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小风沙子飘,大风石头跑”,这是两句在我省河西走廊地区流传了千百年的民间谚语,它形象地描述了当地刮风的情况。可见,长期以来,在人们的观念里,风,就是一种灾害,一种使人们躲之不及的东西。
风,会有用吗?风,会变成财富吗?2002年,我在北京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习了三个月时间,其间,听了一次有关新能源问题的讲座,并且这使我回想起2001年夏天,在新疆大阪城亲眼看到的风力发电场的情况,于是,我开始对西北地区的风能资源有了关注。
2004年8月,我被调任甘肃省武威市任职工作。来到这个地方,我并不陌生,这不仅是因为我曾经多次贯穿于河西走廊,也更因为在1995底年至1998
年初,我曾在当时的武威市挂职工作过。对这个地区的情况,我是了解的。我认为,对包括武威在内的这个地区的风能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应当是可行的。
于是,上任初期,记得那是2004年的11月,我便带了武威市有关部门和几个县区的负责人,一起去了酒泉的玉门市。在那里考察风电场的情况。当时的酒泉市副市长安邑江同志接待了我们一行。当时的玉门风电场是我省唯一在建的风电场,只是它的规模还很小,所采用的风电机组都是较小型号的进口设备。但是这次考察,对我们一行人来说,还是非常震撼的。我们不仅第一次亲眼看到了高大的风塔和旋转的叶片,大家还进入风塔内部观看了有关设施。记得有多位同志议论道:“这样的风,刮来的就是票子,就是财富呀!”“我们武威一带也可以搞。”“这多好呀,不冒烟、不费水就可以把风灾变为风利了!”
通过这次考察,我自己不仅也非常兴奋,还了解了许多有关的知识和问题。后来,回到武威,又上网查阅了有关资料,我是电工出身,曾在上大学前做过三年电工,对于电的基础知识,还是掌握的。为了了解更多的情况,我又带人去了宁夏、内蒙古的正在建设的风电场。
2005年初,记得是全省召开“两会”前,当时的陆浩省长、徐守盛副省长等人,在兰州召集省政协的有关人士,征求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我作为省政协常委也参加了会议。在省政协小会议室,由于我们与几位省长面对面地坐着,我便趁此机会,把自己提前写好的一份打印稿《关于在我省河西走廊大力开发风能资源的建议》,分别递给了陆、徐二位省长。我注意到,徐守盛副省长在会议短暂休息期间,对我的稿件作了浏览,并在上面作了批示。
会议结束后,徐副省长操着南方口音对我说:“你的建议很好,很及时,现在我省正在抓项目,这个项目很大,很好,有甘肃特色,我已经批给了省发改委,请他们研究。有什么问题他们会找再你。”
接着,就是到了“两会”召开的时候,我将先前那篇稿子又作了修改,以《建设河西走廊风能产业带》为题,在省政协作了大会发言。内容大意是:风力发电,是一项科技含量高,消耗资源少,发展前景好的未来产业,我省河西走廊地形地貌、地理位置独特,是全国少有的风能资源富集区,风速大而稳定,可开发利用总量2亿千瓦以上,占全国已测定风能资源的8%,加上交通便利,地域开阔,地势平坦,土地廉价,应当是理想的风电场建设区,建议我省尽早做出大的规模化开发规划,并争取国家支持,做大做强这个产业,把千里长廊做成未来的风、光电新能源长廊。同时还提出,我省还可以依此为契机,在兰州等地区建设风电设备制造基地,以提升和促进我省的装备业发展。
会议不仅统一印发了我们的发言稿,还有许多省上领导和省直部门负责人都听取了大会发言。记得会议一结束,就有魏万进、甘庭德、李如惠、张世珍、王建林、张祥生等委员对我表示祝贺,一是说我发言嗓音洪亮,二是说我的建议提得好,提得准。我平日与他们相处得都很融洽,知道他们是真心赞同,不是在说客套话。
会议期间,在原兰州市副市长张世珍同志的安排下,我还与几位政协委员一同去了兰州电机公司参观考察,因为得知这个企业正在做风电机组的研发工作。公司的马总经理不仅热情接待了我们,请我们参观了工厂车间,还专门介绍了风电机组初步的研发情况,并请我们为他们呼吁省上的支持。当时我想:我省的风电产业是大有希望的。
但是,问题并不如我想的那么简单。会议之后,我便在兰州找了几位做企业的朋友,请他们到武威来选址测风,做风电项目。当报告(连同我市气象部门汇集的气象资料)递给省发改为时,许久没有音讯。我便亲自带着武威市政府的李旭昌副秘书长和市发改委主任邸亮同志,到省发改委询问情况。当时,有位分管的处长接待了我们。他态度极其不好,劈头就把我们训了一顿。说我们什么都不懂,不要再“忽悠”省上领导;建设大型风电场,我省根本说了不算;你们要测风,没有我们批准,就是胡来。说着,还拿出国家的一份什么文件,说现在时机不成熟。
我们据理力争,说我们可以先搞前期工作嘛。那位处长根本不听,也很不耐烦,就把我们打发了。回来之后,一打听,凡是在我省做风电项目的,都对此人颇有微词。我暗自嘀咕:怪不得我省经济发展缓慢,原来是有这样的人在把持项目工作,这会把多少机会丧失呀!
