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人吃大米为主,这个无需多说。不过苏州人早上喜欢吃一碗面,却也不新奇。我绝对谈不上和“老苏州”那般专业地吃面。不过我却很喜欢通过一碗面来体会各地的不同风味。
每年至少要去一次老丈人的老家吴江平望。过去走省道,最快也要45分钟;而今走东太湖大桥那条新路,能把时间压缩在半个小时。去的次数明显增加。而只要在那里过夜,第二天早起,我们一般谢绝亲戚准备的丰盛家常早饭——稀饭、油条、点心……花7、8分钟从螽斯港南岸走到平望镇老街——北大街。那里有一家连招牌都没有的面馆。
最初去这家面馆,是妻子住在平望的大姐夫带来的。从第一次来,到最近这次国庆期间去吃。我发现,这家面馆几乎没有任何变化。据说,人家从开业至今就没有什么变化。
首先,人家这家坐落于平望镇北大街21号的面馆一直没有招牌,营业执照显示名叫“好味点心店”,老板却没有把“好味”放在招牌上。从照片上,在20多年前,面馆开业前,这里似乎是一家什么经营部。如今,这个无招牌面馆已经是拥趸心中不可替代的早餐去处。真是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看看苏州城里,某些装修的富丽堂皇的面馆开开关关。这家连招牌都没有的面馆实在可以称之为另类。只要面好吃,无论是老板还是食客都不会在乎有没有招牌的。
其次,该面馆一直没有扩大经营规模。从照片中,大家可以看到,面馆进深很浅,只放了两张八仙桌。也就是说,在理论上讲,同时只能有8组客人(每组不超过两人)能够来吃面。这对于利润有限,靠跑量实现盈利的面馆来说,几乎是难以克服的瓶颈。而更加要命的是,面馆老板从开业至今始终采取的是夫妻老婆店的经营模式,没有外聘人员。最多时也只有一个煮面工、一个现炒厨师和一个服务员兼前台,今年我去吃,就是这个阵容。我记得最早去的时候,店里只有一个煮面工兼现炒厨师和一个服务员兼前台。不管是两个还是三个,都是老板及其家人。面馆的老板(据说姓宋)似乎也有意通过控制堂食客流来控制自己和家里人的工作强度。当然即使是这样,这两三个人还是一刻也不得闲。他们或许并不懂得什么叫“饥饿营销法”,但是从我每次去吃面的经历来看,客流实际很可观。不少客人都是慕名而来或者坚定的粉丝。从盛泽、松陵乃至苏州开车赶来吃一碗面的,不在少数。照片中也可以看到,没有轮到的食客只能在店外静候。来得早的还能有凳子坐。来得晚的只能站着咯!
第三,这家面馆始终只有两种面,也是我一直期待的两碗面。
http://s14/mw690/52e05b53gx6Dc2KPkfz9d&690
那就是20元一碗的鳝丝面和8元一碗的肉丝面。宋老板他们坚持都是现炒浇头。正是这个原因,他们计算面的基本单位是“锅”。客人来店里,开口就是要几碗“鳝丝”或“肉丝”。就听见店里的服务员兼前台操着浓重的吴江方言反复说着“鳝丝”、“肉丝”。由于锅子的容量有限和宋老板对面浇头品位的追求,每锅只能炒大约六碗面的浇头。所以,一锅完成,六个客人能吃到,加上前一轮吃得慢的客人,两张八仙桌倒也勉强足够。只可怜没有轮到的客人只能在店外等候了。因为一次只有一个锅在现炒浇头,炒了鳝丝就不能炒肉丝。因此,你要是不愿意随着这一轮的大多数人,那么只好请你再耐心等待了。这一来二去,几乎很少有哪个客人能像在苏州大多数面馆那样能随到、随吃、随走。在这家无名面馆等个半小时完全正常。我几次来吃都等了三刻钟左右。一般我和老婆各点鳝丝面和肉丝面,所以我们在面馆时间会更长一点。
第四,这家无招牌面馆出售的面是拌面,这与苏州城里绝大多数面馆出售的绝大多数汤面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因而,到这里的食客不需要说什么“宽汤重青”、“紧汤免青”等苏式吃面术语。反正也都没有什么汤和葱,唯一差别的就是浇头,要么是炒鳝丝,要么是炒肉丝。味道好不好呢?我个人觉得不错。毕竟等了这么长时间,好不容易吃到,总归觉得好吃了。
我问了妻子的外甥,是不是喜欢吃这个面馆的面?他说,去吃过,也就这样吧!
小镇无名面馆的兴盛似乎说明了小镇的生活节奏远比大城市要慢。这种农耕时代的面馆已经不多见了,对于我们这种吃惯工业化时代面馆的食客来说,难得体会一下还是很有感触的。也算是假期老家行的一个内容,平时赶时间上班可不敢来这里干耗时间哦!
以下为一位网友在今年6月27日拍摄的该面馆的部分照片,来印证我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http://s14/mw690/52e05b53gx6DdiKIx1Xfd&690
http://s9/mw690/52e05b53gx6DdiQZ0RGd8&690
http://s10/mw690/52e05b53gx6DdiRzSkN99&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