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煜全:人类能有多聪明
(2009-05-27 10:20:09)
标签:
人类
智商
电信
互联网
王煜全
文化
|
分类:
咨询师观点
|
美国有个很著名的漫画家叫斯科特
?亚当斯(Scott
Adams),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卡通狗呆伯特(Dilbert)的创造者,这只狗是个上班族,坐在办公室小小的格子间里,以睿智的语言调侃着每天朝九晚五的小人物们所碰到的种种烦恼。
其实斯科特 ?亚当斯可不是个格子间里的小人物,他是斯科特·亚当斯食品公司的总经理,也是加州普利斯顿“斯黛西咖啡馆”的合伙人,还是一个合格的催眠师。他所关心的远远不止办公室里那点儿鸡毛蒜皮的小事,他在2003年出版的一本书名叫《上帝的残屑——对复杂世界的另类思考》,这本电子版全球销量第一的书被称作“专门用来脑力激荡的思想实验书”。书虽然自称实验,但却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假说:我们每个人都会时常感知到“上帝”的存在,却无法证明,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上帝的残屑。
上帝曾经存在,因为我们曾经是一体的。如此说来,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切矛盾都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疏离。这个假说还真有点《圣经》里面人类建巴别塔但被上帝以不同语言分隔的意思。
全世界的人类变成了一只动物
我不是宗教人氏,也不是哲学家,我所关心的是利用科技使人类的未来变得更美好。斯科特 ?亚当斯思考过的问题,我也曾经思考过,但却是从科学的角度。20世纪70年代开始,有一门叫做“社会生物学”的科学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这门科学认为,社会生物的行为往往具有整体性,比如蚂蚁或蜜蜂,与其把它们看作一群独立的动物,不如把它们一整群看作一只动物,这样对它们的群体行为的理解反倒容易些。例如,我们都知道,蚂蚁在过河的时候会抱成一团游过去,这样当到达河对岸的时候,表面的蚂蚁淹死了,而里面的蚂蚁却存活下来,找到了新的栖息繁衍的环境。如果把每只蚂蚁看作是单独的个体,外面的蚂蚁为什么会牺牲自己、成全他人,按传统的达尔文主义的理解是说不通的;但如果把整群蚂蚁看作是一只动物,就很容易理解了。外表那层蚂蚁的牺牲就好像一个人想要穿过丛林,皮肤难免会被刮蹭流血,但只要整个人走过去了,表皮的小伤不足为虑。
在社会生物学领域,人被认为是半社会化的动物,因为人脱离群体仍然有一定的生存能力。但科学家也会犯高估人类自身能力的错误。《鲁宾逊漂流记》毕竟只是故事,而现实当中流落荒岛的人在若干年后智力都会严重丧失,比如20世纪70年代发现的被遗忘在南太平洋小岛上的日本二战老兵。这一现象在原始人中更加明显,20世纪初的人类学家对原始部落的研究表明,他们对本部落的成员最严厉的惩罚不是将其杀死——在原始氏族社会里普遍“民不畏死”,而是将其驱逐出部落,这些被驱逐的人虽然身体健壮,但会很快抑郁而死,就像离了群的蚂蚁。现代人如果和自己从属的组织失去了联系,虽然不会致命,但也会产生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一点,看看那些成天挂在QQ上的孩子们就知道了,如果不让他们挂Q,他们会坐立不安得“活像热锅上的蚂蚁”。看来人和蚂蚁一样,都是纯粹的社会化动物。
可见把人类当作社会性动物、把一群人当作一只动物来研究是可行的。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这种动物的数量在不断减少,规模在不断扩大,从原始社会的一个氏族是一只动物,到封建社会的一个国家是一只动物,一直发展到今天,我们全都生活在一个叫做“地球村”的拥挤的地方,全世界的人类变成了一只动物。
“人类”智商大大不如恐龙
全世界就像一个人一样,这很有点世界大同的味道了。但是且慢,我是说全世界的人类变成了一只动物,而不是一个人!原因很简单,成为人就要具备人的智商。计算一种动物的智力水平,有一种简单的近似评估方法:大脑重量占体重的比例。比如,恐龙的大脑只有体重的万分之几,因此智力非常低下;而一个体重50-75公斤的人类,大脑重量一般为1.4-2公斤,粗略计算,大脑重量是体重的五十分之一,因此人类是地球上智力最发达的动物。
现在进入到最有趣的环节了:如果全世界的人类是一只动物,让我们来算一算“人类”这只动物的智力水平如何。假设每一个能左右人类发展的人可以被看作“人类”这只动物的一个脑细胞,“人类”这只动物的智力水平应该等于“能影响人类发展的人数”除以“全体人类的总数”。全球能够影响人类发展的人有多少呢?《时代》杂志经常评选影响世界的100人,我估计真正能影响世界的也不过就是廖廖100人而已,再高估一点,放大10倍,也不过是1000人。那么“人类”这只动物的智力是多少呢?1000人除以全球60亿人,其结果是六百万分之一,不光不如一个单独的人聪明,甚至大大不如恐龙!
1999年美国科罗拉多州科伦拜高中校园枪击惨案发生时,我正在美国访问,看到电视上转播当时的美国副总统戈尔主持追悼说:“虽然我们不知道上帝为什么这么安排,我们仍然要坚定地相信他”。对人类而言,实在是有太多的“不知道上帝为什么这么安排”,天灾倒也罢了,人祸永远不断,911事件、阿富汗、伊拉克、印度爆炸案……人类的历史上没有一年没有战争。如果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是上帝的残屑,我们就能理解,这不是上帝的安排,也不是命运使然,这只是“人类”这只弱智动物的愚蠢安排而已。
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是不是无所作为呢?不是,解决之道就在于提高“人类”的智商,既然“全体人类的总数”这个分母不能随意调节,我们就要尽力提高“能影响人类发展的人数”这个分子的大小。
科技提升“人类”智商
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终于说到科技的贡献了。现代科技,包括IT技术、电信、互联网等,正是使得更多人成为“能影响人类发展的人”的关键。近年来草根文化的兴起就是最好的证明。有了互联网,“孙志刚事件”才能受到重视,“躲猫猫事件”才能被揭露;有了手机,汶川的消息可以瞬间牵动全国人民的心,发短信可以参政议政……
从个体角度,由于有了科技手段,人类可以主动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环境的选择作用无法发挥,因此生理上的进化终止了。但从群体角度,“人类”的进化才刚开始,从比恐龙还弱智进化到超过任一人类个体的智力水平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去年开始的全球经济衰退也时刻在提醒我们,提升全人类的整体智商是件多么重要、又是多么艰巨的事情。
人类个体的进化是和使用工具同步的,比如手的进化是在从使用棍棒石块到使用笔墨针线等更精细的工具中完成的,群体进化也必将经历相似的过程。作为人类群体沟通的工具,互联网和电信技术还非常初级,只停留在建立物理连接和机械化分享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智能对群体智能有时还会有负向的贡献,比如互联网里对很多公众事件不由分说一片骂声的“网络暴民现象”,人肉搜索被坏人利用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因此,如何利用好科技这个工具来促进人类整体智能的进化是大有学问的,我们将在后续的文章中对智能、人际沟通的网络化和环境等因素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