与吃苦结了缘”,“只把自己累到闭经都不懂得告诉奶奶一声,给父亲写信,也总是那句:‘在家一切好’”,“母亲是美丽的,母亲是柔弱的,然而我极少见母亲流泪,也很少见母亲对生活抱怨”。《父亲坐在阳光里》回忆童年迎接省城工作的父亲回家的场面多么温馨,而现在父亲老了,坐在午后的阳光里,“不言不语”,以致作者不敢翻以前的照片,“从前的照片里,父亲是那么英俊,硬朗,风度翩翩”,“从前的画面里,父亲做事雷厉风行,果断威严”。《姥姥,你的眼泪呢》回忆长眠地下的姥姥“能控制自己的喜、怒、哀、乐,能让自己游离于世俗之外”,三十出头就守寡,拉扯两女一男长大成人,可是七十年代初,“舅舅,那个家里唯一的男性,竟也未能多陪姥姥一程”,于一个深夜悄然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本让人肝肠寸断,“‘哭,管用吗?’姥姥走到舅母身边,声音平静得令人畏惧,‘我能走过来,你就能挺过去!’”《如果有来生》回忆奶奶一生的历程,虽然“奶奶,离开我已有二十年”,每一个生活片段如在眼前,“奶奶葬礼前一天,我请假赶回。未进小院,忍了一路的眼泪终于哗然落在脚下的土里,为那个没有兑现的承诺,为永久失去的奶奶的眼泪和笑脸”。《爷爷,您过来》回忆童年的画面历历在目,贫困的年代,“自己耕耘了六十年的土地,怎么竟收获不了一顿饺子”,读后让人心酸不已。《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回忆与婆婆同处一个屋檐下的点点滴滴,关系从“一度冷如冰”到“无比和谐”,可是好日子刚刚开始,“少一只碗,少一双筷子,少一个人……婆婆,你让这个家提前进入冬天”,“我知道,离开这个世界,你有诸多的不舍,那里面,一定有我;而我,也如此念你”。除此之外,回忆自家姑姑、小兰姑姑、小山、琴琴、表姑家的小婴儿和自己童年的玩伴等篇什里,同样精彩:小兰姑姑的不幸婚姻和小山一生吃苦受罪的描述让人潸然泪下,琴琴年幼独立支撑家庭和表姑家的小婴儿因母亲迫于生计而贴在玻璃内窗的那张脸等描述让人心酸,童年的玩伴用青春饭赚钱养家、盖新房等细节既是女人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
第二辑“那些事”掺入一些陌生人打量的目光,透过时间的冷峻,增添些许沉重。18篇文章涉及青春往事,“一份纯纯的情愫悄藏心间”:《往事若莲》,少男少女交往的回忆;彼此的心事,真正淡下来,《花开成海》;成人不懂小孩离别的忧伤,真如《白天不懂夜的黑》;《雪的记忆》,难忘出嫁那年“没有婚纱,没有婚车,没有伴娘伴娘”,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高速,也不是春运期,没有高速交警和路政全天为你清雪,没人帮你的出行想办法”;《多年不见的邻居》,“那一群羊,在我整个童年时隐时现,丰富着我的单调的生活”;《老屋》,早已物是人非,仅留夏奶奶“刚梳起的一绺花发又悄然飘下,随风,向我作别”;《那些粉红那些事》,“每每想来,都是一场温情事”,可是“美好的事情总是不能延续”;《那一年,那一场雨》,“至今想来生疼,生疼”,铭记住最难行的下坡路和村人隔河抛过来的馒头和咸菜,“由此,喜欢上雨”;《你所不知道的秋天》,四叔未满四十随四婶撒手人寰,三叔为了门口哭泣的三个孩子抢收谷子而牺牲了一只眼,后来腿部又伤残,“一生耕作在农田,却主宰不了天,主宰不了地,主宰不了那些收成摆上市场的价位”;《少年糗事》,在夏日午后发现一只母鸡下蛋的困难和一只蜜蜂蜇人的代价……《水边旧事》妙趣横生,《夏天的故事》因书和文字而延续,《有一种夜晚,叫温暖》吃、睡、琐碎均温暖无边,《照片里的从前》牵出一段时光,《总有一些事难以启齿》又难以忘怀,《丢失的伙伴》延续一生一世,《让我再爱你一回》“今生,今世,我再不会养狗”。
第三辑“那片地”收录13篇文章,篇篇精彩纷呈。《阳光下的蜀葵》,回忆故乡随处可见的蜀葵因人去院空而不再生长,“我只承诺,若是将来有幸得一座小院,我养的第一种花,必定是蜀葵。而且我发誓,即便它依然发展到自然生自然长,我也必定会用对待花的态度,对待蜀葵”;《故乡的秋夜》,“放眼望去,我认识的树,都老了;老了的房子,依旧在老地方”,“我停停走走,走走停停。思绪,也在这越来越熟悉的情境中回到从前”;《老院,一地碎片》,“从前,也便在阳光里一点点浮现”,“宏,娥,北京男孩,他们的生活与小院无关,然而他们在无意间以自己的方式鲜活了小院,鲜活了我的记忆”;《时光边上的老井台》,“尽管,人们已经不吃井里的水多年了”,但发生在老井台的一幕一幕一一显现出来,“把水桶排成长长的队,等水,刮水”,还有猴妮儿的故事并非过眼就能忘怀,“人们不知,被抹住的这些,都充满故事,蕴含着历史”;《肉滋味》述说回家过年的温暖,“不同的肉滋味,飘满屋,飘满院,飘满村”,“更溢满我的心”;《忘记了,我与梨花的那些过往》,“只一捧落地的花瓣,便可放肆地享用一回沁人心脾的美”;《再回故乡》,“只留下思念,以无人能懂的速度疯长”,“回老家,会不会,成了一个尴尬而奢侈的梦”;《婚宴》,“粉红的拱门下站满了嘈杂的人群,鞭炮屑随处散落着,余味在空气中缭绕”,回程的车上才突然想起“我竟然连新娘子的正脸也没看到”;《那些庄稼,那些事》,“轻轻一翻,就如昨天”,荞麦,玉米,小麦已经成为“回不来的过去”……还有《逝去的小花狗》、《闹市情结》、《早晨的味道》与《请,打开那扇栅栏门》等篇什,无一不呈现乡土情结,均值得细加品味。
蒋殊还在文中恰到好处配上密切相关的黑白图片,既与文意契合,又展示故乡的自然风光,这比一些为配图而配图的书本不知好多少倍。
蒋殊在后记中说:“这是我的第一本书,一本献给故乡的书。之后,我自然还会有第二本、第三本关于故乡和村庄的书。”“而我今后的文字,或许会像犁铧翻地那样,翻开每一寸我自认为很熟悉的土地,看看土地下面,除了泥土还隐藏着什么;看看风平浪静、风轻云淡的我的故乡,除了平静之外还深藏了什么。”
艾青曾有诗句云:“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衷心祝愿蒋殊“此中有真意”的散文集一本接一本早日付梓!
2015年8月21日晨匆草于天际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