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强制食用加碘盐究竟应该不应该

(2009-08-13 14:46:09)
标签:

缺乏

克汀病

过量

甲状腺肿

赵英敏

管理条例

健康

分类: 健康生活

强制食用加碘盐究竟应该不应该

                      文:赵英敏


    碘是一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在体内主要参与甲状腺素的合成,其生理作用也是通过甲状腺素的作用表现出来的。碘在人体参与能量代谢,参与维持调节体温;促进代谢和体格的生长发育;促进神经系统发育等;尤其在脑发育的初级阶段(从怀孕到婴儿出生后两岁),人的神经系统发育必须依赖甲状腺素。

    侏儒症是缺碘的一个最主要原因,另外缺碘可导致胎儿脑蛋白合成障碍,直接影响婴儿的智力发育,因此,在严重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地区,可发生以神经肌肉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克汀病,缺碘对大脑神经造成的损害是不可逆转,以后即使补充了碘,也不可能恢复正常。
    缺碘不仅会引起 甲状腺肿和少数克汀病发生,还可引起更多的亚临床克汀病和儿童智力低下的发生,所以后来被称为“碘缺乏病”,包括甲状腺肿、流产、先天畸形、死亡率增高、地方性克汀病等。
 
     而碘盐是指添加了少量碘化钾(或碘酸钾)的食用盐,主要用于补充碘以预防甲状腺病。1994年,《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颁布,除8个高碘省市可不强制推行加碘盐,其余省市食用盐均强制加碘,由于垄断的盐业公司追求利润,实际上在高碘地区也一律销售碘盐,由此开始了长达15年的全民补碘。但近年来部分地区甲状腺疾病反而剧增,而“碘过量”被视为一个重要因素。

    因为较长时间的高碘摄入也可导致高碘行甲状腺肿等高碘性危害,很多人只知道缺点容易引起甲状腺肿,殊不知高碘时碘越多患甲状腺肿的患病率会越高。

    国际控制碘缺乏病理事会建议正常人每日碘摄入量在1000微克以下是安全的。根据我国高碘行甲状腺肿的发病情况,当人群(儿童)尿碘达800微克/L,则可造成高碘性甲状腺肿流行。缺碘地区应用加碘食盐后1~3年内,碘性甲亢的发病率上升,而后降至加碘前水平,可见补碘时,碘摄入量不宜过高、不宜过快提高剂量,补碘后其尿碘水平应低于300微克/L。
    中国营养学学会制定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推荐为成人每天摄取150微克的碘。现在市面上多数含碘食盐中,每克盐含碘20—50微克,而盐的摄入量为每天6克,算一算,摄入碘已达120—300微克。但实际上我国很多居民每日摄入盐量普遍超过20克。对于很多高碘地区,比如沿海的城市居民,一概而论的加碘无疑给原本就不缺乏碘的地区增加了高碘性风险.

 

    最近,部分媒体也开始对“全民食盐加碘”提出质疑,认为部分地区“补碘过量”导致包括甲状腺癌在内的甲状腺疾病增加。究竟该如何认识“全民食盐加碘”?食盐加碘策略应否调整?

  自2007年以来,卫生部多次组织有关专家论证,初步形成了调整现行食盐加碘量的意见。据估计,有关调整方案将于2010年上半年正式公布。此次调整的主要内容为:将现行加碘量适当下调,精确度更高,浓度更适宜;如果碘含量仍不适合某些省(区、市)的实际情况,应由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酌情做出适当调整,报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后执行。

  这种调整思路重在贯彻“科学补碘”的防治策略,体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科学原则。根据《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的规定,我国对高碘地区和某些患甲状腺疾病或其他不宜摄入过多碘的病人供应不加碘食盐。

 

    我个人认为:曾经的强制食用加碘盐是不正确的,因为很多沿海城市,每天食用大量含碘很高的海鲜类及很多高碘地区,如果一概而论的被强制食用加碘盐,那么无疑给他们造成了高碘性危害。另外应该尽快对食盐中碘量进行适当的下调,因为很多食物中也含有丰富的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海鲜,海鱼及海带,紫菜等海产品已经是饭桌上的常见菜,已经补充了一部分碘,对于食盐量,大部分人已经远远超过了推荐量6克,所以这样一来,很容易造成高碘的危险。。
   还有很多本身患有甲亢患者、甲状腺炎、甲状腺瘤患者等更不适宜摄入加碘盐。

 

   小贴士:除了加碘盐外,还有很多营养盐。比较如加钾盐,加钙盐、营养盐等。比如高血压患者推荐选择加钾食用盐,因为每天补充适当的钾可以帮助降低血压,还有些是低钠的盐对高血压患者有帮助。但由于现在还很不规范,也没有制定相应的产品标准,很多营养盐的营养素含量也偏低,不足以作为人体所需营养素的补充,也不能代替日常三餐中其他食物的营养作用。需要进一步改善,并调整营养素添加量的标准才会起到保健的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