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湘江 流过我们心上

(2010-09-05 22:00:34)
标签:

杂谈

分类: 散文

 

湘江 <wbr>流过我们心上

        湘江  流过我们心上

        她在诉说远古风云  沧海苍桑  大地浮沉

        她在洗礼岁月的雕刻  山水的峻朗  人性的纯真

        她在滋润灵魂的崇高  血色的慷慨和情感的柔美 

                                        ——题记

 

我捧着这本沉甸甸、厚重而雅致的诗稿,宛如搂着奔腾歌唱的湘江。那飞溅的浪花,雪白、晶莹、鲜活,就像一个个形态各异的方块汉字,正在编织“湘江颂”的万行诗章。我从心底感佩长沙晚报领导和“湘江颂”长诗创作策划者的开明、智慧、远谋和达观。

这个活动始于那个金色的十月,正是举国欢腾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光辉日子。这个日子本身就极其的庄严而辉煌,珍贵而经典;本身就是诗的广阔时空,辽远而深邃,丰富而绚灿;本身就是历史长河的一座浪峰,迢迢岁月的一座丰碑,灿烂文明的一座灯塔。

湘江,流淌在祖国大地,流淌在世纪的航道,流过我们的心上,澄净着无限的视野和博大的心胸,让我们的记忆、思绪、激情、向往也如湘江,永远那般碧翠、浩荡、澎湃和蓬勃。

这实际上是应该预期的收获和喜悦,应该欣慰的繁茂与亮丽。当然,也有人忧虑和兴叹,在当下物欲丛生,人心浮躁,媚俗矫情,文魂迷茫,诗骨渐软的情势下,创意实施这样高雅而清素,孤芳而自赏,又拥有巨大规模的万行长诗大型创作工程,实在是启之犹难,成之不易。而结局和成就恰恰证明了湘江之本源、本色、本真、本体和本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唐朝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我不知道,钱起写这首诗的背景和当时心情,但有一点是感觉到了,他心中的楚人情绪,溢满了笔端。就从诗人的胸襟和视野,呈现出的“悲风”和“峰青”,可以窥见他踏湘江入洞庭的灵魂飞翔与肝胆披沥。只有,而只有在这条江上行走,饮汲和把盏的文人墨客才会这般豪放而澄澈,无怨而无悔呵!

 

在水中  我的手指  是一条条血脉

流向长江  流向黄河  流向大海  流向群山  流向湘江

心海里的湘江  是千古英雄血汇成

一滴滴  澎湃决胜图强的悲壮

                                     ——丹慧《湘江心音》

 

请以你的磅礴

铸就我不屈的剑锋与胸襟

请以你的柔情

温暖我寂寂的思绪与征途

择水而居的人  血管里流淌的是

江水一样向北的渴望与信念

——高萍萍《在湘江之源掬起圣洁的水》

 

朦胧中我有一种感觉,这两位女性诗人写的也是本源和本色本真的诗。她们是在对母亲倾吐女儿心中的万千。没有丝毫的乖巧与模仿,有的只是“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的心境和情怀。正因为这样,女儿血管里流的是湘江的血液,因之才会如此动情地扯着母亲的衣襟而深情呼唤。

 

心思是竹上的绿叶

一丛丛  一丛丛地跳跃着

娥皇女英拂袖的风姿

并齐了所有心酸的痴情

                              ——海燕《之三娥皇女英》

 

一条止于湖南洞庭的河流呵

欢腾在中国每一个人的心灵

每年的端午  一群精魂群神都会云集

一条江都会汹涌

一群人都会沸腾

                                ——唐益红《端午有雨》

 

绝对无意,我是在不断地翻读诗稿时,选择的诗句。既没有去看标题,也更不会注视名字性别,而是真切地在读诗、品诗,然后摘几朵诗的花瓣和绿叶。我是想用“它们”来佐证这次诗歌盛会的不寻常和值得永远的眷恋。谁知道,这两组诗句又是两位女诗人写的,那就让我感到有些不安。我的男同胞诗人,你在哪里?在哪里?应该就在生活与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思索探求与追觅里。

诗歌是崇高、真诚、坦荡的化身,也是简约、凝炼与集中的精魂,还是纯洁、优雅和空灵的姿态,她拒绝伪饰、华丽、轻浮和艳情。她有自己的灵肉、情感、命运与苍凉、奔放、浪漫的默契,她有挥之不住的坚韧、挺拔、明澈与飘渺、梦幻、笃意。谁想做诗人,就要读懂诗歌。作为潇湘之子,就要读懂湘江,读懂了湘江,就读懂了诗人。请听是谁在高声呼喊:“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不到潇湘岂有诗”,人在潇湘怎做诗。难道不应该让我们对此而“上下求索”么?我以为《湘江颂》大型诗歌创作活动的开展,正是现代社会的新诗歌运动,是一种应时应景的新求索方式。故能一呼万应,激情唱和,其声音有强有弱,诗韵有雅有俗,心情有高有近,意境有奇有平,但都血浓于水,情若波涛,意逐风帆,各有千秋,自成风景。

 

奔涌湘江  仅这一回眸

已使两千年的帆影

永远定格在隔岸灵渠的喧嚣里

淹没秦始皇渐渐朽远的低鸣

                  ——周正良《我追逐千百艘巨轮》

 

         十月  我选择了去远方

         十月  我肩背散发诗香的行囊

         踏着湘波一路北上

         去实现我的美丽梦想

                   ——刘平《请将这万行诗收进行囊》

 

喝湘江水长大的孩子,要远走高飞,这是他的志向,也是母亲的心愿。“孩儿立志出乡关”,“去留肝胆两昆仑”是碧血豪情,更是丹心日月。因了这湘江之魂,湖湘之文的哺育、洗炼和滋养,一代又一代的潇湘之子,才在万里神州,折腰洒血,捐躯纵横,为民立极、救亡图强,以头颅之大哀壮国魂,以焚心之呐喊筑长城,以书剑之张弛扭乾坤,以忠义之精诚慰民生……壮哉,诗歌,你不会走远!不会消沉!不会落寞!不会清冷!有湘江在,就有诗歌的源流;有湘江碧,就有诗歌的绿荫;有湘江浪,就有诗歌的青春;有湘江梦,就有诗歌永远的辉煌生命!

赞美湘江,也是赞美诗歌的天堂!

 

                                        201095日晨

 

 

 

 

①柳宗元诗《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