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布雷特·丢勒(Albrecht Durer, 1471-1528)是德国北部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在德国纽伦堡。当时德国正处历史上最为暗淡的时期,思想和信仰的混乱,饥荒和瘟疫夺去大批人的生命,社会矛盾激化。这使德国的文化与艺术疲弱不振,而此时以意大利为首的各国已经先后走出中世纪,进入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开放与繁荣时期,人文主义的光辉已经照亮欧洲大陆。于是,作为一个德国艺术家,丢勒只能在落后国度里苦苦追求和传播“现代”先进思想。这位天才少年准备好要独自一人将现代文化引进德国,只是他那充满好奇和疑惑的目光和基督式的指示性手指表明,不同于意大利文艺复兴对于人与人的世界的欣喜观看,也不同于荷兰文艺复兴对于外部世界的执拗关注,德国的文艺复兴将略带苦涩地凝视人自身。而这将使他成为一个充满矛盾的独行者和先锋派。作为自画像之父,他是欧洲第一位为自己的容貌和身份所吸引的画家。
第一次看到丢勒的自画像,还是在马德里的普拉多博物馆,那是一幅丢勒26岁时的自画像。
http://s5/middle/52e22357h8c75aad80464&690– 慕尼黑古绘画陈列馆" TITLE="“自画像之父”丢勒 – 慕尼黑古绘画陈列馆" />
再次欣赏丢勒的自画像,是在位于作者国家德国慕尼黑的古绘画陈列馆。
http://s12/middle/52e22357h8c75aab9753b&690– 慕尼黑古绘画陈列馆" TITLE="“自画像之父”丢勒 – 慕尼黑古绘画陈列馆" />
1500年,是丢勒的绘画探索的转折时期,在这以前,无论画肖像还是祭坛画,他所热烈追求的是真实;而从这时起,他开始把探索的目标放在造型的规律上。这幅《自画像》可以说就是这种科学探索的最初成果的体现。在这幅木板《自画像》上,不同于他早期的作品。这里略去了所有背景和细节,他不想以突出局部细节来吸引观者的注意力。肖像的姿势不偏不倚地呈三角形正面展现,构图为半身像形式,每一部分都细致地描绘,以钻研物体在一定空间的光感现象,力求形象具概括性、条理性,连被画者的内心世界也都是平衡的。由于他的探索过于偏执,这里也暴露出形象的惶惑感。丢勒身上那件棕色皮领上衣是充满着质感的;他那长长的卷发被一绺一绺地披散在头部四周,显然,他在注意每一绺头发的空间位置,它的厚度与它的高光点。这里只有科学分析与试验,包括那只正在拨弄衣领上的毛皮的右手,其观察之细密,连手的震颤都画出来了。
-- 本文完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