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象剖析
桃花是一种古老的花卉,几千年来它与人们一起携手走过了几千个春天。骚人墨客纷纷吟咏它,以抒发自己睹此芳物时所引发的心绪。桃花娇媚可人、大方烂漫、生气勃勃、轻盈恬淡。桃花的绽放与凋零,绚烂与易逝,淡泊与娇艳……这一切使得古诗词中的桃花意象多姿多彩。下面就古诗词具体谈谈桃花的各种意象。
(一)报春桃花
桃花是春天早发的花卉,它粲如锦浪,艳如红霞,装点着盎然春意。因此,桃花也被称之为春桃。
周邦彦的《瑞龙吟》中有“褪粉梅梢,试花桃树”借梅退桃出点出了冬去春来。南宋词人赵鼎《鹧鸪天·建康上元作》中有“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与赵鼎同时代的李持正在《人月圆》中也写道“小桃枝上春风早,初试薄罗衣”。秦观的《行香子》中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李白在《杂歌谣辞·中山孺子妾歌》中写道“桃李出深井,花艳惊上春” 《在忆秋浦桃花旧游》中写道“桃花春水生”。唐周朴的《桃花》中有“桃花春色暖先开”。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中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也点出了桃花知春早。唐代周朴的“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桃花》);唐代吴融的“满树如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桃花》);宋代白敏中的“千朵浓芳绮树斜,一枝枝缀乱云霞。凭君莫厌临风看,占断春光是此花。”(《桃花》)都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在万紫千红的春天所占的特殊地位。
桃花艳丽的姿容,勃勃的生机,绽放的绝好时节,使之成为春天无可挑剔的形象代言人。桃花就这样悄然融入了中国人的文化血脉,植埋下它在我们审美视野中的第一个春天情结。
(二)人面桃花
在众花之中,桃花最能展现小女儿的情态。它活泼而不失娇媚,明艳而不失清新,那种粉红的,算不得成熟,也算不得清涩的娇羞最能展现正值青春的女子的美。那朵朵绯红的桃花就是一张张女子的面容。
《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最早将女子与桃花联系起来。南朝徐悱的“方鲜类红粉,比素若铅华”(《对房前桃树咏佳期赠内》),由眼前鲜艳的红白花瓣的桃花,联想到妻子脸上的胭脂和香粉。梁萧子显在《桃花曲》中写道“但得桃花艳,得间美人簪”。唐代韦庄的“带露似垂湘女泪,无言如伴息妫愁”(《庭前桃诗》)则用湘女之泪、息妫无言描摹桃花的姿态。唐代崔护《题都城南庄》写道“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斤依旧笑春风”。从此,桃花与人面遂成了一个经典的组合。韦庄在《女冠子》中写道“依旧桃花面,频低秀色眉”。宋代蔡伸的《苏武慢》中有“小园香径,尚想桃花人面”。都将桃花比人面,桃花似人面,人面也如人面。南宋程垓诗曰“缃裙罗袜桃花岸,薄衫轻扇杏花楼”,写出了隐于桃花岸的缃裙罗袜的美人。汪藻在《春月》中写道“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道出了佳人嫣然一笑的别样芳姿。清代曹雪芹的“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欢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桃花行》)以花拟人,以人比花。
桃花是春色满人间时节最美的女子的面容,美人也是一朵朵绚烂娇羞的桃花。桃花人面,人面桃花,二者因为种种的妙似而在中国文人心中结下了不解之缘。
(三) 悲情桃花
桃花于三月绽放,但一过这个时令,桃花便纷纷陨落。桃花开花的时间极短,桃花异常娇弱,根本无力抵挡人力的摧残和“朝来寒雨晚来风”的侵袭。桃花易落,桃花的零落也带给了诗人浓浓的悲情愁绪。
南朝沈约的“风来吹叶动,风动畏花伤。红英已照灼,况复含日光,歌童暗理曲,游女夜缝裳。讵诚当春泪,能断思人肠。”(《咏桃诗》)抒发了诗人因伤春而断肠的思绪。白居易在《种桃歌》中写道“命酒树下饮,停杯拾余葩,因桃忽然自感,悲吒成狂歌”借桃花飘零来抒发身世之感。刘禹锡在《竹枝词》(其二)中写道:“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则借桃花的衰败表现爱情的失意在文学史上极富典型意义。陆游的《钗头凤》中有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在文学史上几成绝唱。周密的《清平乐》:“一树桃花飞茜雪,红豆相思暗结。”借桃花抒发相思愁苦。唐元稹《桃花》一诗中有“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春风助肠断,吹落白衣裳。”唐周朴《桃花》一诗中也写道“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可惜狂风吹落后,殷红片片点莓苔。”宋.刘敞《桃花》中有“小桃西望那人家,出树香梢几树花。只恐东风能作恶,乱红如雨坠窗纱。”清.袁枚《题桃树》写道“二月春归风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残红尚有三千树,不及初开一朵鲜。”都在诗歌中借桃花凋零的抒发自己的浓浓愁绪。
(四) 桃源桃花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他自己,也为与他一样的失意文人创造了一个落英缤纷的理想世界。桃花源,背景因了桃花而灿烂至极,那里“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没有战乱,没有苛政,人人怡然自乐。桃花源也因此成为了后人心中隐逸的理想世界。一篇《桃花源记》带出了中国文人几多的桃源梦?
