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许昌市二模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2019-01-10 17:48:00)分类: 高中语文模拟试题 |
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B 命题思路:A项,“将被乡建设集团修复,重塑村庄面貌的做法取代”错,作者只是表明自己的观点,并没有信息表明以后城市建设会怎么做。C项,“村庄消失的平均值将不断增加”,于文无依据。D项,“各地都以拆字当头”错,由原文可知,“推平村庄建设城市是常见的做法”,“各地都”说法绝对。
2.C 解题思路:“城乡一体、多元互动”不是河南孟州经验的启示,根据文意,应是指出我们应“因地制宜,做好城市规划,突出特色,做好产业布局”,反对一味拆迁。
3.A 解题思路:“仍然无法改变……的局面”错,城市向高质量发展,内涵发展在转变,乡村走特色发展之路,土地将不再是你有我无的必争资源。
4.B 直率鲁莽错
5.含义:“车外的雨声却更大”以动衬静,渲染了车内沉寂的氛围;警官老谢的一番话震撼到了大家,让大家陷入了沉思。(2分)作用:照应题目“雨夜”及上文中“天空下起雨”,凸显办案的背景;从侧面衬托了老谢恪尽职守内心丰富深沉的人物形象。(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6.警员老谢是个敬业、善良、乐于助人又内心纠结的人。一直盯着犯罪嫌疑人的住所不敢半点马虎表现了他的敬业。让犯罪嫌疑人把婚事办完、让两个年轻人先睡及把手中的烟放回去体现了他的善良体贴富有人情味。黄所长的死令他难以释怀表现了他的纠结和惶恐。(每点2分)
7.C 与原文信息不符,我国还未成为自动驾驶的最大市场。
8.D 材料三更多的是以研究者的角度提出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期望,并未正面谈我国政府在立法方面的成效。
9.政府方面:制定相关政策和法案,增强研发投入、加大资金支持,规范路测标准,为新技术的快速应用奠定法律基础。积极营造创新环境。积极引导国内企业,抢占标准制定的先机。
国内企业方面:加大研发力度,攻克技术难题,提升技术成熟度和经济性,积累更多的复杂场景数据,提高“全自动驾驶”技术的普适性。企业间加强技术融合,逐步增加高级辅助驾驶技术,以抢占市场、提高盈利。
10.B
11. A “少牢只有牛、豕,没有羊”错
12. B “太祖在昆明池观看过下网捕鱼”错,太祖没有观看下网捕鱼。
13 . (1)太祖于是坐起来,整理好衣衫,端端正正地坐着(听),双膝不知不觉的移到了席子的前部,两人一直谈论到天亮也不满足。(危、前、厌 各1分,句意2分)
(2)太祖有时出去游玩,经常预先在空白纸上签下自己的名字交给苏绰,如果有事情需要处理,苏绰便根据情况做出裁决加以实行,等太祖回来后,禀告他就可以了。(署 处分 启 各1分,句意2分 )
译文:
苏绰,字令绰,武功郡人,三国魏侍中苏则的第九代孙。他家代代都有人做到太守一级的官,父亲苏协曾任武功郡太守。
苏绰少年时期喜欢学习,博览群书,尤其擅长算术。他的堂兄苏让出任汾州刺史,北周太祖宇文泰在都城东门外设宴相送。即将分别时,宇文泰问苏让:“你家子弟当中,有谁可以担任官职吗?”苏让于是推荐苏绰。宇文泰便把苏绰召来,任命他为行台郎中。苏绰任行台郎中一年多后,宇文泰对他还不是很了解。但行台各官署有什么疑难的事,都要找苏绰商量后才做出决定。颁行的各种公文,格式也是苏绰制定的。后来,宇文泰同行台尚书仆射周惠达讨论事情,周惠达回答不上来,请求到外面找人商量一下。于是周惠达把苏绰叫来,把讨论的事情告诉他,苏绰当即为他分析情况并做出裁决。周惠达进去向宇文泰禀告,宇文泰称赞他作出的决定,对周惠达说:“这个建议是谁给你出的?”周惠达回答说是苏绰,并趁机称赞苏绰有辅佐帝王的才干。宇文泰说:“我也很久就听说过他是个有才能的人了。”不久,任命苏绰为著作佐郎。
恰遇宇文泰和朝廷公卿们一起前往昆明池观看捕鱼,来到京城长安西边一个汉代故地叫仓池的地方,宇文泰回头向左右的人询间关于仓池的事,竟没有人知道。有人说:“苏绰知道的事情很多,请您问他吧。”宇文泰于是把苏绰找来,苏绰详细地作了回答。宇文泰极其高兴,于是从开天辟地、万物初生的情况一直问到历代兴亡的事迹。苏绰口才本来就好,随问随答,毫不迟疑。宇文泰更加高兴了。于是与苏绰信马由缰,边走边谈,来到昆明池,竟然没令下网捕鱼,就往回走了。宇文泰于是把苏绰留下来长谈直至夜间,向苏绰询问治理国家的方法,自己则躺着听苏绰说。苏绰谈起帝王统治之道,并说到申不害、韩非等法家学术的要点。宇文泰于是爬起来,整理好衣衫,端端正正地坐着听,双膝不知不觉地向前移动。两个人谈到天亮还没有说完。第二天早上,宇文泰对周惠达说:“苏绰确实是个奇才,我将让他执掌大政。”当即任命苏绰为大行台左丞,参掌机密。从此宇文泰对苏绰越来越信任。苏绰首次制定了文案的书写规则,用红色表示支出,黑色表示收入,他还制定了计量账目、管理户籍的方法。
