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专项训练——比较型试题
(2014-04-29 08:03:24)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诗歌鉴赏指导 |
古诗鉴赏专项训练——比较型试题
【2005
古诗鉴赏考查的能力属E级,是最高级。
考查要点有二,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第一小题,考查诗歌语言中的炼字,命题者先分析李诗“望”字之妙,进行示例,通过做题型的分析,发现它包含四个要点,即“望”字出现的位置、写法、结构上的作用和包含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
第二小题考查诗歌形象——“意象”,先分析李诗“青山留人”之好处,包含三个要点:情感内涵——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表现手法——拟人、象征、情感的表达形式——“看似……实则……”。明确了这种示范赏析的要点、思路和表述形式,那么,续写也要“依样画葫芦”,作答是不难的。
【2006重庆卷】5、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说“只待新雷第一声”?(2分)
5、(1)
(2)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4分)
5、(2)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
【2007浙江卷】19.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4分)
19、(1)燕子
【2008年湖南卷】1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2010年(天津卷)1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6分)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答案:思念故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前一首“同为客”表现思乡之情,后一首“自缘身是忆归人”直接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答案: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人分离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解析: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第一首写伤春之景,目的是写离别之情,是正面烘托;第二首理解情感是回答同意与不同意的关键。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名篇名句,能力层级为A级。此题应该谨记高考阅卷要求和规则,一空错一个字就不得分。此题中易错的字词是:长、彭殇、雨打风吹。
5.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
鹧鸪天
参考答案:(1)《鹧鸪天》上阕先叙述自己重归故地,物是而人非,“为何不能同归”的感叹表达出作者悲从中来又无可奈何的伤感之情;又以“梧桐半死”和“鸳鸯失伴”“为喻。将自己丧偶之痛和老来孤独之境表现得分外悲凉。
(评分标准:本题4分。由重归故居的感受切入,“比”的手法的运用,两点各2分,能结合词意阐述清楚即可)
(2)这两首悼亡词都写出了妻子的美好形象,说说两首词采用的不同写法是什么,表现了怎样的意境。(4分)
答案:
(2)苏词通过梦境来写人,描绘出妻子对镜梳妆、见到久别的丈夫喜极而泣的情景,表现了夫妻间生死不渝的恩爱之情。贺词通过细节来写人,追忆妻子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景,表现了贫贱夫妻患难与共之情
(评分标准:本题4分。写法、意境各2分。只要能分清二者在写法上、表意上的区别即可;写法与意境可合并作答亦可分开作答)
7.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夜独坐(节选)
唐
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4分)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4分)
7.(1) 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景象,描写的是动景;(2分)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描写的是静景。(2分)
[(1)王诗和周诗都是三、四句写“夜景”,这里分析“夜景”的不同,应从内容和手法两个角度分析。]
7、 (2) 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1分)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1分)
[(2)“心境”的分析,要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或“诗眼”),王诗抓第一句中的“悲”,周诗抓“不闻”“不知”等。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1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
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
(1)王诗中,诗人为什么说“送君不觉有离伤”?(3分)
答:
13、(1)两地流水相通,形同比邻;(1分)自己和朋友风雨与共,明月共睹(1分);虽处异地,情感相通(1分),因此“送君不觉有离伤”。
(2)请概括写出两首诗不同的感情色彩,并具体分析每首诗后两句的表现手法。(5分)
答:
13、 (2)感情色彩:王诗豁达乐观,表达的是对朋友的宽慰之情;严诗凄凉哀婉,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切思念。(2分)
表现手法:王诗“青山”“明月”句,是作者借助想象来抒情;“明月”句是作者运用反问的手法直抒胸臆。(答出1点即可)严诗写“日晚”“寒鸦”“江水”,寓情于景,抒情委婉含蓄。(共2分,结合诗句,言之成理即可)
【语言表达1分。如关键字书写有误、语言表达不简洁、不到位,比较点不清晰等,不得分。】
17、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①断肠天②。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垂柳
【注释】① 乐游苑:长安东南名胜,地势很高,可俯瞰长安全城,是当时仕女节日游赏之处。②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既销魂,言花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摇。③“饿损纤腰”:暗含“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的典故。
(1)古典诗歌讲究炼字。前一首诗中的“逐”字和后一首诗中的“绊惹”在用法上有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
17、参考答案:(1)本是东风吹得柳枝飘拂,用“逐”字则说是柳枝在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更加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柳枝的蓬勃生机。唐诗“绊惹”用法同李诗“逐”字,本是春风吹柳,却说柳枝有意撩逗春风,表现出垂柳的调皮与风情万种。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柳”的形象?请简要分析两首诗中的“柳”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
答:
17、参考答案: (2)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用春日之柳的繁华得意反衬秋日之柳的衰落憔悴,寄托了作者的迟暮之伤与沉沦之痛。后一首,一、二句先极写垂柳之美,三、四句笔锋一转,联想到“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的故事,托物寄意,巧妙地讽刺了世人以善于窥测皇帝意向为能,极尽逢迎谄媚之能事的丑恶现象。
18.阅读下面晏几道的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鹧鸪天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1)两首词在时序安排上是否相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
