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格萨尔王铜像不倒,玉树就还在

(2010-06-05 03:20:43)
标签:

格萨尔王

说唱

群艺馆

艺人

玉树

文化

——一位学者的《格萨尔》史诗情结

口述/噶玛拉姆 采写/刘勋 口述时间:2010年4月22日
 

我们为何那么喜欢《格萨尔》的故事?因为在格萨尔身上体现出民族的坚强、正 义、勇敢,他是从天界到人间降伏妖魔、除暴安良、抑强扶弱的使者,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我们一直坚信:只要朋措达杰山不移,嘉纳玛尼堆还在,格萨尔王的铜 像不倒,玉树就不会消失。

http://www.lady1998.com/fckeditor_userfiles/image/2010deep/201005/p68/c13087acdd5da12be3cb349ae98ae53b.gif
萨尔王广场安置点

地震发生后,首先联系达哇扎巴
 

      地震发生的时候,我正在西宁忙着格萨尔史诗口述文本《廷牟尼神宗》一书的整理出版,因此躲过了这场灾难。我的爸爸妈妈住在称多县城,我和弟弟、妹妹、妹夫 都在玉树州工作,我来西宁前一直就住在结古镇妹妹家里。地震中他们都逃过一劫,但房子成了危房,不能再住了,现在都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

      我们单位玉树州群艺馆的办公大楼也成了危房,馆内我们收集整理的文献和音响资料还不晓得有没有受到损害。作为一个《格萨尔》研究者,现在我担心的还有老家 那些说唱艺人的安危,他们都是一部部活着的历史,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对我们玉树的文化都是一种损失,于是我首先打电话打给达哇扎巴。

      他是我们玉树州群艺馆第一个专职的《格萨尔》“神授”说唱艺人,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我这10多年来一直在整理他的录音,口述文本马上就要出版 了,所以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确认他的安危。电话打过去,居然一下就通了,但不是他本人接的,可能是他的弟弟或者哥哥,对方说达哇扎巴还活着,已经出去参加救 灾了。当时情况很慌乱,信号也不好,没有多说,就把电话挂掉了。

      因为不是他本人接的,我还是不放心,想着是不是出事了,或者受伤了,我又试着拨了好多个电话,可一直是处于关机或者呼叫转移的状态。三天后他终于给我回了 电话,他说这几天都在忙着救灾,家里人都没事。得知他安全后,我稍微放心了一点,但其他艺人还是联系不上。

      三江源和玉树地区是《格萨尔》广泛流传的地方,也是康巴地区说唱艺人最多的地方。当年的格萨尔王就是通过玉树赛马会一举夺冠,凭此登上岭部落首领宝座的。 这里有很多遗迹遗物,如格萨尔王用过的宝剑,13员大将用过的头盔、盾牌,世界上最大的格萨尔铜像,而且也有很多说唱艺人,他们是打开《格萨尔》传承之谜 的一把钥匙。

http://www.lady1998.com/newlady/deep/Public/Js/FCKeditor/editor/images/spacer.gif

http://www.lady1998.com/fckeditor_userfiles/image/2010deep/201005/p68/7931c14b5e6818dfc8c85f3b7e5f47b6.gif
格萨尔王的登基遗址,位于曲麻莱县麻多乡。这里从地下生出一块奇妙的大石头,形似莲花宝座,当地人确信就是格萨尔王的登基台。

      2006年6月份,我陪同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格萨尔》研究专家杨恩洪老师、李连荣博士,还有西藏社科院的次仁平措老师去做民间说唱艺人的田野调查,当时 我们一共寻找到9个艺人,主要集中在治多县和杂多县,这些艺人都非常年轻,而且大部分是“神授”。当时对他们做了采访,而且都留了联系方式。

      达哇扎巴也是来自杂多县的一名非常神奇的说唱艺人,在他13岁时做了一个梦,梦中一位老僧人问他,在三样东西中你要什么,一种是学会天上飞禽的语言,一种 是学会地上走兽的语言,第三种是会说唱《格萨尔》的故事。当时他想,说自己能听懂动物语言,别人也不会相信,于是选择了《格萨尔》。从此慢慢地会说唱《格 萨尔》的故事。

      后来,我们将达哇扎巴聘请到玉树州群艺馆专职说唱《格萨尔》,而我就负责对他说唱的史诗进行录音、整理。他能够说唱176部《格萨尔》,没有上过学,完全 是用大脑记忆、保存史诗,但思路清晰,口才流利,只要一唱起来就控制不住,像流水一样,所以我只能先用复读机录下来,再听磁带,边听边整理。

