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风从梦里来
风从梦里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512
  • 关注人气:85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诗鉴赏专项训练——比较型试题

(2014-04-29 08:03:24)
标签:

教育

分类: 诗歌鉴赏指导

古诗鉴赏专项训练——比较型试题

 

2005  湖南1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 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 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 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 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多的思念,更表选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技了奔进而出的强烈感情。
    
分析:今年湖南卷古诗鉴赏沿用该省去年续写的题型,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考查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比较阅读方式有两大好处,一是可以拓展阅读面,使考生的视野更开阔一些,二是因命题已将其设置成一种对应格式,考生只要综合考虑原诗特点和答题处前面的内容就不难写出很不错的答案来。

古诗鉴赏考查的能力属E级,是最高级。

考查要点有二,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第一小题,考查诗歌语言中的炼字,命题者先分析李诗“望”字之妙,进行示例,通过做题型的分析,发现它包含四个要点,即“望”字出现的位置、写法、结构上的作用和包含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

第二小题考查诗歌形象——“意象”,先分析李诗“青山留人”之好处,包含三个要点:情感内涵——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表现手法——拟人、象征、情感的表达形式——“看似……实则……”。明确了这种示范赏析的要点、思路和表述形式,那么,续写也要“依样画葫芦”,作答是不难的。

2006重庆卷】5、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新雷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说“只待新雷第一声”?(2分)

5、(1 “觉春生”、“安排著”、“只待”。因为只有新雷响后才会有“春生”和“千红万紫”

 

2)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4分)    

5、(2)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

 

2007浙江卷】19.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6)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        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        之感。(2)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4)

19(1)燕子  兴亡   (2)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2008年湖南卷】1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漠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诵,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
   
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2010年(天津卷)1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6分)

        峡口送友人(司空曙 唐诗)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答案:思念故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前一首“同为客”表现思乡之情,后一首“自缘身是忆归人”直接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答案: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食

人分离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解析: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第一首写伤春之景,目的是写离别之情,是正面烘托;第二首理解情感是回答同意与不同意的关键。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名篇名句,能力层级为A级。此题应该谨记高考阅卷要求和规则,一空错一个字就不得分。此题中易错的字词是:长、彭殇、雨打风吹。

 

5.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   乙卯 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鹧鸪天    

    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②,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阊门:苏州西门,词人旧居。②晞:晒干。

    1)这两首词同写对亡一如既往的深切怀念。苏词上阕有“无处话凄凉”一语,贺词上阕虽无“凄凉”二字,却无一语不凄凉,说说《鹧鸪天》上阕是如何表达情感的。(4分)

 1)这两首词同写对亡妻一如既往的深切怀念。苏词上阕有“无处话凄凉”一语,贺词上阕虽无“凄凉”二字,却无一语不凄凉,说说《鹧鸪天》上阕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参考答案:(1)《鹧鸪天》上阕先叙述自己重归故地,物是而人非,“为何不能同归”的感叹表达出作者悲从中来又无可奈何的伤感之情;又以“梧桐半死”和“鸳鸯失伴”“为。将自己丧偶之痛和老来孤独之境表现得分外悲凉。

(评分标准:本题4分。由重归故居的感受切入,“”的手法的运用,两点各2分,能结合词意阐述清楚即可)

 

2)这两首悼亡词都写出了妻子的美好形象,说说两首词采用的不同写法是什么,表现了怎样的意境。(4分)

答案:

2)苏词通过梦境来写人,描绘出妻子对镜梳妆、见到久别的丈夫喜极而泣的情景,表现了夫妻间生死不渝的恩爱之情。贺词通过细节来写人,追忆妻子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景,表现了贫贱夫妻患难与共之情

(评分标准:本题4分。写法、意境各2分。只要能分清二者在写法上、表意上的区别即可;写法与意境可合并作答亦可分开作答)

 

7.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

秋夜独坐(节选)                      

王维                                 周弼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4)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4)

7(1) 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景象,描写的是动景(2)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描写的是静景(2)

