伫立莽山的歌者——读《海的颗粒》有感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散文 |
今年的7月15日,我去了莽山。
莽山真的很神奇、葱郁、苍茫,也氤氲着圣洁和沉静。那天穹飘浮的白云,抑或是大山的梦幻和思绪在舒卷。我尤欣赏长在花岗岩石缝里的松树,它挺立着用巨大的绿盖在遮挡风霜雨雾和强烈的阳光,在给游人一片绿的相思和清新的阴凉。所以,我心被唤醒,便生发出“莽山如海涛,欲飞天不高”的感慨。
肖小平先生就是工作、生活在莽山怀抱里的一名职工,他实际上是一名自然保护者。他爱好文学、诗歌,又可称其为大山的歌者。做这两件事,非常了不得。既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平衡、持续久远、荫泽人类尽心尽力,又能为赞美祖国、热爱自然、向往生活倾情放歌,这该是何其有意义的生命旅程和丰富感情的审美慰籍啊!
芽儿是一种思想
梦儿是思想的芽儿
我被她牵引——
坠入深渊
愈往下探
愈坚愈冷
已闻汩汩水声
仿佛但丁过忘川
来吧
将灵魂的芽
从俯视的高度
坠落在你的深处
海藻和珊瑚间
群鱼嬉戏的地方
巨鲨骸下
乌贼触手的尖端
诗人在深山里栖息、劳作、怀想、歌唱。他的思想没有笼子,就像大山的山鹰在自由飞翔。这种飞翔是最自由,也是最浪漫和理性的,所以他称“芽儿”为“思想”,而“梦儿”则是思想的“芽儿”。这样灵魂的芽尽管在高处,但一定要让它坠落,要在思想的牵引下飘向海洋和海的深处,海的思绪里。因为,在那个世界,芽儿才能真正的成长直至开花结果。我不知道莽山在诗人的心中算不算海,反正我是把它看作了海。
长笛
在嘴边
横着欲吹
依次落着两滴清泪
堵塞了笛孔
无声胜有声从此永恒
骤雨横扫田野、村道和屋顶
如古筝般一遍遍扫弦
远方的你哟
可历经着这旷野的倾情
——《四季情歌》
古木之于枯木
是一部自然史
其实更是一部思想史
它遒劲而茂盛
铭记岁月又
感恩回馈
——《山野组歌》
吹长笛的人,在遥望远方的人影。在旷野的雨里风里穿行,笛声早已折断,也撕裂了心的思念。只有在这远离喧闹繁华街市的人才有这种宁静的牵挂和眷恋。然而,当诗人伫立在原始丛林,又看到古老的古木和枯萎的瘦树时,他不是简单地触摸荒凉和悲怆,而是在认真地动情地读一部大自然编著的思想史。这一切,都是生命和生命的寄托物啊,它们曾经是何等的遒劲与蓬勃,生气与繁茂,那如流泉而逝的风雨岁月,又曾经怎样地雕刻着它们对人间的壮丽的馈赠与对文明的灿烂深沉倾诉。
只有真正敬畏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人,才真正配得上为自然放歌,为土地立命,为人类造福。古木、枯树的灵魂和形象不正是一个思想者、实践者、奉献者的真实生命写照么!
我草
我绿
我小
春风才到你的脚下
温暖的阳光已沐浴了我的整个家乡
这是一首写小草的诗,玲珑别致,芳香四溢。像一缕绿,像一丝翠,像在手心荡漾的一颗晶莹的露珠。正是因为它的绿,它的小,才让春风喜欢它,钟情它,抚慰它,阳光也来照耀它,亲吻它。它便是“我”心中的家乡和梦中的天堂。其实,这种诗意的表达,才真正是以小见大,真实朴素,自然悦目,袭人灵肉。于此可见,诗便变得纤细,深邃与柔美。这是不是莽山的深绿和银泉所孕育的,只有诗人知道。写到这里,请恕我对其他的诗说点看法,《海的颗粒》诗集中的一些篇幅较长的诗,如《呓语》、《祖国九章》、《颗粒》,就不像以上提到的诗,似乎显得过于直白、冗长、口语概念化,诗人的想像被抽象的话语支解,概念的反复运用与意像的不断变化,损伤了诗歌凝炼与集中,审美与瑰丽的雍容。这样就冲淡了固有的诗味和生活的醇厚,也让整个诗集的风格和形式在读者心中变得多元与散漫。究其原因,当然有诗人自己的艺术追求,但就诗的本色和艺术形态的表现而言,我以为激情始终是诗的生命,思想是诗魂的内核,诗语和诗境永远是诗之魅力的霓裳与梦幻。
我真诚地祝愿肖小军这个大自然之子,大山的歌者,就像一只莽山的红蝴蝶,永远心有大山,情系家园。“在悲翠中飞/在幽径上飞/在花丛中飞/在水雾里飞/飞出枝头万千的彩梦/飞成银练长长的相思……爱是你的缠绵/舞是你的芳姿/火是你的情肠/风是你的翅膀/唯有大山的心呀/是你飞翔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