      断断续续,前后忙活了10年,达哇扎巴这部口述史终于即将出版了,但地震一来又把计划打乱了,我只能暂时把书停下来,投入到救灾筹款中去。这些天我都在青 海文化局帮忙,给中国社科院、国家文化部、中国佛教协会等单位提供一些玉树民间文化的资料。我回不了家乡帮忙,就在这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http://www.lady1998.com/newlady/deep/Public/Js/FCKeditor/editor/images/spacer.gif

http://www.lady1998.com/fckeditor_userfiles/image/2010deep/201005/p68/009a18fb7447f4f07366990b6538a31f.gif
图登君乃说起《格萨尔》就滔滔不绝。他是玉树州非常优秀的说唱艺人,很不幸在这次地震中一家八口遇难。


图登君乃的离开,是格萨尔传承的损失

 

      我通过多方渠道了解到,地震发生时候,玉树州的9个艺人有3个在震区,现在除了确认达哇扎巴安然无恙外,还有图登君乃和丹巴坚参下落不明。我一直在拨打图 登君乃的电话,却始终无法不通。我知道他租住在结古镇一处非常简陋的民房里,面对这么强的地震,恐怕是凶多吉少。

      就这样提心吊胆地又过去了几天,两天前(4月19号),中国社科院一个朋友告诉我,他们在玉树走访的时候得知图登君乃及其家人共8人在这次地震中遇难,只 有他一个侄子当时在学校,幸免遇难。当时我真的很心痛,一直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我个人认为他是目前玉树州最优秀的说唱艺人,他的离开是《格萨尔》传承 的一大损失

      我还清楚的记得,第一次见到他是06年和几位专家去杂多县考察时,杨恩洪老师在听完他说唱一段《格萨尔王传》后赞不绝口,说他的演唱的风格独特,很有感染 力,是一位难得的奇才。更让我们惊讶的是他不仅能说唱《格萨尔》的故事,还能说唱《水浒传》、《西游记》和成吉思汗的故事,以及藏族的民间文学、神话故 事,以及一些经文等。是我们所见的艺人中唯一一个如此全面的“神人”。

      2008年,我为了完成一篇世界人类学大会关于格萨尔王研究的论文,又出钱专门将他请到玉树州做了两次采访。当时他给我说了一段《水浒传》“武松打虎”, 更是让我刮目相看。我把藏文版《水浒传》和他说的内容对照,发现他的说唱独具一格。藏文翻译用了很多文学语言,虽然词汇华丽,但老百姓不易接受;而他的说 唱则是康巴方言,还运用了一些藏族的传统语言,比如谚语呀,比喻呀,再加上一些肢体语言,让我感觉就像是在看电影一样,栩栩如生,很有画面感。

http://www.lady1998.com/newlady/deep/Public/Js/FCKeditor/editor/images/spacer.gif

http://www.lady1998.com/fckeditor_userfiles/image/2010deep/201005/p68/5122334936b0305b846f0e06b24e3679.gif
马背上的《格萨尔》藏戏。在康巴地区,除了说唱艺人表演《格萨尔《外,还通过藏戏来再现格萨尔的丰功伟绩。

      通过几次接触,我发现他是一个特别谦虚的人,性格羞怯、腼腆,不爱言语,平常在我们家的时候,我请他吃饭,喝茶,他头不敢抬起来,羞答答地跟我说话,但是 一旦说起《格萨尔》的故事便昂胸挺身,眉飞色舞,手舞足蹈,口若悬河,双眼放着光芒,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一旦说完后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他能说180 多部《格萨尔》,我猜测他是谦虚,有所保留,实际上能说更多。

      通过他的口述,我记录下他获得“神授”的故事:他8岁入杂多县苯莽寺,15岁的一天晚上梦见了天空中有一道白色长虹,而后显出了三位分别骑着青、白、棕黑 宝马的骑士,手持不同兵器。其中那位骑着青色宝马的骑士对他说:“族善子请听着!为了让后世众生能够看到更多的《格萨尔王传》以及其他传记、历史等,特此 为你开启智慧之脉门,这是你命中之令”。

      话音刚落,此人拿出了一卷黑色经函。他刚要准备接,那卷经函却变成了一个白色的“吽”字融入他的胸口。骑士用五彩的鲜花撒在他身上进行安神仪式后就消失在 云雾中。当他猛地从梦境中惊醒,便无法自控地进入了威猛的说唱状态中。后来,他拜见到了几位活佛,那几位活佛授予他安神、沐浴、禳解病魔等各种宗教仪式。 从此他可用静、猛两种形式说唱。

