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纽伦堡看中世纪欧洲城市特点
(2014-11-02 21:10:45)
标签:
中世纪城市纽伦堡 |
分类: 历史文化 |
在欧洲出差和旅游时,参观过不少小城,不少介绍中都提到了中世纪城市。那么,中世纪的城市到底有什么特点呢?在网上差了些资料,学习学习吧。
公元5世纪,庞大而又衰弱的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的冲击下终于寿终正寝。自此之后的四五百年里,西欧大地一片空旷萧条:繁华的城镇转眼成了堆堆废墟,凋敝的农村到处是荒草丛生;闭塞割据,自给自守,听不到手工作坊的叮档锤声,也看不见熙熙攘攘的市井气象。这就是5至10世纪西欧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情调。
10世纪后,随着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有了更多的剩余产品,不仅能满足农民及封建主的需要,而且能够提供粮食和原料给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促使了手工业技术的发展,使之达到了专门化的水平;商业活动开始活跃,促进了商品的交换。这样在主教驻地、城堡周围、修道院附近和一些交通便利、比较安全,能够获得廉价原料与可以顺利出售产品的港口、交通要道等地,一些手工业者通过各种方式摆脱封建领主的束缚,脱离封建庄园,在这些地区定居下来。其后人口逐渐聚集,来往商人增多,于是城市兴起。城市居民大多是来自附近乡村的农奴,他们只要在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自由,成为城市市民。
二、中世纪欧洲城市的特征
1、最基本的和中国不同点的有四个。
其一,城市的概念有所不同。从地理意义上说,西欧城市是工商业者的聚居地。同时,西欧城市还是一个社会概念,是一种社会共同体,城市市民组成一个市民阶级。而中国封建社会的城市主要就地理空间意义上说,指的是众多人口的集中聚居地,它包括了各类人等,有官员,有地主,也有工商业者,有农民,但不形成一个社会共同体,没有一个有共同利益的市民阶级。
其二,西欧中世纪城市最先是作为经济中心主要是工商业中心发展起来的,尔后才发展了政治、文化和军事等方面的职能,有些城市甚至没有政治职能。而中国封建城市一般是首先作为政治中心出现的,是官员的驻地,以后才发展了经济职能,有些城市甚至没有明确的经济职能。
其三,在西欧,政治上是农村统治城市,住在城堡里的封建领主统治城市,经济上是城市剥削农村,城市通过商业和高利贷等形式剥削农村居民。而在中国,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是城市统治农村,住在城市里的封建地主和政府官员统治和剥削农村。
其四,在西欧,城市拥有自治权,享有许多特权。这种自治权是市民斗争的结果。中世纪的城市是在教会或世俗封建主的领地上产生的,领主是城市的所有者。城市的行政管理权和司法权掌握在领主手里,领主统治着城市。他向城市居民征收租税,强迫他们取劳役和进行各种各样的摊派勒索,有时甚至公开抢劫市民财物。所以,在11至12世纪。城市普遍展开了反对封建领主、争取城市自治的斗争。一些比较富裕的城市,往往通过赎买获得自治权,但许多城市却依靠武装斗争获得不同程度的独立与自主。如法国的琅城、康布雷、亚眠等。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和米兰等,不仅取得了自治,而且控制了城郊的农村,最终发展成独立的城市共和国。德国一些“帝国城市”也拥有完全的自治权。自治城市的市长、法官和市议会由市民选举产生,市议会有指挥军队、发行货币和监督行会等的权力。
其五,西欧城市规模较小。中世纪只有数量众多的中等城市。从13世纪到14世纪,出现了大约十多个同样大的城市,面积为300-60公顷,人口为5万到15万。
2、城市的结构特征
1)中世纪城市具有与伊斯兰城市类似的、走向不规律的道路系统。杂乱的街道同建筑结成一张奇形怪状的蛛网,很多中世纪的城镇发展了随意性而非有规划的建设。凡是交通方工人技术熟练、治安好并有充足食品和水源的地方,城市就迅速发展,市民领袖们缺乏长远规划。很多中心城市,包括伦敦、佛罗伦萨、科隆和米兰都是在原来罗马的居民区发展起来的;不过,除了有一些仍维持着古街道的十字交叉形的核心地区外,它们在中世纪的发展毕竟同罗马城镇格式大相径庭了。街道往往符合干粗略的中心集中模式,但时而有些突然发生的迅疾转变,且街道走向往往为山脉、巨石、河流所左右。尽管如此,当宽广、笔直的街道还普遍受到人们的赞赏时,阿尔贝蒂就在他的论文中承认那些不合规则的城市规划的诸多好处。有弯曲的街道使城市看起来大了,它也扭转了冬天强风的风向,造成了阳光和背阴均匀的分配,使每一所房屋都具有了不同的景观。这种弯曲和拐弯处使侵入的军队感到陷于迷宫之中。公共区和私人区并不像古典城市那样严格地互相隔离。一个人人可达到、错综复杂而又统一的公共区延伸到全城,利用附属的内院和花园作为公共建筑和私人建筑间的隔离带。两种区域之间的这种新平衡是为了调和公共法规和私人利益间的矛盾而出现的。因此,公共规范中对同时触及到公共区和私人区的有关内容作出了极为准确的规定,特别是在两区的交错重叠之处,如:伸展在部分街道上空的建筑突出部分和阳台,柱廊和室外楼梯等。