[1)王诗和周诗都是三、四句写“夜景”,这里分析“夜景”的不同,应从内容和手法两个角度分析。]

7 (2) 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1)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1)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1)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1)

[2)“心境”的分析,要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或“诗眼”),王诗抓第一句中的“悲”,周诗抓“不闻”“不知”等。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1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送柴侍御                    丹阳送韦参军

王昌龄                             严维

流水通波接武冈,                   丹阳郭里送行舟,

送君不觉有离伤。                   一别心知两地秋。

青山一道同云雨,                   日晚江南望江北,

明月何曾是两乡。                   寒鸦飞尽水悠悠。

(1)王诗中,诗人为什么说“送君不觉有离伤”?(3分)

答:

13(1)两地流水相通,形同比邻;(1分)自己和朋友风雨与共,明月共睹(1分);虽处异地,情感相通(1分),因此“送君不觉有离伤”。

 

(2)请概括写出两首诗不同的感情色彩,并具体分析每首诗后两句的表现手法。(5分)

答:

13 (2)感情色彩:王诗豁达乐观,表达的是对朋友的宽慰之情;严诗凄凉哀婉,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切思念。(2分)

表现手法:王诗“青山”“明月”句,是作者借助想象来抒情;“明月”句是作者运用反问的手法直抒胸臆。(答出1点即可)严诗写“日晚”“寒鸦”“江水”,寓情于景,抒情委婉含蓄。(共2分,结合诗句,言之成理即可)

【语言表达1分。如关键字书写有误、语言表达不简洁、不到位,比较点不清晰等,不得分。】

 

17、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①断肠天②。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垂柳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③学不成。

【注释】① 乐游苑:长安东南名胜,地势很高,可俯瞰长安全城,是当时仕女节日游赏之处。②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既销魂,言花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摇。③“饿损纤腰”:暗含“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的典故。

1)古典诗歌讲究炼字。前一首诗中的“逐”字和后一首诗中的“绊惹”在用法上有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                                    

17、参考答案:(1)本是东风吹得柳枝飘拂,用“逐”字则说是柳枝在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更加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柳枝的蓬勃生机。唐诗“绊惹”用法同李诗“逐”字,本是春风吹柳,却说柳枝有意撩逗春风,表现出垂柳的调皮与风情万种。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柳”的形象?请简要分析两首诗中的“柳”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

答:

17、参考答案: 2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用春日之柳的繁华得意反衬秋日之柳的衰落憔悴,寄托了作者的迟暮之伤与沉沦之痛。后一首,一、二句先极写垂柳之美,三、四句笔锋一转,联想到“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的故事,托物寄意,巧妙地讽刺了世人以善于窥测皇帝意向为能,极尽逢迎谄媚之能事的丑恶现象。

 

18.阅读下面晏几道的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鹧鸪天     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1)两首词在时序安排上是否相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

18、参考答案:(1)不同,《临江仙》上片写现时“春恨”,下片追忆当年初见小蘋及“当时”的情景,采用的是倒叙;《鹧鸪天》采用的是顺叙,上片写当年佳会,过片写别后思念,结尾写别后重逢。

 

2)两首词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

18、参考答案:(2)《临江仙》表现的是词人苦恋之情、孤寂之感,同时抒发了人世无常,欢娱难再的淡淡哀愁。《鹧鸪天》上片表现当年欢聚时豪情欢畅,逸兴飞扬。下片表现的是重逢后的惊喜之情。

 

3)简析“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两句词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答:

18、参考答案:(3反衬。在微雨落花清美的景色中,以燕子双飞来反衬愁人独立,无情之燕犹得双飞,有情之人反而独立,令人惆怅不已,从而构成了一个凄艳绝伦的意境

 

3、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然后回答9-10题: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宋 黄庭坚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材料: 葛立方《韵语阳秋》:诗家有换骨法,谓用古人意而点化之,使加工也。……刘禹锡云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山谷(黄庭坚)点化之,则云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学诗者不可不知此。

