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1“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拾零

(2011-07-04 08:39:56)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分类: 纪实摄影

http://s9/middle/52e3ea09xa733d4623678&690
P01  2011年5月29日第三届“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隆重开幕

 

 

 

    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http://s1/middle/52e3ea09xa733dadd1c90&690
P0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http://s14/middle/52e3ea09xa733dbfd4bdd&690
P03  人类共同保护自己的文化传承


 

 

http://s11/middle/52e3ea09x771ec978221a&690

P04  民族记忆的背影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五大类:1.口头传统和表述;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它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http://s8/middle/52e3ea09xa733e651a5f7&690
P05  古琴艺术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


http://s3/middle/52e3ea09xa733e8a4eb32&690
P06 驰名世界的中国蚕桑丝织技艺

 

 

http://s7/middle/52e3ea09x771eca9cab66&690
P07  驰名世界的中国织锦刺绣技艺

 

 

http://s12/middle/52e3ea09xa733eb98647b&690
P08  驰名世界的中国陶瓷技艺

 

http://s15/middle/52e3ea09xa733eccabcce&690
P09  驰名世界的中国漆器技艺

 

 

 

http://s16/middle/52e3ea09xa733ee37a0bf&690
P10  驰名世界的中国中药炮制技艺


http://s5/middle/52e3ea09xa733ef9282e4&690
P11  内蒙古蒙族婚庆仪式

 

http://s12/middle/52e3ea09xa733f307ce2b&690
P12  民间编织技艺

 

 

http://s5/middle/52e3ea09xa733f4c7c634&690
P13   民间糖画技艺

 

 

http://s9/middle/52e3ea09xa733f63c66f8&690
P14   藏族唐卡技艺(这幅用彩缎装裱后悬挂的唐卡卷轴画高25米,为当今世界之最)

   截至2009年,我国共有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福建南音、南京云锦、安徽宣纸、贵州侗族大歌、广东粤剧、《格萨(斯)尔》史诗、浙江龙泉青瓷、青海热贡艺术、藏戏、新疆《玛纳斯》、蒙古族呼麦、甘肃花儿、西安鼓乐、朝鲜族农乐舞、书法、篆刻、剪纸、雕版印刷、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端午节、妈祖信俗、中医针灸、京剧等26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等3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上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
http://s14/middle/52e3ea09xa733f995792d&690
P15   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正门

 

 

 

http://s6/middle/52e3ea09x771ecc3f49a5&690
P16   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后门

 

 

http://s7/middle/52e3ea09xa733fb954d46&690
P17   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世纪塔

 

 

http://s10/middle/52e3ea09xa733fd3e4009&690
P18   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喷水池

 

 

http://s16/middle/52e3ea09x771ecca763af&690
P19   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不锈钢莲花造型水池

 

 

http://s10/middle/52e3ea09xa734000db659&690
P20   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主展览馆

 

 

    2009年,文化部正式确定国际非遗节永久落户成都,每两年于全国“文化遗产日”期间,在成都市举办一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它是继中国北京国际音乐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节后,国务院正式批准的第四个国家级、国际性文化节会活动品牌,是国际社会首个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大型文化活动。成都“非遗节”的主会场“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总投资约22亿元、占地1700余亩。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有5个组团:五洲情、世纪舞、百味戏、西城事和时空旅,功能明确、风格各异,将成为“非遗节”的永久举办地。位于世纪舞组团的国际非遗中心,是全球首个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综合性博览馆。在位于2楼的展馆里看到,这里不仅有精美的非遗图文展板,做工考究的装置设计,更有靠手掌触摸翻动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电子百科全书”、靠脚掌点踩就能选择收听民族乐曲的“传统音乐多媒体体验台”以及能“试穿”民族服饰并拍照留念的“穿衣墨镜”……。
http://s15/middle/52e3ea09xa734033c583e&690
P21   参观群众排长队等候进入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

 

 

http://s9/middle/52e3ea09xa7340498f7d8&690
P22   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主展馆大厅

 

http://s7/middle/52e3ea09x771ecd639176&690
P23   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展馆大厅

 

http://s14/middle/52e3ea09xa734074ad5bd&690
P24   市民参观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展馆


http://s9/middle/52e3ea09xa734087b7fc8&690
P25   市民参观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展馆


http://s3/middle/52e3ea09xa7340adcb632&690
P26   国际非遗博览园展馆展出的外国非遗项目


http://s15/middle/52e3ea09xa7340c2754be&690
P27   国际非遗博览园展馆展出的中国非遗传承人


    今年5月29日上午,经国务院批准,由文化部、四川省政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开幕。本届国际非遗节以“弘扬人类文明,共建精神家园”为主题,举办了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论坛、传统戏剧精品剧目展演、中国古琴艺术大展、分会场和惠民慰问演出等7大类286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持续至6月11日闭幕。国际非遗节期间,来自全球20个国家的表演队伍,与来自中国各地的21支表演队一起近两千位民族艺术家们,在“非遗节”上生动展示绚丽多姿、丰富多彩的人类非物质文化艺术。如加拿大印第安吉特卡桑族歌舞、法国幽默表演、哈萨克斯坦民乐、爱尔兰踢踏舞、粗狂豪放的兰州太平鼓、热情如火的云南弥勒阿细跳月、惊险刺激的河南板凳功等逐一亮相。
  遗憾的是,5月29日开幕式当天,成都下大雨,最为精彩“天府大巡游”大打折扣,我也没到现场摄影;“非遗节”闭幕式我不在成都,也未参加。只是利用周末的时间,去拍摄了一些场馆和展出。

http://s4/middle/52e3ea09xa7341af68733&690
P28   国际非遗博览园举行的民间歌舞表演

 

 

http://s4/middle/52e3ea09xa7341c7222b3&690
P29   国际非遗博览园举行的民间舞龙表演

 

http://s1/middle/52e3ea09xa7341dbd1750&690
P30   国际非遗博览园举行的民间歌舞表演

 

http://s3/middle/52e3ea09xa7341ee3b272&690
P31   国际非遗博览园举行的民间民俗表演

 

http://s7/middle/52e3ea09xa7341fdbc6c6&690
P32   国际非遗博览园举行的民间歌舞表演

 

http://s14/middle/52e3ea09xa73421764c1d&690
P33   国际非遗博览园举行的民间民俗表演

 

http://s4/middle/52e3ea09xa73422e94d63&690
P34   国际非遗博览园举行的民间民俗表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