我对此并不死心,但也不愿意把事情搞僵。就去找了当时的省政协主席仲兆隆同志,作了说明和汇报。说到省发改委的情况,我只说了他们态度不积极,并没有再多作解释。
一段时间后,省政协通知我到兰州参加一个会议。会前,我也并不知道会议的具体内容。到了会上,才知道是仲兆隆主席的提案督办会。参加会议的不仅有省政协其他副主席和秘书长,还有省直部门的一些负责同志,省发改委有位副主任以及那位处长,也参加了会议。当然,也有省政协提案委和经济委的同志参加。会上,就我的那份提案和另一个关于生态农业的提案作为主席督办提案,进行了研究讨论。讨论前,专门让我做了说明和补充,并请相关部门同志发言。记得发言中,大家都对我的提案表示了赞同,一致认为,这个思路是好的,建议省上重视,并尽早做好实施规划。
开会期间,那位处长一直坐在墙角,一言不发。会后,我特意问他:“你为什么不发表意见?”他有些沮丧地说:“你们都是省级、地级领导,我能说什么。”我说:“你的意见如果正确,就可以说呀。”
后来,我把自己的文稿又做成电子版,在多处场合作了演讲报告。
到了年底,我与甘肃思力风电新能源研究所的郑殿喜同志共同署名,在《甘肃日报》(2005年11月16日)发表了《捕风捉能,抓住甘肃发展风电的良好机遇》的文章,对甘肃做大风电产业进行了呼吁。此前,我们还利用去北京的机会,专门拜访了风电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胡文瑞先生,请教国内外风电发展的动态,并请他关注甘肃的风电发展。
此后,不断有新闻媒体报道国内风电建设的情况,也有省内风电发展的呼吁和动态见报。
2006年春,有一天,我在兰州宁卧庄宾馆门口碰到省委统战部的副部长郭长乐同志,他见到我,就高兴地说:“你知道吗?最近陆浩同志很重视河西的风电发展,不仅去了酒泉现场考察风电场,还在省委的会上专门讲了我省发展风电的事。看来你的提案受重视了,酒泉的同志反映也很好,他们积极性很高,说你呼吁得好。”后来,我碰到酒泉市的副市长柴绍豪同志,他也说了类似的话。
这以后,我看到《甘肃日报》等省内媒体,都有相关报道,并刊出“省委书记陆浩提出:要建设河西走廊陆上三峡风电基地,让刮了千年的风,造福甘肃人民。”
再往后一段时间,又看到相关报道:国家确定我省的酒泉地区为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的风电基地,并对该建设项目立项批复。
几年后的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酒泉的风电发展,已经走在全国的前列,2010
年酒泉风电装机总量将达到516万千瓦,2015年将达到1271万千瓦,建成我国第一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并且我省的风电制造业也已进入起步阶段,仅酒泉市在第15届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上签约风电及相关产业项目就达到42项,合同金额高达169.75亿元。与此同时,包括武威在内的河西走廊许多市、县,也都在积极筹措准备着各类风电场的建设。从国际国内的发展趋势来看,风电的建设,作为清洁能源的主流之一,不仅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类似我省这样的地区,也算是找到了又一条符合自己特色产业发展的路子。
但是,往往好事也有遗憾。记得去年在兰州召开的一次会上,有电力公司的专家指出: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虽好,但也对有关技术问题提出了挑战,因为风是自然之物,它忽大忽小,时有时无,这就对电网的稳定产生了麻烦。这不禁使我想到,当初在我的提案中就有表述,我认为,在广阔的河西走廊,应当广设风场,分散布局,这样尽管各个风场的条件优劣不一(即有的来风条件好,发电量多,有的差一些),但是对于整个电网来说,是有好处的。因为风是东头不刮,西头刮,总的可以达到一种相对的平衡,这样在战略上讲也是合算的。但是,我的设想也许由于种种原因,而在立项时没有被采纳。
几年后的今天,回顾这件事,我不敢说,也不能说,是我的提案促进了我省风电事业的发展。但是,我可以坦然说,作为一个政协委员,在我省参政议政的工作中,我是尽到了一份自己的责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