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10】纪实:三年时间记载四川灾区重建点滴

标签:
矿老板山体矿石简易道路老乡四川杂谈 |
今天我们出发要去一个叫“水木沟”的地方,车刚刚离开红白镇不到2公里就遇上当地“矿老板”组织的民间修路队伍在施工。比我们早走2个小时的老乡,也还在这里等候通行。修路的机械是购置不久的新车,他们之所以自费修路,主要是为了能够尽快恢复采矿,继续获得源源不断的财富。
这是一个被地震塌方掩埋了的小水电站,如今已经彻底被摧毁了。人曾经在这里征服和改变自然,自然在一个瞬间摧毁了人所有的努力以及他们的生命进程。自然灾后不可控制和预测,但是,如何善待地球,也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同行的老乡告诉我们,山坡上的房屋是他一个远房亲戚的家,在地震中毁于一旦。他们修建这个房屋,耗费了十多万人民币,是这个家庭半辈子的积蓄。
灾难中受伤的总是最社会最底层的人,一个能干、勤劳的农民用半辈子的积蓄修建的房屋远远不如一个做了两年“矿老板”修建的房屋坚固。这个屹立不倒的房屋,位于极重灾区的核心区,房屋的主人是一位“矿老板”。如今那些房屋倒塌的灾区民众住只能挡风避雨的窝棚里,“矿老板”却因为生活不便,空置这些房屋去大城市继续他的幸福生活。
因为户籍属于灾区,也许这户人家还领过ZF发放的救济款。国家办慈善的粗放型管理和ZF对家庭财富缺乏数据,是造成“社会慈善”浪费的原因。
由于道路损毁、山体滑坡和生活供应的困难,这个在地震中遭到破坏的小化工厂丝毫没有恢复生产的迹象。但愿这个“迹象”持续保留下去,对于当地民众、以及下方那条最终会注入长江的小河来说都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这样的工厂对环境的破坏远远超过了他对社会财富的贡献。
车辆在等候通行,司机担心塌方的威胁,让我们先徒步离开塌方区域。拐过弯道,眼前赫然开朗,却没有一个人。这里所有人原住居民都已经迁移到镇上去了,剩下的是破损的房屋,干巴巴的路面,全然没有一点声息。沿路的山体在这段是青山依旧,河谷对面的山还是很厉害。
车行走了几公里,这又是另外一个小水电站,在地震中被破坏。由于地震提高了河床位置,它在震后的第一个洪水季节,河砂填满了它所有的房间。这些砂子不是自然不是自然冲刷的结果,是上游采矿的附属产品。过去堆积在河边,如今全部回归自然。
这座山曾经是满山绿树,山下是一个水泥矿区。地震让整个矿区掩埋在山体的塌方中,现在只是剩下裸露的岩石。这些塌方的泥石层,越过河流一直推进到峡谷对面。光秃秃的山看上区很是冷漠和威严,表达着对人类过渡开采的愤怒。
据同行老乡的介绍,这些巨大的矿石都是从我们照片上方的山体坍塌下来的,地震跨塌所带来的巨大力量将它们推到这个位置。中间的路是地震以后临时挖掘出来的。这些矿石都是水泥矿石,那些忙着修路的“矿老板”,只需要装上这些矿石,拉出大山就可以卖钱。
楼房旁边的那个洞口,是以前经过此地公路的隧道。隧道的旁边是原来的河道,河道现在是路,河水已经改道。楼房的这个截面的破碎,是除了本身的震动外,还有对面山体塌方的冲击。是天灾还是人祸?我还是要这么说。这里山体塌方如此之严重,因为这里是矿区。
近距离看看这里,碎石全是照片右边山上的塌方的岩石。其实在照片的左边,还有一个小型的水电站。这是我们看到的第三个小水电站。我发这些照片是想说,大灾之后,我们不能对自然无休止的索取了,虽说天灾不可预,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的生命。
这是下面那个照片的最右下方位置的照片,倒塌的这个居民房屋的主人现在已经搬迁到板房区了。他们家养的小狗逃过了地震之后为防疫的“灭狗行动”,现在还流浪在这个房屋周围。我们去的那天,这个已经长大的小狗,消灭我们所有携带的食物。这里没有人居住,只有凄凉和寂寞。
照片最右下方停车的位置是地震前去往水木沟的道路,地震让左边的山体发生了巨大的滑坡,掩埋了整个公路。我们拍照片的位置,是在塌方体上新修的简易道路。原来的公路在我脚下70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