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煜全:“凡尘”修行记
(2009-04-30 16:23:55)
标签:
修行机缘佛学释迦摩尼王煜全红酒文化 |
分类: 媒体报道 |
文|《融资中国》 许隽隽
第一次见到王煜全的人,会觉得他文质彬彬的不像商人,当了解他的工作后,又会觉得工作太理性,不像是研究佛学的。他说,“佛学对于我而言,是教会我用另外一种世界观来看待生活。”
「当我们降生到这个世界,会受到这个世界的诸多影响,你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都会受到这个世界的影响。」
●融资中国:你大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佛学感兴趣的?
○王煜全:有几年了。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研究佛学的机缘是挫折,我也不例外。在那之前大概有十年的时间,我非常的自我、迷失。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几乎是把心封闭起来了,完全没有感觉,只剩下纯粹的理性。那段时间在很多旁人眼里,会认为我是处在身心分裂的一种状态,实际上在那十年里我几乎没有节假日、没有周末,每天都会工作到半夜。其实回头看看这个过程会觉得很可怕,那么多年里持续一种抑郁的状态。但是我很幸运,因为很多人意识到了自己的痛苦,像很多我们上一辈的人,但是他们却不能为自己找到解脱改变的办法。
●融资中国:在很多世俗的观点看来,佛教是一种宗教迷信,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王煜全:我本来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唯物者,上
我更喜欢南传佛教里对释迦摩尼的理解,它并不认为那是一个神,只是认为释迦摩尼是一个示范——即使圣为王子,都需要经过苦苦求索才能找到一条真正看懂世界的路。这并不是一个神通的东西,所以在我看来去寺庙里拜佛,和拜一张桌子或者一把椅子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当然也有很多人并不认同我这样的看法。
●融资中国:对于你而言,这更像是某个心理学课程?
○王煜全:也不能完全这么说。心理学研究的是眼前,它能够使我们当下的问题得到解决。而佛学追究的是本原,也就是所谓的明心鉴镜。它在乎的是一个终极结果,而不在乎你是因为什么而痛苦;它可以列出很多烦恼,但是它不在乎解决你当下的烦恼,佛学认为人的一生本来就是痛苦的。
心理学更像是佛学所说的方便法门,每一个人除非整个成长历程非常顺畅,不然心理上或多或少一定会有一些烙印,只有通过它们我们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我在看哲学家萨特写得《读和写》时特别有共鸣,在这本书里,他描述了一种小时候开始阅读,成年后开始写作的关联性。我这个人其实从小就不太喜欢运动,但常常会有很多幻想,这些细节也会被放大,投影到我现在的生活。
「《逃避自由》这本书里说,现在社会可供的选择太多,人们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才会焦虑,患得患失。」
●融资中国:当你开始去信仰时,什么改变是最明显的?
○王煜全:在此之前我会像很多人一样,花很多时间去看身边的世界,但是很少去看自己。尤其现代人的生活压力大,用脑太多,所以大都体会不到内心的东西,只知道用强大的逻辑去争夺,去斗争,去取得事业上的成就,所以在很多事业有成就的人都是脑子机灵,但是不善沟通。
佛学实际上提供了一种科学的规律来帮助我们看清自己,进而能用更加宽厚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人和事。之前当我们看着地上忙忙碌碌的蚂蚁时,认为它们的生命只是一种不自觉的延续而已,但是能够超然一点看待的时候,我们似乎变成上帝的某只蚂蚁,不再会因为蚂蚁的愤怒而愤怒,因为蚂蚁的快乐而快乐。
●融资中国:我们都知道弘一法师,他几乎是突然在某一天就放下一切,修了佛教里最难的律宗,有没有想过几年后也许你也会‘隐退’。
这几年我慢慢的对该做什么越来越清楚,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你知道现在做的事情是正确的,也是现在应该做的事情。就像《逃避自由》这本书里说的,现在社会可供的选择太多,人们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才会焦虑,患得患失。而我现在的心态是哪怕做的是非常非常平凡的事情,就像蚂蚁搬一粒大米一样,我觉得这是我现在应该做的事情,那我需要考虑的就是全力将大米搬到目的地就好了。
●融资中国:你现在的工作非常理性,但是谈到信仰会让人感觉很感性。在你看来这种冲突明显吗?