王维的《桃源行》中有“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辩仙源何处寻”。李白《桃源二首》中写道“露暗烟浓草色新,一番流水满溪春。可怜渔父重来访,只见桃花不见人。”晚唐诗人曹唐在《题武陵洞五首》其四中写道“溪口回舟日已昏,却听鸡犬隔前村。殷勤重与秦人别,莫使桃花闭洞门。”张旭的《桃花》写道“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欧阳修的《再游玄都观绝句》中有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谢枋得的《庆全庵桃花》有“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杨凭《千叶桃花》中写道“千叶桃花胜百花,孤荣春软驻年华。若教避俗秦人见,知向河源旧侣夸。”都借桃源典故来表达各自对桃源的向往。陆游的“桃源只在镜湖中,影落清波十里红”(《泛舟观桃花》)和“千载桃源信不通,镜湖西坞擅春风。舟行十里画屏上,身在西山红雨中。俗事挽人常故故,夕阳归棹莫匆匆。豪华无复当年乐,烂醉狂歌亦足雄。”(《连日至梅仙坞及花泾观桃花抵暮乃归》)借桃花写出了他晚年归隐后生活和心情。唐伯虎在《桃花庵歌》中更是把桃花庵当作自己的遁世的桃花源。
桃花源的突然出现,又莫名消失给人们留下了长长的联想。也许在某个桃花深处会有通往桃源的入口,也许桃花源就在人们的心中,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创造一个桃花源。
(五)轻薄桃花
桃花娇艳灿烂,当春而发。却也难免给人以恃春而发,邀宠争欢,轻薄浮艳之感。
陈子昂在《彩树歌》中写道“红荣碧艳坐看歇,素华流年不待君。故吾思昆仑之琪树,厌桃李之绽纷”李白在《赠韦侍御黄裳二首》中写道“桃李卖阳艳,路人行且迷。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在《桃李开东园》中写道“桃李开东园,含笑夸白日。偶蒙春风荣,生此艳阳质。岂无佳人色,但恐花不实。宛转龙火飞,零落早相失。讵知南山松,独立自萧瑟”
嘲笑桃花的艳而不实。杜甫在《漫兴绝句九首》其五中写“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流”,以一种决然的态度认定了桃花和流水一样轻薄无情的诗意层次。这样的格调又传染给许多后代诗人,五代的冯延巳诗句中有“冷红飘起桃花片”“石城山下桃花绽”,和凝有“流水桃花空断续。苏轼更是在《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中对桃花不屑道“天教桃李作舆台,故谴寒梅第一开”。《红楼梦》第三十八回中,史湘云作《供菊》诗“傲世也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认为菊花高洁,不屑与桃李同伍。清代的纳兰性德索性就在《采桑子》的首句中书写“桃花羞作无情死”,让桃花作为反面无情的意象出场,
“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春风有意艳桃花,桃花无意惹诗情!”欧阳修的这句诗恰倒好处地道出了桃花的心理直白。文人们对桃花赞扬也好,贬低也好都不是桃花有意为之,它只是自然地随着季节开落罢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