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慈善路”——大山里的童真、生活和梦想

标签:
哲理当地人书生气电闸心灵平武四川地震杂谈 |
前几天写的一篇博文《“点亮希望”——宝马的爱意,清凉的心!》(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e0e4f80100enrl.html)有个朋友做了这样的留言:
“我也有此支教经历,我困惑的是:是否我们的“付出爱心”,会带来“贫者患得”哪?原本他们不知道外面的灯红酒绿。或许我们不去,他们会一直相安于家园?那次支教回来后,我想的最多的是“结果”;以及讲什么/从什么角度讲。
你说的好:目的是更加感受家园的美好和谐。但在我的支教里,我却很难把握住这个结果。”
其实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透过不同人的生存状态,去理解生命的价值,这是我们走进山区的另外一个意义。我们被感动,因为他们是我们人生的老师,他们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另一面。
这里是坝子乡街上的烤串店,每天也就做一百多块钱的生意,下午没有顾客,就成了大家聚会的场所。
没有足球鞋,没有足球场甚至也没有足球,在纷乱的街道上,孩子们还是能体验他们心目中的足球运动。
先前是脚下踢的足球,现在又变成了手里运的篮球。心灵的认知其实很重要,我们小时候不也是这么玩的么?爸爸的腰带,是不是也做过你的鱼钩。
相同的生,不同的死。在地震的废墟、建筑物料、垃圾和没有保护的电闸边,这就是他们的成长环境,他们在这里感受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
小孩子已经开始承担起大人的责任,陪伴更小的婴儿成长。没有儿童乐园,有的就是不洁净的街道。
这个大山中百米长的街道,就是老人生活的全部。看着那么小孩,那些新生命的成长,我相信他的内心是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