18、参考答案:(1)不同,《临江仙》上片写现时“春恨”,下片追忆当年初见小蘋及“当时”的情景,采用的是倒叙;《鹧鸪天》采用的是顺叙,上片写当年佳会,过片写别后思念,结尾写别后重逢。
(2)两首词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
18、参考答案:(2)《临江仙》表现的是词人苦恋之情、孤寂之感,同时抒发了人世无常,欢娱难再的淡淡哀愁。《鹧鸪天》上片表现当年欢聚时豪情欢畅,逸兴飞扬。下片表现的是重逢后的惊喜之情。
(3)简析“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两句词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答:
18、参考答案:(3)反衬。在微雨落花清美的景色中,以燕子双飞来反衬愁人独立,无情之燕犹得双飞,有情之人反而独立,令人惆怅不已,从而构成了一个凄艳绝伦的意境。
3、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然后回答9-10题: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材料: 葛立方《韵语阳秋》:诗家有换骨法,谓用古人意而点化之,使加工也。……刘禹锡云“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山谷(黄庭坚)点化之,则云“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学诗者不可不知此。
[注]①君山:一名湘山,在洞庭湖中,由七十二个大小山峰组成。
②绾(wǎn)结:盘结。湘娥:楚辞神话传说中的湘水女神。鬟:古代妇女梳的环形发鬟。
(1).刘诗“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中的“和”,用字精炼,请联系诗境,说出其妙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4分)“和”字将湖光与秋月联系在一起(2分),描绘了水光与月影相映生辉,融为一体的画面。(2分)
(2)请将两首诗加以比较,具体说明黄庭坚是如何“用古人(刘禹锡)意而点化之”的。(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5分)要点:“用古人意”主要表现在两首诗都是形象地描绘远望洞庭湖山所见之景。(1分);“点化”在于:黄诗把刘诗中的“白银盘”点化为“银山堆”,因实出虚,描写了洞庭湖如山的银浪里欣赏君山之美的想象之景(2分)。对比:刘诗写的是风和景明的湖山,黄诗则写风狂雨骤的洞庭;刘诗主静,黄诗动、静兼宜;刘诗清丽,黄诗雄健或两诗虽都运用比喻和想象,但刘诗写遥望洞庭湖,色调淡雅宁静;而黄诗却借助用典和想象,展示出雄奇壮阔的意境,虽化用古人诗句却如同己出,不着痕迹。(就其一点具体阐述即可得2分。如有其他看法,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亦应给分。)
8.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8分)
读长恨辞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马嵬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1)两首诗都是读《长恨歌》后所抒的的感慨,《长恨歌》是何人的作品?这两首诗感慨的对象及内容是否一致?请简要阐述。(4分)
3、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然后回答9-10题: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材料: 葛立方《韵语阳秋》:诗家有换骨法,谓用古人意而点化之,使加工也。……刘禹锡云“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山谷(黄庭坚)点化之,则云“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学诗者不可不知此。
[注]①君山:一名湘山,在洞庭湖中,由七十二个大小山峰组成。
②绾(wǎn)结:盘结。湘娥:楚辞神话传说中的湘水女神。鬟:古代妇女梳的环形发鬟。
9.刘诗“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中的“和”,用字精炼,请联系诗境,说出其妙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3、9.(4分)“和”字将湖光与秋月联系在一起(2分),描绘了水光与月影相映生辉,融为一体的画面。(2分)
9.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②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春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③。
(1)两首诗中描写的春景相同吗?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送 魏 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⑵第一首诗中的“江风引雨入舟凉”与第二首诗中的“青山万里一孤舟”都写得景中有情。请对此分别作简要赏析。(4分)
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杜十四之江西
荆楚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李白诗的最后两句,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请谈谈你的理解。
6、参考答案:(1)画面:碧空,孤帆渐行渐远,直到天尽头再也看不见;只看见长江水流向天边。情感:友人离去之后怅惘与失落这两句诗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2)请结合诗歌分析这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的不同之处。
6、参考答案:(2)这两首诗均表达了与友人的惜别之情。李诗以远眺碧空,长江孤帆之景间接抒情或借情抒情,孟诗除了借想象日暮征帆泊于何处间接抒情外,还有“天涯一望断人肠”的直接抒情。
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湘江①
迟日②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绝句漫兴九首(一)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即遣花开深造次③,便教莺语太丁宁。
【注】 ①杜审言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本诗写在这次流放途中。 ②迟日:春日。 ③造次:匆忙。
(1)请具体解说诗中“边愁”与“客愁”。
答:“边愁”:
“客愁”:
5、参考答案:(1)“边愁”是因个人的不幸遭遇而产生的悲思愁绪,今昔对比,思念京国。“客愁”则为诗人客居他乡的游子之愁。
(2)《渡湘江》中“今春花鸟作边愁”句和《绝句漫兴九首(一)》中的“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句在情与景的表现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作简要赏析。
答:
5、参考答案: (2)两诗都将“花鸟”人格化,并运用了“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更加倍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春日花鸟本为娱人之物,《渡湘江》中鸟语花香在诗人心目中只构成了远去边疆的哀愁;《绝句漫兴九首(一)》中,诗人见花开,则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则嫌其过于丁宁。
17.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台
城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台
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1)第二首《台城》中柳色“依旧烟笼十里堤”与第一首的哪一句可形成照应?“鸟空啼”的 “空”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能品出其中滋味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最是“无情”?(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