      2009年4月,我们把他从杂多县聘请到州群艺馆,每月给他500元的生活费,专门说唱《格萨尔王》传记,我的同事秋君扎西负责给他录音整理。直到地震发 生的那天,他一共录制了3部半,最后一部只录制了一半,地震发生了。可是万万没想到,无情的灾难夺走了他26岁年轻的生命,同时带走了他满腹的才华,也带 走了《格萨尔》的故事。

http://www.lady1998.com/newlady/deep/Public/Js/FCKeditor/editor/images/spacer.gif

http://www.lady1998.com/fckeditor_userfiles/image/2010deep/201005/p68/dc26d59a1a0912eab05cec7e14382b9b.gif
艺人洛桑才让正在说唱《格萨尔》的故事。因为众多艺人的辛勤耕耘,才使这部史诗流传至今。


不管多么艰难,都不放弃《格萨尔》研究

 

      我出生在玉树州称多县拉布乡,是听着姥姥的《格萨尔》故事长大的。我的家族,我姥姥的父亲,爷爷都是宁玛教信徒,因此都格外崇拜格萨尔王。我姥姥从小上过 学,懂得藏文,因此看过一些《格萨尔》的手抄本。记得小时候家里来客人了,姥姥都要都会给他们讲格萨尔的故事。

      六七十年代生产队干活的时候,当时没有电视,一年最多能看两场电影,除此以外就没有别的娱乐活动了,因此听格萨尔故事就是当时最好的娱乐,当时队里的人都 不让我姥姥干活,他们说:“你的工作我们干,你给我们讲格萨尔的故事吧”。于是姥姥就拿着那些书给老百姓说格萨尔故事。

      我爸爸在政府部门工作,我妈妈以前是藏文老师,爱看小说,家里有很多《格萨尔》的故事,还有《水浒传》、《西游记》等;我两个舅舅在青海民族学院上学的时 候也收集有很多关于《格萨尔》的文章,因此我耳濡目染也受过很多熏陶。但我当时并不知道这些故事是靠民间艺人的说唱流传,还以为是某个人写好的。

      我在拉布乡上完小学,然后考到玉树州民族师范学校,上中学,中专,毕业后留校当老师,工作5年后考上青海民族学院,本科毕业后考上中国社科院《格萨尔》民 间文学研究生,跟着格萨尔研究专家降边嘉措和杨恩洪两位老师学习,这时我才知道我小时候一直听着的故事原来是一部如此神奇伟大的史诗。

http://www.lady1998.com/newlady/deep/Public/Js/FCKeditor/editor/images/spacer.gif

http://www.lady1998.com/fckeditor_userfiles/image/2010deep/201005/p68/e72c885969a5eb5fde596cf003094e3d.gif
岭国格萨尔王刻有十六尊罗汉的金文经书夹板

      1998年毕业后,我没有再回师范学校,而是听从两位导师的建议去了玉树州群艺馆《格萨尔》史诗抢救办公室工作。但两个单位待遇悬殊很大,我要回师范学校 是公务员待遇,工资高,单位也有集资房,但是到群艺馆后,我的工资要少了很多,房子也没有,所以这么多年我一直是借住在小姨和妹妹家。我是玉树州专业学习 格萨尔研究的人,懂得康巴方言,当地“神授”艺人很多,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优势,想着能为家乡民间文化传承做一些事情,就选择了群艺馆。

      因为我们单位和地方财政比较困难,基本没有出差经费,所以下乡去做田野调查都是自己掏钱。当时为了整理达哇扎巴的录音,单位花380元给我买了一个复读 机。但是因为文本内容很多,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重复地记,只用了两年就坏了。于是我自己掏钱又买了几个便宜的复读机。在这几年的录音整理中,复读机用了四 五个,因为在玉树很难买到好产品,用不了多久就坏了。而除了复读机,我再没有其他工具了,要是有台收录机或者摄像机该多好,就能更好地记录了。

      虽然我没有按照单位要求的时间整理出说唱本,但是这些年我一直是很认真,很踏实在做。说唱艺人的东西也不是随便说出来的,作为科学的文本记录,来不得一点 马虎,需要认真去核对。我不仅要记录说唱的文本,还要对故事中每个人物的服饰、唱词、曲调进行分门别类地归纳整理。对那些我一时听不懂的方言词汇,我也是 先记录下来,然后查找相关资料核对,必须做到严谨,科学。