2)城市公共区的结构十分复杂,因为所有的权力中心都必须相互毗邻地安排在这里,其中包括:主教府邸、城市行政机构、宗教团体和各种行会。所以,较大的城市往往有几个中心:宗教中心,有大教堂和主教府邸;政治中心有市政府;一个或几个商业中心;带有回廊的行会及商人协会的建筑。各个区还经常相互交融,但宗教权力与世俗的对立越来越清晰可见,而这种对立在古典时期是不存在的。每个城市都有各具特点的不同城区,有自己城区的市徽,还往往有自己的政治行政机构。13世纪,当城市越来越大时,在城市边缘、原有中心的附近形成了新的小中心:新宗教团体的修道院(化募修道士、多明俄会修道土、圣母玛利亚会修道土),教堂和属教堂所有的 广场。
3)在中世纪的政治背景下,城市有着特殊的地位,尽管从
4)中世纪城市建筑形成风格。建筑在一定程度上的统一是通过对普遍流行的风格所具有的鉴赏力来保证的,这种鉴赏力的特点是:相信未来,并且不会转向过去的风格。在城市刚兴起时,教堂建筑时兴罗马式(9至12世纪),随后转变为哥特式(12至15世纪)。
罗马式建筑:罗马式建筑脱胎于罗马长方形会堂建筑,它普遍采用类似古罗马的拱顶和梁柱相结合的体系,并大量采用希腊罗马时代的“纪念碑式”雕刻来装饰教堂,因此,这个时代的建筑风格被称为罗马式。罗马式建筑的主要特征是坚实、庄严和肃穆,其基本形象是坚厚的石墙、狭小的窗户、半圆的拱门、灰暗的厅室、粗矮的柱子和圆矮的屋顶;另外还有配登于建筑前后的碉堡似的塔楼。教堂建筑俯视呈十字形,半圆形屋顶置于中央。从外观看显得朴实、滞重,没有希腊式建筑那种细纤、流畅的美感。这种建筑以教堂居多,具有代表性的有法国的阿耳大教堂和普瓦提埃大教堂,德国的沃姆斯教堂、美因斯大教堂和意大利的圣安布罗索教堂、比萨大教堂及周围建筑群。值得注意的是,著名的比萨斜塔是教堂的塔楼,但与教堂本身是分开的。
哥特式建筑:从12世纪末起,西欧的建筑风格出现了变异,哥特式代替罗马式成为建筑的主流。哥特一词来自古代日耳曼人中的一支哥特人,入居罗马境内前,他们是处于原始社会解体阶段的蛮族。文艺复兴时代,人们崇尚希腊、罗马而鄙视中世纪的黑暗时代,因此用哥特这个词来称呼这种建筑风格,含有轻蔑、鄙夷的意味,意思是说这是一种蛮族的建筑。哥特式建筑虽然有浓厚的宗教气息,但这种建筑风格并不粗野,毋宁说是中世纪建筑的一大成就。哥特式建筑最突出的风格是高直细尖,有尖拱门、尖高塔、尖屋脊、尖房顶和尖望楼。具体而言,哥特式建筑的特征就是用尖形拱门代替罗马式半圆拱门,力求增加建筑物的高度,减少内壁、内柱和支柱的厚重度;外部有许多高耸的尖塔,墙壁较薄,窗户较大,并饰有彩色玻璃图案,室内光线充足,门前饰有许多形象生动的浮雕和石刻。由于教堂加高,墙壁变簿,且多开窗,就需要用飞券(飞扶壁)来支撑墙体,因此飞券也成了哥特式风格的一大标志。哥特式教堂用巍峨飞耸,直刺青天的小尖塔代替罗马式建筑中的半圆形屋顶,别具韵律。尖塔最高达百米以上,把人的目光引向深通的苍天,使人产生向上升华、天国神秘莫测的幻觉。教堂内部装饰有各种雕刻、彩绘、挂樟。高大的窗户上镶着彩色玻璃,阳光透射到教堂内,与祭坛上的金银器皿、鲜花、十字架和烛光交相辉映,使教堂更显得富丽、威严。哥特式风格的代表性建筑有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夏特尔教堂、兰斯大教堂和亚眠教堂,德国的科伦大教堂,英国的林肯大教堂和坎特伯雷大教堂,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等。
从14世纪起,哥特式建筑开始衰落。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始,人文主义者反对神权,哥特式建筑被看作是野蛮、原始的象征而被摒弃。人文主义者崇尚希腊、罗马,以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作为反封建武器,在建筑方面出现了以希腊的柱廊和罗马的圆顶板结合的新建筑风格,哥特式建筑也就成了历史的陈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