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黄韦达
今年的作家富豪榜,郑渊洁以1950万元的版税收入位列第二名。提到郑渊洁,可能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童话,实际上郑渊洁后期也写了许多针对成人的荒诞小说,比如我今天要说的这一本《智齿》。
在《智齿》中,作者说,天才之所以能是天才,是因为他们拥有特殊的智齿以及连接大脑的黄金通道。主角梁功辰有一颗写作型智齿,有一次,他在医生的劝告下拔除智齿,之后便丧失了写作才能。种种迹象最终让梁功辰明白了他的写作才华原来源于他的智齿。通过与医院取得联系,他想要重新安装智齿,恢复写作才能。但是,这个过程被一些坏人窥视,他们也想利用这颗智齿来为自己赚钱,于是,这就引发了许多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故事。
实际上,梁功辰这个角色很大程度上就是郑渊洁自己的写照,从梁功辰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郑渊洁本人的性格特点。比如郑渊洁的学历只有小学四年级,他就经常在作品里讽刺学校,《智齿》里就说了,“梁功辰在20岁以后猛然发现上学的过程其实就是老师用宽胶带捆绑学生的过程:小学捆绑脚和腿。中学捆身子和手。大学捆头。从头到脚捆得你不能动了,再发给你一张证书。”比如郑渊洁反对盲从权威,书中就说:“天才和非天才的区别之一:天才眼中看到的都是谬误,然后纠正它。非天才眼中看到的都是真理,然后盲从它。”比如郑渊洁早期是非常自闭的人,而且在写作的头二十年里都几乎不接受媒体采访,书里面就说了:“天才和非天才的区别之二:天才对人际关于无所适从。由于天才的思维与行为都与众不同,由此他们和普通人不可能融洽相处只会格格不入。人类历史上的天才几乎都是孤家寡人的‘个体户’。”书里面梁功辰还说:“作家应该只用笔说话,不用嘴说话,声带是作家身上真正的痔疮。”比如郑渊洁虽然写了这么多书,但几乎不看其他作家的书,书中梁功辰就说:“写小说的人基本上不能看别人写的书,看生活就行了。写作的真正乐趣是独处。喜欢扎堆儿的不是作家,是群居的蚂蚁。作家只和作家交往本质上是同性恋。写作本身没有任何值得探讨的地方。同行之间的借鉴和启发是写作的头号敌人,对生活和生命的独到感受才是文学的真谛。写作没有技巧,无需切磋。就算有技巧,最高级的也就是使用前人没使用过的技巧。”再比如郑渊洁非常鄙视某些作协里的那种拿着工资,自己又不会写,只会对其他作家说三道四的所谓作家,书里面就说:“完全靠稿费生活的作家最牛。靠纳税人养活的不是作家,是作假。”
郑渊洁不仅其人很特别,他的作品也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特质。郑渊洁小说的最大优点是想象力极其丰富。幻想类小说最需要的就是想象力或者说创意。如果写科幻小说,可能还需要考虑现有的科学理论,但郑渊洁的这种荒诞小说可以说是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与此同时,小说的情节也就能非常充分的展开,能够非常曲折离奇、畅快淋漓。读郑渊洁的作品,你会发现和读其他人的作品感觉很不一样。因为他的语言很简单、很特别,又非常幽默,语言的背后又总是能蕴含着他自己的一些独到的思考或者是对一些社会现象的讽刺。即使是他的童话,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童话,而是极其富有个人色彩的童话。郑渊洁作品的这种独特性,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作品背后的思想内涵,尽管有些思想过于偏激,但至少是作者独特的思考。
说话回来,郑渊洁的作品其实是那种优点和缺点同样突出的,喜欢他的人抱着他的书能一口气读完,不喜欢的人可能会抱怨这写的是什么玩意儿。如果我们从所谓的文学性的角度来分析,他的作品也存在许多局限,这些也许是特色,也许是局限,我这里就姑且称为局限吧。郑渊洁的人物塑造是比较弱的。读他的许多作品,我就会感觉里面的人物并不是自己在发声,不是活生生的,性格并不鲜明。这些人物就像是作者的传话筒,人物的对话感觉就是郑渊洁在自言自语。这其实也是因为郑渊洁比较自负,他写作的主观性非常强。然后,虽然我个人是十分讨厌某些通篇用一些看似华丽实则毫无意义的辞藻堆砌起来的所谓青春小说,但我也认为,在少数特定的情景下需要一定的修饰与渲染。但是郑渊洁的作品从头到尾基本上都没有这种渲染。尤其是在叙述宏大场面的时候,郑渊洁的语言就显得很乏力,就不能将细节表现出来。还有就是,比如我在写一部长篇小说的时候,我会非常注重设置伏笔与营造悬念,但是郑渊洁就很少注意这些技巧性的东西,他非常随性,往往通篇都是平铺直叙。如果读郑渊洁的作品读多了,你会发现很多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就是某个平凡的人经历了某件事情或者是得到了某样东西,从而就拥有了超能力,然后无所不能。比如这个《智齿》,就是主角拥有一颗超能智齿,所以其他人都写不过他。另外其实这十年来,郑渊洁基本上已经没有新作问世了,即使偶尔有一两篇短篇作品,质量也都是很差的。
当然了,不管怎么说,郑渊洁还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作家,没有之一。从我个人的喜好来说,我是不太喜欢那种曲高和寡、枯燥无味的所谓精英文学或者说纯文学、严肃文学,我喜欢的往往是像郑渊洁小说这样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通俗文学或者说大众文学。我们不能做市场的奴隶,不能为了迎合市场粗制滥造一些品质低劣的烂俗作品,但在价值导向正确的前提下、在拥有一定文学性的基础上,一部作品能够取得市场上的成功,当然是一件好事。换句话说,书卖的多,不容易,书卖的多又能拥有独一无二的气质,那更是难上加难。放眼中国文坛,也许会有一百个莫言,但是郑渊洁,只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