      我自己的身体状况不是很好,虽然很累,但是我很非常喜欢这份工作。尤其是这次地震中一些优秀艺人的离开,更让我觉得抢救的紧迫性。说唱艺人是《格萨尔》史 诗的创造者、继承者和传播者,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辛勤耕耘,才使得这一这部世界上最长史诗以旺盛的生命力在雪域高原流传至今。以后不管多么艰难,我都不会 放弃《格萨尔》的研究工作,我会尽我的所能一直做下去。

http://www.lady1998.com/newlady/deep/Public/Js/FCKeditor/editor/images/spacer.gif

http://www.lady1998.com/fckeditor_userfiles/image/2010deep/201005/p68/0c6091e969be274d3a1c56e0590643c8.gif
震前格萨尔广场上的舞蹈


只要格萨尔王铜像不倒,玉树就还在
 

      地震不仅造成房屋倒塌、人员的伤亡,还有精神家园的创伤。作为生动记录了藏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格萨尔》史诗,在震后更应该加大抢救力度。艺人是史诗的 重要载体,是史诗得以流传下来的重要原因。首先我觉得要保护和优待这些说唱艺人。通过这次灾难,我是亲身感受到现在艺人急需要抢救,像图登君乃这些艺人如 果离开了,那他们掌握的格萨尔知识就永远失去了,这是最遗憾的。

      目前很多艺人都是生活在偏远贫穷的乡村,很多人即使被聘请到群艺馆,也都是临时工,每个月只有几百块钱生活费。比如,图登君乃从杂多来到玉树后,每月只有 500元生活费,只能在结古镇租一间简陋的民房。这500元怎么够一家8口人吃饭呢?所以他还得经常回老家挖虫草补贴家用。因此优待这些艺人,才能更好地 让他们将自己的才华施展开来,《格萨尔》的抢救工作也才会更好开展。

      其次,需要加大设备人力投入尽快抢救录音。以后条件好了,要多买一些电脑、录音机,摄像机,照相机,尤其是录音的设备,这样才能更好的抢救收集这些说唱艺 人的文本。首先是要录音,这是最基础的工作,先得想法录下来了,然后再慢慢整理。其次,收集整理工作的人员非常缺少,目前我们玉树洲就我和秋君扎西两个人 在做这个收集工作,根本忙不过来,急需增加人手。

      另外,还要多建立一些格萨尔的抢救与保护基地,多开展田野调查工作。2006年《格萨尔》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以后需要专家学者、地方政府,民间力量一起合作,才能让这古老的史诗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

http://www.lady1998.com/newlady/deep/Public/Js/FCKeditor/editor/images/spacer.gif

http://www.lady1998.com/fckeditor_userfiles/image/2010deep/201005/p68/c60b6b0de224db60bc0df9e2d4471b6f.gif
玉树赛巴寺藏存的格萨尔盔甲

      《格萨尔》是迄今为止人类所拥有的篇幅最长的、内容浩瀚的活态史诗。它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古代藏族社会生活的历史画卷,寓博大精深的内容于质朴自然的语言之 中,生动流畅,通俗易懂。它的产生、流传、演变和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一首悲壮苍凉的、大气磅礴的诗篇,不仅洋溢着蓬勃生机,充满着青春活力,而且也孕育着创 造精神,时时处处闪耀着人民群众的智慧光芒。

      我们藏区人为何那么喜欢《格萨尔》的故事?因为在格萨尔身上体现出民族的坚强、正义、勇敢,他是从天界到人间降伏妖魔、除暴安良、抑强扶弱的使者是我们心 目中的大英雄。老百姓把格萨尔和心中的神结合起来了,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因此格外崇拜。除了艺人演唱,在民间的一些重大事件,如婚丧嫁娶中也要唱格萨尔, 能鼓舞士气、带来吉祥。

      地震中格萨尔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当地人。地震发生后,达哇扎巴都来不及拂去满身的尘土,就冒着余震的危险赶紧去抢救乡亲们。每天晚上都去格萨尔广场给乡亲们 说唱《格萨尔》故事,群众一听到《格萨尔》的声音,立即精神振奋,大家跟着吟诵,雄壮嘹亮的旋律在广场此起彼伏,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增强了他们战胜 灾害的信心和决心。

      灾难可以震垮房屋,却震不垮我们玉树人的意志和信念。参与救助的解放军、全国各地的志愿者,那些无私援助的陌生人,都是玉树人心中的“格萨尔王”。有了全 国人民的支持和帮助,相信玉树很快会重新振作,我们一直坚信:只要朋措达杰山不移,嘉纳玛尼堆还在,格萨尔王的铜像不倒,玉树就不会消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