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命对生命沉痛而炽热的歌吟(3-1)

(2008-08-14 20:33:20)
标签:

杂谈

分类: 作品评论

——读谭仲池诗集《敬礼,以生命的名义》

 

龚政文

               (一)

法兰克福学派哲学家泰奥多·阿多诺说过,“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如今我们要说,作为一个诗人,汶川大地震以后,不写诗是可耻的。

一场大地震,把诗人震醒了,让诗歌复活了。

90年代以来的中国诗坛,是如此的平庸乃至堕落。诗人在杀人后自杀,诗歌在意淫后自淫。诗人放纵了自我,自外于社会,于是社会和大众也抛弃了诗歌。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还多,诗歌刊物印数寥寥无几,有几个写诗的人为圈外人所知晓?试看近几年的诗坛,除了因赵丽华的口水诗而泛起的喧嚣,除了因裸体诗朗诵而爆出的丑闻,还有什么能引起我们的注意?

当然,客观地说,一个日益程序化、工业化的社会,与诗歌是格格不入的。在当下中国,多少人在梦想诗意地栖居,却过着毫无诗意的生活。经济平稳发展,生活波澜不惊,缺乏足以拷问灵魂和撕裂精神的重大事件,也是诗歌低迷的重要原因。

汶川大地震改变了一切(也包括此前的南方冰灾)。这一场生命的浩劫、这一幕人间的惨剧,对于罹难者、受伤者和他们的亲人,对于我们这个民族和我们这个国家,无疑都是不幸的。但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愤怒出诗人,苦难是文学最好的助产士。人们不希望灾难发生,但在另外一个意义上,既然灾难发生了,如果它不能让文学产生震撼,从而有所行动,从而结出一批果实,那灾难真可以说白发生了,甚至可以说是一场更大的灾难。

说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是要保持对生命的敬畏,纳粹大屠杀对生命的践踏容不得诗人去浅斟低唱。同样,说汶川大地震后,不写诗是可耻的,也是要表达对生命的尊重,数万生命的瞬间毁灭和拯救生命的巨大努力,需要诗人站出来发声。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欢呼汶川大地震后如火山喷发般的诗潮,我们欢呼谭仲池诗集《敬礼,以生命的名义》的出版。

 

(二)

 

在我的印象中,谭仲池虽然长期从事着毫无诗意的行政工作,但他是一个从不缺乏诗意和诗情的人。这些年他陆续出版的近20本诗集、散文集、长篇小说和数十首歌词可以证明这一点。当那些专业作家都不再谈文学也不再弄文学时,他仍然保持着对文学初恋般的炽热追求,仍然利用一切公余时间,随时随地从事写作,实在是太难得了。

即便如此,谭仲池也承认,“这些年来,我很少写诗”。而地震的撞击将他的诗情激活了,使他的诗性复苏了。尽管面对巨大的灾难,诗人经常哭泣,经常无语:

 

读诗的人哭了

听诗的人哭了

写诗的人哭了

诗也哭了

……

我真不知道,如此巨大的悲痛

该如何倾诉,如此壮阔的救援

该如何表达,如此顽强的生命

该如何祈祷

                        ——《诗在哭泣》

 

    尽管他知道“写这种素材的诗  怎么写/也会苍白  浅薄”(《生命的印记》),然而,“总有一种心情在寻求表达”(《大爱无疆》),如果诗人不能前往灾区救援,那就写诗吧,用写诗来做一个志愿者,用写作来参与一线抗灾工作。“诗歌也是一种表达感情的方式,但此时的表达,也许可以记录今天的中国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如何的不屈和挺立”(《悲歌一曲动地来》)。他每天读报、剪报、写诗。写心中的悲痛,心中的震撼,心中的感动,心中的振奋,心中的祈祷,心中的思考,心中的祝福,从512日到528日,短短16天时间,他竟创作了72首以地震和救援为题材的诗歌。这些带泪带血的诗歌,甚至被他看成“一生中真正的诗的心声”(《悲歌一曲动地来》)。

这是一种宝贵的担当意识,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入世情怀。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从于谦的“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到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关心民瘼、积极入世从来就是中国诗歌的伟大传统。谭仲池的这一次诗歌行动,继承并光大了这一传统。

 

(三)

 

这是心灵对心灵的倾诉,生命对生命的歌吟。贯穿整本诗集始终的,是强烈的生命意识。

如果说以人为本是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那么以生命为本就是以人为本的核心;如果说文学是人学,那么文学也是生命学、情感学。正如作者在一首诗中所写的,“有什么比生命珍贵/比用生命拯救生命伟大”(《生命的印记》)。

“为生命歌吟”,这是谭仲池的题签。用全部心血,灌注整个情感,为逝去的生命唱一曲沉痛的挽歌,为不屈抗争的生命和拯救生命的生命唱一曲炽热的赞歌,构成了整本诗集的基本追求。

这种生命意识,首先体现在对生灵涂炭的悲悯。汶川大地震是中国自唐山大地震以来遇难人数最多的一次自然灾害,近9万遇难和失踪者使它在世界灾害史上也排在前列。这些如同我们父母兄弟姐妹朋友的同胞遭受如此浩劫,怎不让人痛彻心扉。“亡者的灵生者的魂,带血的身躯破碎的心”(《生活在继续》),怎不让诗人触目惊心。“我们在黑色和痛苦的时间里倾听,我们在焦急和惦念中遥想守望”;“祖国  我们不哭/我们要挺住/一定不能哭/一定能挺住/祖国啊  我们能不哭吗”(《祖国,我们不哭》)。作为一个坚强的人,我们不能哭;作为一个脆弱的诗人,作为一个热爱生命的人,我们又怎能不哭?

他描述一对母女,作为“孩子的妈妈”和作为“妈妈的孩子”双双遇难,“今天妈妈和女儿都突然去了/去得那样匆忙  悲怆/就连倒在地上呻吟的砖瓦/也在颤抖哭泣”(《孩子的妈妈》);他记住了废墟下的一双眼睛:“废墟下的水泥板/残酷地压着/一个女学生/女学生睁着/一双明亮的眼睛/在望着倾斜的/世界  充满渴望/充满惊恐”,“这双眼睛/在慢慢暗淡/直到消失了最后/一线光芒”(《那双眼睛》),这样的美的毁灭的场景让诗人心如刀绞。他以一个幸存母亲的口吻,询问逝去的孩子天堂冷吗?“你走了/你的爸爸也走了/只剩下妈妈这盏孤独的灯/微弱的光闪耀在倾斜的家”(《孩子,天堂冷吗》)。他也写到在村口守望亲人整整7天后倒下的张海英老人,写到失去了父母的小女孩的哭泣。看到如此多幼小的生命被震魔掠夺,他发出了代替他们赴死的祈愿:

 

孩子  我愿替你走

我不怕鲜血  滴红土地

肩膀上再压一层石块沙粒

因为  我也曾踏平坎坷荆棘

……

孩子  我愿替你走啊

是因为是因为

是因为你的人生应当更美丽

孩子  我愿替你走

                    ——《我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