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敦煌壁画中丰姿多彩的马

(2019-01-28 11:08:24)
标签:

安宁编著

马文化

分类: 散文与杂文

    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令无数古代人和现代人向往。从古到今,这里接待过多少商贾和游客,我们已经无法统计。    

       自佛教传入中国,首先在敦煌“落地”,然后向东渐延。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是一座规模宏伟的石窟群,为中国四大石窟之首,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历史最持久、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佛教和石窟艺术宝库。1991年被正式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敦煌壁画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5万多平方米,是世界上壁画最多的石窟群。

       绘于洞窟的四壁、窟顶和佛龛内的石窟壁画,是敦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技艺精湛,内容繁复,丰姿多彩,富丽堂皇。壁画有各种各样的佛经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楼阁等建筑画、山水画、花卉图案、飞天佛像以及当时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生活起居的各种场面等,是十六国至清代约1600年间的民俗风貌与历史变迁的艺术再现,堪称是一座宏大的中国美术史博物馆。

       敦煌壁画和别的宗教艺术一样,主要是描写神的形象、神的活动,以及神与人的关系等,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迹、经变、神怪、供养人、装饰图案等七类题材。壁画中动物形象种类繁多,风采各异,数量巨大,有各种家畜和飞禽走兽,还有龙、蛇、鱼、蜂及各种传说中的神兽等,其中涉及动物的画像也大多是以佛教内容为中心。因为马在古代是伴随人们生活和生产最为密切的伴侣,同时也是历代画师们最为熟悉常见的牲畜,因此,壁画中马的画像丰姿多彩,神形兼备。

       壁画中马的形象出现,从北凉时期洞窟开凿到清末民初贯穿1600年,各个朝代数量不同,画风各异。如果做一个具体的统计,恐怕马是壁画中出现频率最高,数量最多,姿态最为丰富的动物形象。壁画中不同时代的马图不仅表现了不同朝代的画技风格特征,同时也反映出不同地域的马种和马文化信息。

       在古代,敦煌地区既是养育良马的地方,也是马匹交易的重要市场,因此出现在壁画中的马形态各异,姿态丰富,动静交错,画技多样,线条流畅,色彩斑斓,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果以类别分,一是现实生活中真实驯养的马。这些马包括供养中的马、故事画中的马、狩猎中的马、作战中的马、出行中的马、驯育中的马等。其中以故事画中马的数量最多,内容最为丰富。而驯马图中的马更加贴近生活,形态逼真。如北周第290窟中心柱的驯马图,一个头戴毡帽,深目高鼻的胡人马夫手持马鞭正在调教一匹烈马。把马桀骜不驯的性格和人物的娴熟耐心表现得细致入微。

       二是神话传说中凌空飞驰的想象中的神马。壁画中的天马形象可分为:有翼天马和无翼天马两大类。

       有翼天马,就是肩生双翼的马。敦煌石窟壁画及周边地区的传统墓葬、模制花砖等都有翼马图像。敦煌壁画的翼马形象独特,造型多样,可分为连珠和非连珠两大类,有的是装饰图案,有的是夸张想象图,有的则具有特定的含义。如莫高窟西魏第249窟北顶西端,画有肩生双翼的神兽,在虚空中与仙人、羽人一样飞行。此神兽耳朵比马稍大而尾比马短,通身为青蓝色,而羽翼赭红色。这是敦煌壁画中最早的有翼的类马神兽,学者亦称之为“翼马”。

       无翼天马,是马肩不长象征性翼翅,但它也能腾空飞驰,表现浪漫主义的画风和人们对马的神化和崇拜。壁画中最早的天马,出现在北魏第257窟北壁须摩提女缘故事画中,佛弟子大迦叶化为五百马赴会。画面上“以一当百”,用五匹马代表五百匹马,是佛教壁画常见的象征手法。五匹马均低头、曲颈、翘尾。白马虽肩不生翼,但却可以同鹄一起在虚空中疾驰飞跃,其形象与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马踏飞燕”铜奔马相似,表现出“天马行空”想象力。

