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对生命沉痛而炽热的歌吟(3-1)
(2008-08-14 20:33:20)
标签:
杂谈 |
分类: 作品评论 |
——读谭仲池诗集《敬礼,以生命的名义》
龚政文
法兰克福学派哲学家泰奥多·阿多诺说过,“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如今我们要说,作为一个诗人,汶川大地震以后,不写诗是可耻的。
一场大地震,把诗人震醒了,让诗歌复活了。
90年代以来的中国诗坛,是如此的平庸乃至堕落。诗人在杀人后自杀,诗歌在意淫后自淫。诗人放纵了自我,自外于社会,于是社会和大众也抛弃了诗歌。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还多,诗歌刊物印数寥寥无几,有几个写诗的人为圈外人所知晓?试看近几年的诗坛,除了因赵丽华的口水诗而泛起的喧嚣,除了因裸体诗朗诵而爆出的丑闻,还有什么能引起我们的注意?
当然,客观地说,一个日益程序化、工业化的社会,与诗歌是格格不入的。在当下中国,多少人在梦想诗意地栖居,却过着毫无诗意的生活。经济平稳发展,生活波澜不惊,缺乏足以拷问灵魂和撕裂精神的重大事件,也是诗歌低迷的重要原因。
汶川大地震改变了一切(也包括此前的南方冰灾)。这一场生命的浩劫、这一幕人间的惨剧,对于罹难者、受伤者和他们的亲人,对于我们这个民族和我们这个国家,无疑都是不幸的。但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愤怒出诗人,苦难是文学最好的助产士。人们不希望灾难发生,但在另外一个意义上,既然灾难发生了,如果它不能让文学产生震撼,从而有所行动,从而结出一批果实,那灾难真可以说白发生了,甚至可以说是一场更大的灾难。
说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是要保持对生命的敬畏,纳粹大屠杀对生命的践踏容不得诗人去浅斟低唱。同样,说汶川大地震后,不写诗是可耻的,也是要表达对生命的尊重,数万生命的瞬间毁灭和拯救生命的巨大努力,需要诗人站出来发声。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欢呼汶川大地震后如火山喷发般的诗潮,我们欢呼谭仲池诗集《敬礼,以生命的名义》的出版。
(二)
在我的印象中,谭仲池虽然长期从事着毫无诗意的行政工作,但他是一个从不缺乏诗意和诗情的人。这些年他陆续出版的近20本诗集、散文集、长篇小说和数十首歌词可以证明这一点。当那些专业作家都不再谈文学也不再弄文学时,他仍然保持着对文学初恋般的炽热追求,仍然利用一切公余时间,随时随地从事写作,实在是太难得了。
即便如此,谭仲池也承认,“这些年来,我很少写诗”。而地震的撞击将他的诗情激活了,使他的诗性复苏了。尽管面对巨大的灾难,诗人经常哭泣,经常无语:
读诗的人哭了
听诗的人哭了
写诗的人哭了
诗也哭了
……
我真不知道,如此巨大的悲痛
该如何倾诉,如此壮阔的救援
该如何表达,如此顽强的生命
该如何祈祷
这是一种宝贵的担当意识,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入世情怀。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从于谦的“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到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关心民瘼、积极入世从来就是中国诗歌的伟大传统。谭仲池的这一次诗歌行动,继承并光大了这一传统。
(三)
这是心灵对心灵的倾诉,生命对生命的歌吟。贯穿整本诗集始终的,是强烈的生命意识。
如果说以人为本是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那么以生命为本就是以人为本的核心;如果说文学是人学,那么文学也是生命学、情感学。正如作者在一首诗中所写的,“有什么比生命珍贵/比用生命拯救生命伟大”(《生命的印记》)。
“为生命歌吟”,这是谭仲池的题签。用全部心血,灌注整个情感,为逝去的生命唱一曲沉痛的挽歌,为不屈抗争的生命和拯救生命的生命唱一曲炽热的赞歌,构成了整本诗集的基本追求。
这种生命意识,首先体现在对生灵涂炭的悲悯。汶川大地震是中国自唐山大地震以来遇难人数最多的一次自然灾害,近9万遇难和失踪者使它在世界灾害史上也排在前列。这些如同我们父母兄弟姐妹朋友的同胞遭受如此浩劫,怎不让人痛彻心扉。“亡者的灵生者的魂,带血的身躯破碎的心”(《生活在继续》),怎不让诗人触目惊心。“我们在黑色和痛苦的时间里倾听,我们在焦急和惦念中遥想守望”;“祖国
他描述一对母女,作为“孩子的妈妈”和作为“妈妈的孩子”双双遇难,“今天妈妈和女儿都突然去了/去得那样匆忙
孩子
我不怕鲜血
肩膀上再压一层石块沙粒
因为
……
孩子
是因为是因为
是因为你的人生应当更美丽
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