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之行有感
底彦华
前几天在韩校长的带领下我们九门乡中七位领导及三位数学教师代表一同出席了在沧州举办的全国著名数学特级教师教育教学思想与实践研讨会,在这次研讨会上我们有幸观摩了全国特级教师李庾南和张文娣的两节精彩的讲课,并认真聆听了她们两位的精彩的报告。这一次真是不虚此行。感受到了大家的风范。现将我的一些感受和大家一块分享一下:
第一、
这两位特级教师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那就是特别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定义、定理、法则等等,她们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的,而是引导学生总结出来,原来我认为这样做有些浪费时间,还不如直接告诉他们,然后多做些题,但现在我不这么想了,注重知识生成的过程,对于学生的长久发展是有好处的,对于他们能力的提高是有帮助的。每年河北省中考题的23题都是一个探究题,首先是猜想规律,然后是总结规律,最后是利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其实这个过程也就是某一个新知识点的生成过程。所以如果平时我们特别注重新知识的生成过程的话,那么河北省的这个类型的题,学生们就不会感到吃力了。我记得去年中考时临考数学前15分钟,我们班有个学生,慌急慌忙的跑过来说忘记60度角的三角函数值了。我一想现在告诉他,可能考试时一着急又得忘了,所以我就告诉他画一个含有6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然后告诉他60度角的三角函数值是怎样求出来的,告诉他在考试时若忘了,就画一个图形求一求,这样就可以了。特殊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在中考中是经常用到,若我们的学生知道三个特殊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是怎样求出来的,我相信在考试时学生即使忘了,他们也可以自己画图得出来的。
第二、
这两位大师级的人物也有各自的特色,
李庾南老师经过多年的探索真正深入到教育的本质——学生的发展。她从学生学习的方式、流程这些外在的因素,一步步掘进学生学习的内在因素,她把它归纳为一个核心概念:学力。在她看来,学力是人认识世界和自身,促进人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是学习效果和教育质量的重要体现。要创新、实践、生存、发展,适应社会进步和时代变化成为生活和建设的主人,没有强健的学力是不成的。因此培养和发展学力是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老师们在课堂上滔滔不绝,但学生们在下面却昏昏欲睡,原因并不是老师肚里面没有水平,而是学生没有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我们没有激活学生的学习心理跃动,所以我们以后必须努力的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学力,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然他们乐学爱学我相信他们的学习成绩不会差的。
第三、
张文娣老师的另一法宝就是变式学习,她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总结概括能力。张文娣老师教授新课时从不拘泥于课本,根据需要她或者不用课本上的材料或把课本上的材料进行变形,在讲授复习课时她会把几章中涉及到的图形分类概括成几个基本图形,然后通过变形变换或添加一些线进行变式,变成与此相关的又不一样的另一道题,通过这种模式,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在变化中寻找不变的规律,在河北省中考题中第24题就是一道这样的题,变化中存在着不变的规律若我们平时经常采用这种模式,学生们在中考时遇到这种类型的题绝对不会出错的。
第四、
我觉得在名家身上我们还应学习一点,那就是赞扬学生。当学生们回答正确时,她们会大力的表扬,当学生回答错误时,她们又会大力的鼓励。没有责怪没有批评。回想以前,我经常以讽刺学生为荣,极尽其词,感觉很痛快,现在想想,实在太愚蠢了,我们每位老师还都愿意听赞美得话更何况学生了,我们班有个问题学生叫褚家豪,为了教育他,我给他借了一本《演讲与口才》,几天后我问他对哪一篇文章印象深刻,他说是《臭春树的香味》,听后我猛地一颤,我知道他把自己比喻成了臭春树但他还想说他身上是有优点的,是有我们欣赏的香味的,所以我们应该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表扬他们赞扬他们,他们也是人,是人都爱听赞美的话。记住臭春树也有春天。赞美他们的优点吧!
我会努力的把这些体会运用到以后的教学中去,相信学生们的能力一定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