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经济崛起的路径选择和发展格局(2-1)
(2008-06-24 14:50:31)
标签:
杂谈 |
分类: 论文 |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中部地区作为连接东西的桥梁和纽带,是东西互动,南北合作的坚实支撑点,若中部凹陷,东西必将失衡,中部梗阻,东西必将割裂。中部与西部相比,无论是从区位上,还是从自身的发展水平看,中部的发展优势尚在。加快中部发展,关键就是要发挥中部特有的优势,并不断放大这种优势,把优势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实现中部崛起。
以高新技术和制造业为重点,形成中部经济核心增长极。中部与东部的差距主要是工业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工业负有改造经济的使命,它为整个国民经济提供先进的装备和原材料,是GDP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中部六省正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加速推进时期,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是中部崛起的必然选择。近几年,长沙在区域优势和经济优势的发挥方面,首选突破口就是加快工业化进程,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城市化进程。2003年完成全社会工业总产值803.51亿元,增长21.35%,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39.7%;实现财政收入102亿元,增长32.5%,工业贡献达60%以上。长沙在全国43个中心城市(含直辖市)中规模工业资金利税率居第一位。事实说明,发挥工业经济优势是加快中部地区发展的关键环节。一是加大技术改造,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能源、原材料产品是支撑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长期按照低于价值的计划价格提供补给产品,导致资源利用率低、产业技术水平低、产业关联度低、产业效率低、产业竞争力弱,经济增长乏力。加快中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是加速中部工业化进程的重要途径。要加强中部在全国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的地位,加大对电力、冶金、煤炭、石油、化工等行业的投入。要着力改造有一定基础的装备工业。特别是一些老工业基地已具备了一定发展基础,更要下大力加强技术改造,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断提高装备水平。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特色轻加工工业,尤其在纺织、食品、饮料等传统行业,提高这些行业产品的技术含量,改变向东部沿海输出粗加工产品的现象。二是加快结构调整,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传统工业比重大,国有工业比重高是中部地区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要加快中部地区工业发展必须大力调整工业结构,加大国有企业改革改制步伐,重点支持中部地区具有优势的支柱产业。要充分发挥武汉、长沙、太原、郑州、合肥、南昌等大城市科研实力雄厚的优势,选择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领域,优先发展一批产业化前景明朗、具有市场潜力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要充分利用开发区的集聚作用,通过开发区吸引一批附加值高的科技项目,起到带头作用。三是加速技术应用,突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发挥中部地区的科技优势,加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在工业企业中大力推广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制造成本,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
以壮大县域经济规模为龙头,形成中部经济核心增长力。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极其重要的层次,也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结合部。中部地区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村人口高达2.44亿,占全国农村人口31.2%,加快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因此,加快中部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力,是促进中部经济崛起的最为强劲的动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关键是要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走有特色的农业经济发展路子。一是持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中部地区是我国农业最为发达的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的18.9%。要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原则,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要依靠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效益。要适应市场抓调整,不断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提高市场占有率。要突出特色抓调整,做大特色产品,做强特色产业,提高市场竞争力。要围绕加工抓调整,建好基地,壮大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二是发展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要加强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力度,建设好一批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要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培育和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切实提高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配套产业链,发挥农业企业的自身辐射作用。三是激活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不能单纯地依靠数量增长,外延扩张,转变增长方式,要注重内涵式发展。要积极推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建立健全经营机制,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适销率。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只要符合安全生产标准和环境保护要求,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都应允许其存在和发展。要加强对展农村二三产业的服务和引导,在市场准入、融资条件、政策支持等方面要创造平等竞争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