[]①君山:一名湘山,在洞庭湖中,由七十二个大小山峰组成。

②绾(wǎn)结:盘结。湘娥:楚辞神话传说中的湘水女神。鬟:古代妇女梳的环形发鬟。

1).刘诗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中的,用字精炼,请联系诗境,说出其妙处。(4)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4)字将湖光与秋月联系在一起(2),描绘了水光与月影相映生辉,融为一体的画面。(2)

 

2)请将两首诗加以比较,具体说明黄庭坚是如何用古人(刘禹锡)意而点化之的。(5)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5)要点:用古人意主要表现在两首诗都是形象地描绘远望洞庭湖山所见之景。(1)点化在于:黄诗把刘诗中的白银盘点化为银山堆因实出虚,描写了洞庭湖如山的银浪里欣赏君山之美的想象之景(2)对比:刘诗写的是风和景明的湖山,黄诗则写风狂雨骤的洞庭;刘诗主静,黄诗动、静兼宜;刘诗清丽,黄诗雄健或两诗虽都运用比喻和想象,但刘诗写遥望洞庭湖,色调淡雅宁静;而黄诗却借助用典和想象,展示出雄奇壮阔的意境,虽化用古人诗句却如同己出,不着痕迹。(就其一点具体阐述即可得2分。如有其他看法,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亦应给分。)

 

8.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8分)

读长恨辞    宋·李觏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马嵬   清·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1)两首诗都是读《长恨歌》后所抒的的感慨,《长恨歌》是何人的作品?这两首诗感慨的对象及内容是否一致?请简要阐述。(4分)

 

    2)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是否一致,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1)白居易(1分),都持批评态度,但批评的对象不一致(1分)。

    李诗主要讽刺唐玄宗爱美人不爱江山,只顾个人的享乐而不顾将士的生死(1分);袁诗批评的对象是《长恨歌》,是因为此诗只歌颂两个人的爱情悲剧而没看到百姓流泪失所的悲剧。(1分)

    2)两诗的表现手法一致,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2分)。李诗将将士的死与杨贵妃的死作对比,将“倍沾襟”与“不动心”作对比(1分)

 

3、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然后回答9-10题: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宋 黄庭坚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材料: 葛立方《韵语阳秋》:诗家有换骨法,谓用古人意而点化之,使加工也。……刘禹锡云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山谷(黄庭坚)点化之,则云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学诗者不可不知此。

[]①君山:一名湘山,在洞庭湖中,由七十二个大小山峰组成。

②绾(wǎn)结:盘结。湘娥:楚辞神话传说中的湘水女神。鬟:古代妇女梳的环形发鬟。

9.刘诗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中的,用字精炼,请联系诗境,说出其妙处。(4)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39(4)字将湖光与秋月联系在一起(2),描绘了水光与月影相映生辉,融为一体的画面。(2)

9.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思①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②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③。

    注:①《春思》写也于作者被贬时。②历乱:花枝烂漫的样子。  ③洛城:诗人的家乡在洛阳附近的缑氏县。

1)两首诗中描写的春景相同吗?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

 

    2)两首诗都是抒情的佳作,任选其中一首,结合作品的三四两句赏析其巧妙的构思。(4分)

    答案:1)不同。贾诗中描绘出一幅色彩明丽、生机盎然的春日图:“青青”写出草色的碧绿,“黄”写出初春杨柳的色彩,“历乱”写出桃花盛开之状,“香”突出李花的香气。武诗描写的则是春意阑珊,杨柳的颜色由初春的鹅黄转为一片翠绿,枝头的残花已在雨中落尽,露出在树上啼鸣的流莺,是一幅典型的暮春景物图。(4分)

    2)贾诗抒发的迁客之愁,被贬之恨。诗人不说自己愁浓难于排遣,却怨东风冷漠无情;不说自己因愁而百无聊赖、无心赏春,却说春日更惹出许多新恨。构思新奇,把谪居伤春的情怀表现得异常浓烈。