       三是工艺纸马。纸马是敦煌民间赛神和巫术中所画的马,行人外出往往随身携带纸马,以起到消灾避难的作用。。

       以姿态分,有静态的马,也有动态的马。静态马画的安详,恬静,温顺;动态的马则是疾驰飞奔,犹如现代摄影抓拍的镜头。如莫高窟北周第428窟东壁南侧《萨埵太子本生》故事画中,有太子骑马出行;林中骑射等。图中还有萨埵太子的两位哥哥,看到弟弟以身饲虎后飞马回宫报信的画面。青灰色的马四蹄飞奔,旁边的树冠都倒向一边,以衬托出马的疾驰,别有动感。

       马在各种画面中,也有两种形式出现:一是单匹或三两匹的马出现在画面中,如西夏-榆林窟第3窟的《玄奘取经图》,就是画了一匹单独的马。

       二是一群马同在一幅画面里。目前保存完好的是晚唐第156窟的《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和《宋国河内郡夫人宋氏出行图》。在这两幅反映现实生活的画卷中,出现了一百多匹马,可谓是敦煌壁画中前所未有的“百马图卷”。

       如果以马的毛色分,有白马、枣红马、赭黄马和棕黑马,还有少见的花斑马。

       如果以马的画法分,一是有造型丰满圆润的马,画的膘肥体壮、丰臀圆腹。唐代仕女以肥为美,唐马亦同。如初唐第323窟的张骞出使西域图,表现当年张骞率使团向送行的汉武帝告别场面。画中的多匹马由近及远参差排列,形象丰满圆润,唐马特征明显。

       二是头部瘦长,腹部扁平的瘦马。如北周末301窟《萨埵太子本生》故事画中的马头部瘦长,腹部扁平。这种瘦马并非饥饿所致,而是当时画马的一种范式。

       三是取景视角多样化,有正面的、侧面的、背面的、全身的、半身的,也有走的、跑的、负重的等等。

       如果以使用功能分,则又可以分为:一是供人们骑行的马;二是狩猎的马;三是作战的马;四是仪仗用马;五是从事劳役的马;六是用于体育娱乐的马。

       狩猎的马,表现了古代人们不可缺少的狩猎生活习性和娴熟技艺。如西魏第249窟顶北披,图中山峦重叠、林木茂盛,一猎人骑一匹红色奔跑的马,正回头拉弓射虎。山林间另一猎人骑一匹奔跑的黑马,正追逐一群野鹿,整幅画面构图精练,动态十足。

       作战的马反映的是马匹被卷入战争的场面,残酷激烈。如莫高窟晚唐第12窟南壁的作战图,是法华经变《安乐行品》中的一个攻城场面,画面中有两个隔河相望的城池战旗猎猎,两岸士兵骑马激烈厮杀,受伤的战马在河水中挣扎。又如西魏第285窟南壁,五百强盗成佛故事画中,众多战马均披铠甲,马头上带有开着耳孔和目孔的面帘,防护严实,只露四蹄。这种具装铠甲马,在北周第296窟征战图中也有体现。这两幅画是迄今所见我国最早的具装铠甲马形象,反映出当时战马的具装铠甲形制。

       在古人的正式仪仗队列里,自然也少不了马匹的角色。第156窟出行图中的马队排列齐整庄严,威风咧咧,显示了军马仪仗队的训练有素和威武气势。

       当时的马也有很大一部分被从事劳役,从事劳役的马如北魏 257窟的马拉车图。

       与马相关的运动有骑射、马术、赛马、马球等项目。马术绝技带有观赏娱乐性质,也是骑术素质的展现。如五代第61窟西壁、北壁的佛传故事屏风画,在“太子学艺”和“后宫娱乐”中均有马术表演的场面。画面中远处是山林河流,近处是开阔平地,一场扣人心弦的马术表演正在进行,图中有的骑手双手举铁排跪于马背奔驰前进;有的马肚藏身,飞骑而过捡起地上的绳索;有的在马背上做出各种射箭的动作。最为惊险的画面是有四匹并排奔腾的马,一人在马鞍上来回跳跃旋转,左手扶鞍,右手高扬,全身悬空侧立,任马驰聘。这在今天看来也是一种高难度动作,非一般骑手所能。

       在隋302窟壁上还有一幅“钉马掌图”,表现当时匠人给马钉掌的真实画面。此外还有多幅表现马厩的画面,如五代98窟的马厩图,反映当时的马舍设施。

       总之,在敦煌壁画中,马的形象丰富多彩,涉及马的信息全面多样,总体上构成了一幅历朝历代马的长卷全图,成为后人研究中国驯马史和马文化以及中国历代画风的珍贵形象资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蜗牛的叫板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