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lady1998.com/fckeditor_userfiles/image/2010deep/201006/p76/43b9c824996b3397b2a27eb0082970e6.jpg
撰文/高月娟 摄影/邱衍庆
自然界中,没有其他植物受到的赞誉能比得过茶树——它被称为神赐之物。茶水被誉为肉体的理疗师,饮茶也被视为一种生活艺术。在西方世界的眼中,茶叶来自“神秘的东方”。这是种优雅且广受欢迎的饮料。是热情好客的象征,并令人头脑清醒。日初时分,雾气未消,晨光中的茶园令岛国斯里兰卡更加翠绿;伏贴的沿着山脊起伏,采茶女仿佛乐谱上的音符。最新鲜的叶片由她们的双手采下,背负在她们的肩头送往工厂加工,最后再踏上运往中东和欧洲市场的路途。
原以为采茶女都是面容姣好的年轻女子,但当我们真正看到她们的时候,才发现大多是满面皱纹的老年妇女,皮肤因常年被暴晒而比本族人更加黝黑。这些在茶园中采茶的女子大多穿着防晒的白色衣服,手指动作快的几乎看不清,再见那茶树时,已经像被机器收割过一般。然而就是她们,在采茶的日子里,用双手摘下数百公斤的新鲜茶叶,才有了享誉世界的锡兰红茶输送到中东和欧洲市场的后续道路。
在斯里兰卡著名的红茶产区纽瓦利•埃利亚(Nuwara
Eliya),采茶工人大多是来自印度的泰米尔人。据说,因为斯里兰卡人更喜欢稻田里的耕作生活,因此印度劳工成了茶园的主力军。
薄雾随时改变着光线,一眼望过去,翠绿无边的茶园,零星点缀几个缓缓移动着的影子,这是最让摄影师灵感迸发的画面。仿佛被太多热情洋溢的镜头摄取过,采茶女们在镜头前大多很镇定,手里的节奏却没有停下过。
这些妇女每天必须摘够22公斤的新鲜茶叶,多余的重量则以每公斤10卢比计入她们1200卢比(约人民币72元)的月工资。然而有资料显示,尽管斯里兰卡的贫困问题在过去三十年内有所改善,但这一地区的贫困问题仍然低于全国平均值。
在茶园对面的一个木棚里,一个老人坐在小屋门口,窗框上招牌似地悬吊着一串香蕉。在他的对面就有一片茶园,几个采茶女正在忙碌。退休之前,老人曾经担任茶园的监工,每月可以领到3000卢比(约人民币180元)的薪水。退休之后,由于心脏不好,不能再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67岁的老人只得摆起地摊儿卖香蕉,喝着价格极低又劲头十足的茶沫子。我们买了些香蕉之后告别老人,车子上了继续前往蓝地茶厂的山路。
蓝地茶厂坐落在斯里兰卡的中部偏南的纽瓦利•埃利亚。这间工厂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最早由英国人开办。共有茶园250英亩,年产成品红茶约60000公斤。每当红茶积累到一定数量,茶厂就会将茶叶送到首都科伦坡,与来自其他茶厂的茶叶拼配,再输送到中东和欧洲国家。
http://www.lady1998.com/newlady/deep/Public/Js/FCKeditor/editor/images/spacer.gif
http://www.lady1998.com/fckeditor_userfiles/image/2010deep/201006/p76/066aa52cc70c53e26770a9add85892af.jpg
这些采茶女大多来自印度,她们每天必须摘够22公斤的新鲜茶叶,才算完成当天的人物。有资料显示,尽管斯里兰卡的贫困问题在过去三十年内有所改善,但这一地区的贫困问题仍然低于全国平均值。
红茶产业为斯里兰卡带来的经济收入排名第二,仅次于旅游业。斯里兰卡全岛有超过221000英亩的茶园,相当于这个4%的国土面积被茶树覆盖。茶树生长在海报超过2100米的地带,而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年降雨量在100-125厘米。正是适宜的自然环境,让纽瓦利•埃利亚成为斯里兰卡主要的红茶产区。这里的茶树采用“等高线”种植法分部在山坡上。