西魏文帝大统三年(537年),北齐神武帝高欢统帅三路大军向西魏进犯。西魏各位将领都打算分兵御敌,只有苏绰与宇文泰两人意见相同,于是决定集中兵力迎战窦泰指挥的部队,在潼关将窦泰活捉。大统四年(538年),朝廷加任苏绰卫将军、右光禄大夫,封他为美阳县子,食邑三百户。
苏绰生性节俭朴素,不治家产,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因为国家还未平定,他常把安定天下作为自己的责任。广求贤才俊杰,一起探讨治理国家的办法,凡是他所推荐的人,都受到了重用。太祖宇文泰也推心置腹地任用他,从未说过不满意他的话。宇文泰有时到城外去游玩,经常预先在空白纸上签下自己的名字交给苏绰,如果有什么事需要处理,苏绰便根据情况做出裁决加以实行,等宇文泰回来后,告诉他一声就可以了。苏绰曾说,治理国家官员们应该像慈祥的父亲那样爱护百姓,像严格的老师那样教诲百姓。苏绰每次与公卿议论政事,都要从白天一直谈到晚上,事情无论大小,他都了如指掌。他长期思虑过度,身体疲劳,于是得了气喘病。大统十二年(546年),苏绰死在任上,当时他四十九岁。
太祖宇文泰为苏绰的死感到悲痛惋惜,他的悲伤触动了身边的人。到下葬那天,宇文泰又派人去用牛、羊、猪三种牲畜祭奠他,祭文是宇文泰亲手写的。
北周明帝二年(558年),让苏绰配祭于太祖庙庭。
14.B“诗人偏爱饮酒远胜赏菊”,没有依据,酒和菊都是作者难以割舍之爱,它们在诗中起到衬托作者内心悲苦的作用。
15.(1)对漂泊异地,年老多病,艰难生活的感伤。诗人重阳登高,因病不能饮酒,也无心赏菊;一家人寓居夔州,生活无着,不由得黯然神伤。(2)思念故乡,忆想亲人的情怀。听着黑猿的哀啼,看白雁南来,适逢重阳佳节,一家人流落至此,诗人心中油然而生对故乡的思念,对因战争而音信茫然的弟妹的惦念。(3)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诗人身遭战乱,衰老多病,战争像逼命似地接连发生,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衰亡,伤时忧国之情强烈萌生。(6分,每点2分)
【作品介绍】
《九日》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七律。此诗抒写作者九月九日重阳登高的感慨,由因病戒酒,对花发慨,黑猿哀啼,白雁南来,引出思念故乡,忆想弟妹的情怀,进而表现遭逢战乱,衰老催人的感伤。结尾将诗的主题升华。全诗熔写景、叙事、抒情于一炉,颇能显示出杜甫夔州时期七律诗的悲壮风格。此诗是大历二年(767)重九日杜甫在夔州登高之作。
【赏析】
诗人联系两年来客寓夔州的现实,抒写自己九月九日重阳登高的感慨,思想境界和艺术造诣,都远在一般登高篇什之上。
首联表现了诗人浓烈的生活情趣。诗人在客中,重阳到来,一时兴致勃发,抱病登台,独酌杯酒,欣赏九秋佳色。诗人酷好饮酒、热爱生活的情态,便在诗行中活现。
颔联诗笔顿转。重九饮酒赏菊,本是古代高士的传统,可是诗人因病戒酒,虽“抱病”登台,却“无分”饮酒,遂也无心赏菊。于是诗人向菊花发号施令起来:“菊花从此不须开”!这一带着较强烈主观情绪的诗句,妙趣神来,好像有些任性,恰好证明诗人既喜饮酒,又爱赏菊。而诗人的任性使气,显然是他艰难困苦的生活遭遇使然。这一联,杜甫巧妙地使用借对(亦即沈德潜所谓“真假对”),借“竹叶青”酒的“竹叶”二字与“菊花”相对,“萧散不为绳墨所窘”(《诗人玉屑》),被称为杜律的创格。菊花虽是实景,“竹叶”却非真物,然而由于字面工整贴切,特别显得新鲜别致,全联遂成为历来传诵的名句。
颈联进一步写诗人瞩目遐思,因景伤情,牵动了万千愁绪。诗人独身飘泊异地,日落时分听到一声声黑猿的啼哭,不免泪下沾裳。霜天秋晚,白雁南来,更容易触发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诗中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作对照,很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原来他对酒停杯,对花辍赏,并不只是由于病肺,更是因为乡愁撩人啊!
