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也说《开学第一课》

(2010-09-01 22:00:17)
标签:

开学第一课

安全教育

灾难教育

新西兰

育儿

分类: 生活记录

    今天晚上打开电视首先看到的就是老师、家长、孩子等等在称赞《开学的一课》,所以我也就耐心的看完了中央台随后重播的这个节目,虽然自家今天并没有孩子去开学。

     节目中令人最令人感动的是那两个身残志坚的孩子杨孟衡和刘伟,他们都都是十岁时因触电失去了双臂,杨孟衡靠坚强的毅力想做游泳的世界冠军,在这个梦想不能实现后又重返校园,考上了中山大学,希望成为同声翻译家。。。。。。。。。另一个孩子刘伟则用脚趾在钢琴上弹奏出美妙的音乐,演绎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精彩人生。。。。。。。

     看着这两个阳光、帅气、健康、聪明的大男孩,心想如果他俩的袖筒不是空的,他们该有着多么美好的人生啊!虽说他们现在也自强自立取得了成绩,但那成功的后面是多少痛苦和磨难?!他们的未来又要克服多少常人难遇的困难和辛酸?!

     所以就不由得想到,如果在《开学第一课》用这俩身残志坚的大男孩给孩子们做榜样时,是不是也应该顺便做做如何“志坚身别残”的安全教育?如果这一课不能在中央台出现,也应该在学校;如果不能是第一课,也应当是第二课。。。。。。因为多一些安全教育,就会少一些受意外伤害的孩子!

    因此,就想到把自己5.12后写的博文重发在此:

 

 

                                 灾难教育的缺失让痛苦倍增

                                2008-05-29 19:07:00 

  这些天来有关抗震救灾的报道从未断过,其中有一则说地震时一所小学的孩子们很快就跑到了操场,因为站立不稳就又跑过去靠到了围墙上----墙跨了,孩子们都死了!

  另一篇报道说,地震突然来袭时,一位来自于澳大利亚的外教让孩子们都钻到了课桌下,第一次震波过去他就带孩子跑到空阔的操场----这个重灾区一个班的孩子全部得救!

 同样的灾难截然不同的结果,而这不同的结果不是别的,而是仅有一次,无比宝贵的生命---或存或亡!!!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了那原本可能留住的生命,我们不得不问:为什么?!

  那宝贵的生命或存或亡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教育---灾难教育的缺失让痛苦倍增!

  笔者曾在新西兰呆过几年,对两国间这方面的不同深有感触.

  中国人讲究吉利,忌讳说什么灾啊难啊什么的,即便是安全教育也通常是例行公事,不管是幼儿园、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开学典礼或老师的第一节课的主题通常都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遵守法律、爱国主义”等等。但是,在新西兰等国家就不同,不管是幼儿园小学还是大学,永远不变的第一课都是安全教育,只不过是学生年龄不同、内容略有不同而已。
     安全教育的内容,首先是本栋建筑的防火通道在哪里,遇到火灾或地震时如何逃生,紧急呼救的电话等;还有,要求每个家庭必备口哨、收音机、手电筒,干粮,急救包等,万一有地震或其他自然灾害发生时可以方便逃生、呼救或联络他人…………。另外,还有如何预防触电、溺水、抢劫、甚至对付色狼的防范措施,近来还有反恐演习………这些课程有的是老师讲解,有的则是学生参与的游戏或生动活泼的现场表演…………
       这样的安全教育使孩子从小懂得珍惜生命,自己保护自己,也懂得在灾难来临时如何逃生.,那位带几十名孩子大难不死的外教就应当是这种灾难教育的结果.而那些从操场又跑向墙根的孩子则悲哀的成为灾难教育缺失的牺牲!

  在新西兰不仅有层层重视且行之有效的安全教育,还有全民普及的紧急救助课程,教你在意外事故或灾难来临时如何自救救人,让你在第一时间能够救宝宝,救亲人,救他人.这些课程是免费的,是持续不断的,似乎是想要每一个人都要懂得起码的知识和技能,以便在紧急状态发生,在医生未到达时做一些正确的应急处理,不至于延误了宝贵的抢救时间.我也曾参加这个课程,它既有火灾,地震发生时的逃生自救办法,也有碰伤车祸后的包扎,有宝宝被奶呛后的处理办法,也有吃豆类或糖果被噎住的紧急处理,当然还有口对口的人工呼吸...........这样的课程学完了还要考试,通过了还会有一本证书,它也是求职就业的被考察的资料之一.

  大自然的肆虐难以抗拒,意外的灾祸难以避免,"面对我们不能改变的,改变我们能够改变的",这是哲人的教诲.听着成千上万个失去孩子,失去父母灾民的哭泣,面对着举国哀悼的沉痛,让我们呼唤灾难教育,呼唤紧急救助教育吧------当不可避免的灾难来临时,让我们能多一点,更多一点的挽留那无比宝贵的生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