蓝地茶厂的茶叶加工车间共有100名工人,而在茶园中采摘茶叶的(大多是女工)则有250人左右。这些采茶为生的妇女每天工作八小时,考虑到性别和体力的差异,早晚的茶由妇女采,中午天气最热的时候,则由男工接替。每年7-8月是采摘的高峰期。“作为茶厂的福利,这些工人每月可以从工厂免费领到3-5公斤的好茶叶。”沙汗(Shaham)说。
28岁的沙汗在这间茶厂已经工作两年多了。除了日常的管理工作,偶尔他也会像今天一样,接替导游的工作,为游客讲解茶厂制茶的全过程。为什么斯里兰卡的红茶如此独特?“这里的地理纬度、海拔和湿润的气候非常适合茶叶生长,而肥沃的土壤也让这里的茶品质上乘,因此,斯里兰卡红茶自然就成为世界红茶的领军品牌了。”沙汗说。
经过了杀青――揉捻――干燥反复几个步骤加工后,工人会根据茶叶的颜色、口味、气味和浓度来进行分类:“红茶的产地决定了茶的品质高低。斯里兰卡与印度、东非、中国、印度尼西亚等一并列入了世界范围内的红茶产区。其中我们斯里兰卡的锡兰红茶品质上乘。”
“怎样冲泡一杯完美的红茶?”面对这样的发问,沙汗说:“传统的英国红茶需要搭配繁复的茶具,讲究和礼节很多;但实际上,一杯好茶的定义太过个人化,其实没有什么规矩,如果你喜欢的话,可以加入牛奶或柠檬。”
http://www.lady1998.com/newlady/deep/Public/Js/FCKeditor/editor/images/spacer.gif
http://www.lady1998.com/fckeditor_userfiles/image/2010deep/201006/p76/6d60cc9485d73ec12fb1617976362492.jpg
蓝地茶厂(Blue
Feild)的茶叶加工车间里,主要的工人已经下班,留下几名工人,向我们这些来访者演示茶叶烘干的过程。繁重的体力劳动令这些劳动者过早衰老,而在茶厂工作的福利之一,就是每月领到几公斤品质较好的茶叶喝。等到退休之后,无论之前的口味被培养到何种程度,他们中的大多数只能改喝价格低廉的茶沫。
茶树并不是斯里兰卡的原生物种。公元5世纪,产自中国的茶叶已经开始扬名世界,曾经远运到土耳其。虽然在中国与西方的交往历史中,茶叶的贸易早已有之,然而当时的中国只出口茶叶而不出口茶树种。18世纪,一位英国的植物采集家,首先将茶树的树苗装进保温箱带到了印度,并在印度大规模培育,成为后来印度茶园的母本。
产自印度的红茶被运往英国,以满足当时强大的市场需求。由于数量稀少价格昂贵,只有贵族才能品尝到,也因此逐渐形成了英国特有的红茶文化。而当时在英国贵族中被视为身份象征的香醇红茶,必定是由来自印度的上等红茶冲泡。现在的斯里兰卡人,也承袭了英国人对红茶的深厚感情。不论男女,无关贫富,在一天中的许多时刻,他们都会抽出时间来喝一杯。茶叶从中国来到斯里兰卡的旅程,也要感谢一位英国人。
在18世纪,斯里兰卡曾经遍种桂树。在英国统治时期,桂树种植带来的经济收益因欧洲经济下滑而遭到重大打击。他们见桂树种植无利可图,转而把目光放在了在欧洲市场利润极高的咖啡上。投资商带着钱蜂拥而至,咖啡树替代了10万亩雨林,以至于一个形容这种疯狂现象的新词——“咖啡热”由此诞生。然而过了不到30年,咖啡遭到一种致命疾病的侵袭,造成大幅减产。漫山枯死的咖啡成为那个时代终结时的最后景象。
1824年,英国人从中国的福建把一株茶树移植到了斯里兰卡,最初只为了丰富皇家植物园的收藏,并非出于什么经济目的。紧接着,东印度公司又陆续把茶树从印度移植了过来。1867年,英国商人詹姆斯•泰勒(James
Taylor)在康提里程碑式地建立了岛上的第一个茶叶工厂,尝试性地种植了19亩茶树,未料想,从此这些茶树就在岛上扎根,并欣欣然繁茂起来,就此开启了斯里兰卡的红茶时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