    武诗抒发的是思乡之情。诗人想象奇特,将强烈的乡思形象化,仿佛“乡梦”可以像柳絮一样,被春风吹送故乡去,“吹”与“逐”字的运用,使得本来带有惆怅情调的乡思乡梦,也似乎渗透了春的明丽温馨色彩,而略无沉重悲伤之感。(4分)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⑵第一首诗中的江风引雨入舟凉与第二首诗中的青山万里一孤舟都写得景中有情。请对此分别作简要赏析。(4分)

 (2)王诗写送友人上船,风雨入舟,凉意逼人的秋风秋雨凄凉景象之中寓有悲凉别绪。刘诗以青山万里一孤舟的景象,既写友人被贬的遥远与途中孤寂的情景,又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幸的同情和送别时恋恋不舍之深情。情景结合,别有韵味。(4分)

 

 

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杜十四之江西   孟浩然

荆楚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李白诗的最后两句,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请谈谈你的理解。

6、参考答案:(1)画面:碧空,孤帆渐行渐远,直到天尽头再也看不见;只看见长江水流向天边。情感:友人离去之后怅惘与失落这两句诗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2)请结合诗歌分析这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的不同之处。

6、参考答案:(2)这两首诗均表达了与友人的惜别之情。李诗以远眺碧空,长江孤帆之景间接抒情或借情抒情,孟诗除了借想象日暮征帆泊于何处间接抒情外,还有“天涯一望断人肠”的直接抒情。

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湘江①   杜审言

迟日②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绝句漫兴九首(一)   杜 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即遣花开深造次③,便教莺语太丁宁。

【注】 ①杜审言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本诗写在这次流放途中。 ②迟日:春日。 ③造次:匆忙。

1)请具体解说诗中“边愁”与“客愁”。

答:“边愁”:

“客愁”:

5、参考答案:(1)“边愁”是因个人的不幸遭遇而产生的悲思愁绪,今昔对比,思念京国。“客愁”则为诗人客居他乡的游子之愁。

 

2)《渡湘江》中“今春花鸟作边愁”句和《绝句漫兴九首(一)》中的“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句在情与景的表现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作简要赏析。

答:

5、参考答案: 2)两诗都将“花鸟”人格化,并运用了“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更加倍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春日花鸟本为娱人之物,《渡湘江》中鸟语花香在诗人心目中只构成了远去边疆的哀愁;《绝句漫兴九首(一)》中,诗人见花开,则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则嫌其过于丁宁。

 

17.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台城,古都金陵的核心,从东晋到南朝结束,一直是朝廷台省和皇宫所在地。

1)第二首《台城》中柳色“依旧烟笼十里堤”与第一首的哪一句可形成照应?“鸟空啼”的 “空”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能品出其中滋味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最是“无情”?(5分)

 

    2)这两首吊古伤今的古诗所用的主要艺术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6分)

    答案:1)万户千门成野草(1) “鸟空啼”的 “空”是“白白的”、“徒劳的”的意思,既衬托出梦一般的景色,又隐含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台城历史变迁,已经面目全非,鸟儿却无所谓的啼鸣。于乐景注入哀情,反衬自然无情人有情,表现出诗人心灵深处的忧伤。(分析同“隔叶黄鹂空好音”)(2)

    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2分,答出“六朝如梦鸟空啼”,而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种物是人非的对比关系且表述流畅连贯即可,错别字、病句酌情扣分。)

    2 刘禹锡诗:重在对比,前两句回忆昔日的繁盛,后两句写今日的荒凉及缘由。

    韦庄诗:通篇侧面烘托,以自然景物的“无情”反衬人的无限伤痛与感慨。或:通篇着重于现实景物的描绘,寓情于景(“借景抒情”)。阴雨、江草、鸟鸣、柳阴等景物,渲染出一幅凄清而令人伤感的画面。

    (两首诗的分析共6分:答对艺术手法得2分,分析具体准确得4分。不结合具体诗句的答案说对了也只给2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