○王煜全:谁也不知道一个感性的举动会不会影响到现实生活。IPOD的总裁Steve
Jobs曾经在斯坦福
我听到这段经历的时候,会想到自己曾经也做过很多千奇百怪的事情。就像今天,虽然我研究的东西是感觉很冰冷的电信,但是我当初研究的社会学甚至
「每件事情都有它的规律,你玩命想推动,也快不了多少,但是换个角度让规律来推动你反而很顺畅。」
●融资中国:你追求的生活是怎样的?
○王煜全:一种顺其自然的生活吧。其实我现在似乎也找不到自己和别人之间有差异会造成不平衡的地方。有一次我和一位老朋友聊天,他就对我说“你现在的状态很好,就在2000年的时候你还对我抱怨过为什么自己很勤奋,玩命的工作,但总觉得突破很难,似乎做成每件事情都要付出比别人多十倍的努力,你看现在你的状态很放松,可是每件事情推动起来反倒更顺畅。”其实我已经不记得自己是在什么时候抱怨的,但现在的确意识到每件事情都有它的规律,而在这个规律里你玩命想推动,也快不了多少,但是换个角度让这个事情的规律来推动你时反而很顺畅。
孔子常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阐述的最高境界是七十岁时候的状态,那时可以体验到和世界融合的感觉。而这种奇妙的体验也可以通过一些心理学的方式来实现,所以我也建议太太去参加一个心理课程,往往通过心理师的引导,可以从一直坚持的东西里抽身出来,整个人会更加的超脱,心态也会更平和。
●融资中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会有困扰和竞争在里面。
○王煜全:没错。但是实际上竞争对于我来说的本质,并不是和别人去比,如果你已经是跑的比较快的那个人,只要跑好自己的就已经不用再考虑别的事情了。
我研究佛学,并不是希望找到一个能够解决我所有问题的工具,这可能和很多跪在佛祖面前的人不同,我始终觉得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一定要经历和面对,否则这个相同类似的问题仍然会出现,就像很多人说自己跳槽的原因是同事关系处理不好,那即便是换了下一个工作他仍然会在人际问题上卡壳。有时候幸福和痛苦的差异并不是一些实实在在的差距,而是心态的问题。
●融资中国:难道你在现实生活中不会生气?
○王煜全:当然也会。正像佛学中所说的“烦恼即菩提”,如果有一段时间太忙没有时间打坐,我也会在开车的时候因为别人突然变线很烦躁。
说到佛教和打坐,很多人可能第一感觉会有距离感,甚至还觉得是迷信。但是很多女性喜欢练的瑜伽里也有佛学的精髓,瑜伽最基础的阶段就是“冥想”,这和佛学中的打坐和静思是一样的道理。我一直认为佛学和基督教不同的是,它并不只解决情感发泄的问题,不是给你一个神父来听你忏悔,也不会有传教士来说服你信仰它,但是佛学会给你提供一个切实的修行方法,帮助你寻找烦恼和欲望的本原,以控制我们的心智。我现在也没有具体的修行计划,但是只要有时间,我一定会把它放在第一的位置来安排。
「勃艮第的红酒就像“贵妇”,内心细腻,又拥有优雅多情的风韵外表,波尔多却更像是“肌肉男”,孔武有力,能带来强烈的冲击力。」
这件事情其实我也想做,因为在它非常有意思,除了这个,有时候我还在思考,其实并不需要宣讲道德也不用谈经论道,真正与那些能够起决策力量的人沟通这个世界的本质,作用会更大。这些可以算是我不小的“野心”。
●融资中国:其实在中国佛教的典故里也有像金山活佛那样的高僧。
○王煜全:没错。我认识的很多大师也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刻板严谨的印象,他们反过来常会告诉我修行需要时机,并不建议我抛下必须承担的责任。和很多给自己设定某个时间点开始修行的人不同,我实际上是反着的,我会先追求完精神享受后再去工作。
●融资中国:那么你还会保留一些带有烟火气味的爱好?
○王煜全:虽然我不太喜欢
〔王煜全推荐的书〕
《狂喜之后》
作者: 杰克·康菲尔德
译者: 周和君
推荐理由:一段断点再续的心灵之旅,让很多人第一次体会“开悟”的酣畅。
《南怀瑾选集》
作者:南怀瑾
推荐理由:用智者的眼光看世界,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除了看得更远还可以更透彻。
《遇见未知的自己》
作者:张德芬
推荐理由:你是否也想遇见在你心中的智慧老者,穿越心事的重重黑纱,遇见全新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