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激情在抗震救灾中奔涌燃烧(10-3)
(2009-05-11 21:57:39)
标签:
杂谈 |
分类: 论文 |
回到长沙后,每天都被电视、报纸上报道的汶川大地震大救援的消息震撼着:
汶川
我在路上
在月光下
一次一次地呼唤你
我和我的家人
总是满怀沉重
我时刻在倾听呵
倾听整个世界给你的温暖
顽强
“黄金救援时间”是无声的命令
在催促千军万马
帐篷
还有公路
快张开血肉的手臂
让每一个脚印都踏出拯救生命的奇迹
是的
山崩地裂
低头退却
在驱散阴霾
是的
才能巍峨地托起倾斜的天空
我读着这张摄自悲惨现实世界的照片
读懂了生命在与死亡博斗中孕育的人世间
你看
庄严地举起受伤的小手
在向拯救自己的士兵敬礼
我知道
爸爸妈妈
还有自己的小伙伴敬礼
你的敬礼是如此纯洁
此刻我的心
我相信
都看到了你举起的手
那火炬的光焰
正亲吻霞光
我愿你小小的年纪
背着悲怆和孤独前行
敬礼
敬礼
敬礼
敬礼
也能掀开石砾的沉重和残忍
天不再昏暗
这是由一张照片点燃的诗歌思维火光,而诗歌便在瞬间孕育凝炼成激情澎湃而又深沉思考的意象和诗歌语言。这除了是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重叠相遇碰撞的灵感爆发,更是新闻媒体的快速传播信息和给予直观的精神刺激所致,这便应征了歌德所说诗的基本原则“太属于精神世界,大缥缈了”,当然也就会太悲壮,太让人激情奔涌。
如我写的《祖国,我们不哭》:
突然天崩地裂
狂风暴雨挟着惊天巨响
大地在猛然摇晃
世界顿时失去了光明
黑暗和毁灭张开了凶残的翅膀
我们在黑色和痛苦的时间里倾听
我们在焦急和惦念中遥相守望
都不忍重复
都知道这两个字带给人间何等的悲惨
就两个字
坐在电视机前多少人以泪洗面
坐在餐桌前多少人已品不出饭菜的香甜
看到身边天真活泼的孩子
多少年轻的父母默然无言
暗自用手帕去擦眼眶涌出的泪滴
祖国
我们要挺住
一定不能哭
一定能挺住
祖国啊
我不知道我这些诗歌是否真能代表读者的心声,但我写时确实含着泪花,当写到“祖国,我们能不哭吗?”其实我已清泪盈眶。
在某种意义上说,特定的事物和事实,尤其是惨重的自然灾害往往会给诗人传递诗歌创作的灵感信息。诗为心声,愤怒出诗人,悲壮也同样出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