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寄托飘零寥落之感。上句由雁来想起了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叹自己身遭战乱,衰老多病。诗人一边诅咒“干戈”象逼命似的接连发生,一边惋惜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亡,对造成生活悲剧的根源──“干戈”,发泄出更多的不满情绪。这正是诗人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
此诗由因病戒酒,对花发慨,黑猿哀啼,白雁南来,引出思念故乡,忆想弟妹的情怀,进而表现遭逢战乱,衰老催人的感伤。结尾将诗的主题升华:诗人登高,不仅仅是思亲,更多的是伤时,正所谓“杜陵有句皆忧国”。此诗全篇皆对,语言自然流转,苍劲有力,既有气势,更见性情。句句讲诗律却不着痕迹,很象在写散文;直接发议论而结合形象,毫不感到枯燥。写景、叙事又能与诗人的忧思关合很紧。笔端蓄聚感情,主人公呼之欲出,颇能显示出杜甫夔州时期七律诗的悲壮风格。
16.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17.C
18.B
19.C
20. “女士们、先生们”与“学生”身份不合,应为“同学们”。“莅临”多用于书面语,多用于贵宾,尤指上级到来,此处应为“来到”。“不吝赐教”敬谦错位,此处应为“耐心解答”。“拜谒”,拜访谒见,参拜(陵墓、碑碣等处),此处应为“参观”。“瞧一瞧”过于随意,不适合用于较为正式的场合,改为“一睹”。(5分,指出并改对一处1分)
21.由“五角星”、“和平鸽”、“彩带”、“7”等元素共同构成,寓意中国将通过本次军运盛会,将和平发展的理念传往世界各地。会徽采用“彩带”造型,飘逸动感,形似主办地湖北省武汉市长江、汉江两江交汇的自然地貌,凸显武汉的长江文化和地域特色。彩带呈“7”字型,绘有七星联珠,“五角星”常作军徽标识,象征武汉市即将举办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6分,要素2分,寓意4分)
22.作文参考立意:
批评角度:
(1)形式主义,这样的“感恩教育”形式大于内容,简单粗暴,不仅没有升华感恩,反而贬损了感恩的价值。感恩教育成为一场场浮夸的道德表演,感恩走样了,变味了,也背离教育的初衷。
(2)是对传统文化矫枉过正的误读,暴露出了学校对平等和感恩等价值观念的理解存在偏颇,也暴露出了学校教育理念的陈旧和教育手段的陈旧。
(3)真正的感恩应该来自深层次的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是一个润物无声的过程。学习感恩本身是好事,但需要明白的是,感恩之事不在于一起一跪,而在平时点点滴滴的关爱回馈。
(4)该校为啥选择在高考200天倒计时时让学生跪拜父母呢?显然学校有功利化的用心,让学生在跪拜父母的过程中获得压力和动力,从而冲刺高考。其实学校是利用父母给学生施加精神压力,学校的真实目的是促使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从这个角度,所谓感恩教育不过是幌子。
肯定角度:
(1)学生跪拜父母,恰恰体现了教育者的责任,传道者的良心。
(2)作为孩子,对于父母的养育之恩无论如何都报答不了,区区一跪无可厚非。这是自古传承下来的孝敬之道,弘扬传统文化,可以唤起孩子们的感恩之心。
(3)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太容易使人浮躁迷惘。感恩教育,正是为了让学生们不忘记初心,不忘记感恩。
(4)孩子日常并不善于直白明了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学校为同学和父母提供了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来向彼此表达藏在心里的爱和感谢,这是值得肯定的。
(5)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让学生与家长来一次亲情碰撞,对于学生成长来讲相当有意义。
(6)即使是形式,但让孩子在父母面前秀秀孝心,如此一副温情画面,从中可以读到善意,悟出责任,至少是一次实实在在的提醒。正是社会需要的正能量。
(7)“跪天跪地跪父母”,多光明正大的事,社会及网友不必给跪拜注入那么多不必要的含义,把孩子想得太复杂太功利。
辩证分析角度:关键在于内容,学会感恩,懂得责任、担当,并且化为动力,不在于何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