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才让多吉|救援队灾区下酒馆合适吗?

(2015-05-03 22:06:40)
标签:

杂谈

问:才让老师,汶川地震的时候,我就看见不少人打着救灾的旗号,拉着几箱矿泉水跑到灾区,名为救灾,实为观光。最近尼泊尔地震,网上又质疑有中国的救援队在中华酒馆喝酒,还有救援队出去救灾一整天,回来衣服还干干净净。我想说他们喝啤酒,只要花的是自己的钱就没问题,又怕被网络“围殴”;对他们横加指责吧,我又觉得有失公允;要认同救援队一天救灾下来,衣服干干净净,说是对自己职业的尊用吧,我觉得有点太装了,不知道你怎么看这个事情。
http://ww4/large/52e0e4f8jw1erreyczyl2j20hs09yt9t.jpg 答:你就是我上次说的那种人,看见地震不捐钱觉得缺了点什么?要是捐了钱呢?又对钱怎么花不放心,一有风吹草动,心理就觉得被亏欠了,想骂娘呢,又证据不足。所以,建议你下次遇到地震还是搞清楚情况,再决定捐钱不捐钱。

其实,你的心态和在家里做职业少奶奶的女人差不多,想老公赚钱多交际广,又怕老公泡酒吧不务正业。这样的女人与其在家胡思乱想,不如跟着老公一起出去办交际,一则可以看看老公在干什么,二则还可以加持老公拓展人脉。做人也好,捐钱也好,信任是第一位的,不信任就不要心动,要是心动就一定有行动,你说呢?


如果你不相信这些救援队,你就大可不必管他们做了什么?如果你关心,又不放心,解除心病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做志愿者,看看他们究竟在灾区干了些什么。每次救灾总会少不了作秀的人,这个很正常。社会就是一个万花筒,五颜六色什么样的人都有,救灾和做人一样,你不要看别人做了什么?一定要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一个真心实意参与救灾的志愿者,在乎的是能否帮助到在灾难中煎熬的民众,而无闲暇吐槽别人在做什么。


你说民间救援队在加德满都中华啤酒馆里喝啤酒,只要是花自己的钱就没问题,这是你个人的看法,男人究竟该把自己的雄性展示在废墟上还是酒馆里?社会的直觉一定是废墟而是不酒馆,这和是不是花善款是完全是两回事,前者是态度问题,后者是财务问题。在灾区,救援队的身份给队员们带来了社会尊重,个人的心理也得到极大满足。如果在享受这些标签带来的社会尊重,又不愿意接受标签带来的社会约束,和已婚人士孜孜不倦地在外面搞小三没有什么区别,社会直觉就只会送一个字“批”。


发生地震就能想到捐钱,还持续关心救援队的人究竟在尼泊尔做什么,我想现实中你也是一个热心人,只是很多真真假假的东西看不清。你捐了点钱,怎么就认为救援队就必须对你要负责呢?男婚女嫁现实中有很多陈世美,慈善公益圈子也不能免于这样的俗套。捐款太冲动,又不愿意了解太多,患得患失这些才是造成你纠结的后患,而是不是他们该不该喝酒。你捐钱的时候就没有理清究竟是为了表达爱心还是为追求社会公正的关系,否则你现在不会走上股东变成税务稽查员的路线。

老实说,中国的慈善公益才刚刚开始,象你这样有爱心有想法的人,最好的办法是一边捐钱,一边参与志愿服务,大可不必捐完钱又在家里揪心“该不该喝酒”的问题。种下慈悲不见就能收获善良,这些年慈善公益圈得是是非非都证明过了。如果你要捐钱,就看好了慈善项目再捐钱,如你要公正就好好得去做志愿者。还是那句老话,中国得很多问题不是有钱就能办好,现在这个社会最缺少的是踏踏实实地参与和行动,浮躁已经毁掉了一代年轻人,你又何必重蹈覆辙。

对于中国的民间救援队,我的态度是热心鼓励谨慎观察,有聪明人说:即便从汶川地震开始算起,资格最老的民间救援队也就参加过玉树、雅安、岷县、鲁甸等不超过五次的地震救援,有的甚至是去年才穿马甲,挂牌子的队伍,听上去是真的令人堪忧。初生牛犊不怕虎,这些搞救援的人虽然技术初成,却最有自信,可惜出身未捷身先死,因为“喝啤酒”和“衣服干净”先把自己打成了筛子。

在我看来,一个救援队重要的不是他该不该喝啤酒,而是他在救灾中究竟做了什么事,帮助了多少人,他们专业能力如何?无论如何,只要穿上救援队的衣服去了灾区,即便什么都不会,也应该学会整合资源,哪怕跟在国家救援队后面帮忙当跟班,发挥自己的一些潜能,让自己上一个台阶。不然,停留在穿个救援队的马甲忽悠社会捐款的水平,还不如去横店扮演杀鬼子的神器。

慈悲和利他带给我们是每个人内心的快乐,而不会因灾难本身而变得轰轰烈烈。尼泊尔地震这么大,参与其中的你不是也觉得不开心么?走在路边,陌生人报以一个善意的微笑,你却可能地美滋滋一阵。

慈悲行善不要看事情大小,要看自己快乐不快乐,真实对待自己,其它都是浮云。

--觉得说得不错,请在下面赏点铜钱--
所有打赏将全部捐赠给北京感恩公益基金会“快乐三点伴”公益项目,以社区为中心,为北京、上海、成都三地的流动儿童提供安全看护、兴趣陪伴和素质训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