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省的新兴工业城市嘉峪关市以东的戈壁滩上,平坦、荒凉、静谧,白天阳光直射,夜晚星光灿烂。这里有一片方圆约20公里的范围的戈壁滩上有一些突出地表的土丘。其下埋藏着1400多座魏晋时期(公元220-419年)的地下壁画砖墓群,令人惊叹,被誉为“世界最大的地下画廊”。
这些墓葬是20世纪70年代初,当地村民在牧羊时无意中发现的。1972-1979年考古队先后发掘了18座古墓,其中8座是彩绘砖壁画墓,共出土壁画砖700余块。1972年10月31日,第三次挖掘工作清理了5号、6号和7号3座砖壁画古墓葬,并在5号古墓中出土了著名的中国魏晋时代的《驿使图》。
如果说现代的远程信息传递是以电讯为主要手段,那么在古代漫长的历史时期,则是以马为信使的。1982年,国家邮电部以《驿使图》为原型,发行了一枚面值1元的小型张纪念邮票,从此《驿使图》便成为中国邮政的标志。这块出土自嘉峪关市的魏晋墓的彩绘壁画砖,便也由此名传世界。1994年始,中国邮政储汇局发行储蓄绿卡,《驿使图》又悄然成为中国邮政的“形象大使”,寓意这种快马飞奔和安全可靠的邮政储蓄服务理念,为广大的持卡者和收藏者所喜爱。
邮驿是世界各国早期的传统通信组织形式,也是现代邮政的前身之一。我国邮驿通信历史悠久。最早在西周时就建立了通过“击鼓传声”和“烽燧烟火”的方式传递信息和信号。古书中的“狼烟四起”“大漠孤烟直”就是指古代边防报警时烧狼粪腾起的烟。据说,只有燃烧狼粪才能使烟雾垂直上冒,因而信号清晰。
秦统一中国后,在保持原有“烽燧烟火”的同时,又建立了以都城咸阳为中心的驿站网,即以大致相等的距离,设立一连串的驿站不断延伸,以人员骑快马的方式,“换马不换人”传递邮件。这就形成了我国最早的邮驿制度,以传递各种繁复的官府文书。
汉武帝时,在河西走廊“设四郡、据两关”,邮驿文化迅速发展至更远的西域边关。《大唐六典》记载,最盛时中国曾有1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达2万多人,其中驿兵1.7万人。唐代著名诗人岑参曾写道:“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这首诗形象地描绘出了驿使风驰电掣般驰送文书的情景。诗中的“陇”就是今天的甘肃别称。
今天,我们还能在一些文学作品和电视剧中看到关于“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的各种情节描述。就是对这种驿站制度的直接反映。
《驿使图》生动地记录了距今1600多年前这一地区的邮驿情形,是我国发现最早的古代邮驿的形象资料。
据考证《驿使图》绘于公元3世纪前后,它表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邮驿的国家之一。原画长34厘米,宽17厘水,为米色底,黑色轮廓线,马身涂黄,还有几笔红色的斑块。其画面描绘的是一个邮驿使骑在红鬃马上,头戴进贤冠,身穿右襟宽袖衣,足登长靴,左手举木牍文书,驿骑四蹄腾空,信使则稳坐马背,反衬出驿马速度的快捷与信使业务的娴熟。兴许是速度太快了,连马尾都飘了起来,再现了当时边境地区驿传的急迫情景。
特别是图中驿使的脸上五官独独缺少了嘴巴,据传说是意在表明昔日驿使的“守口如瓶”不能张扬的职业保密性,这种真实而又写意的表现手法,对后世中国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目前,《驿使图》的复制品在甘肃省博物馆常年展出。
http://s16/bmiddle/001w6c1Qzy7mzdpIbFB8f&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