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艺境》读书报告(1)

(2008-05-22 11:56:56)
标签:

美学

杂谈

分类: 美学

《艺境》读书报告

报告撰写者AS0601116 

阅读文献名称:《艺境》   作者:宗白华

文献形式:书籍

出版单位:名称:安徽教育出版社

          地址:合肥市回龙桥路1

          网址:http://www.ahep.com.cn

          出版日期:20068月第2版,20068月第一次印刷

作者简介

宗白华,江苏常熟人。1918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语言科。 1920-1925年留学德国,先后在法兰克福大学和柏 林大学学习哲学和美学。1949-1952年任南京大学教授。之后一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兼中华全国美学学会 顾问。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 宗先生在报刊、报告会、研讨会上发表的学术作品。宗先生在这些作品中阐述了自己在该领域独特的见解。论文观点新颖,论据确凿,理论性强,独具见解,别具特色。本书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许多观点、论题值得广大读者、学者进一步探讨。

这本艺术美学文集收录了约二十篇文章:《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清谈与析理》、《看了罗丹雕刻以后》、《略论文艺与象征》、《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往哪里去?》、《悲剧的与幽默的人生态度》、《团山堡读画记》、《我和诗》等等。

读书报告         

艺术境界与哲学

“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p3]

中国的艺术境界有一传统特色“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中国艺术所追求的境界,而这种风格具有哲学背景。同时,艺境中儒道两家的虚与实,道教的一阴一阳,佛教中禅境等,都是从艺境中反映哲学,从哲学中探讨中国美学思想。

中国先秦出了许多著名的哲学家。他们不可能不谈到美的问题,也不可能不发表对于艺术的见解。尤其是庄子,往往喜欢用艺术做比喻说明他的思想。孔子也曾经用绘画来比喻礼,用雕刻来比喻教育,孟子对美下了定义:“充实之谓美”。而古代哲学家的思想,无论在表面上看来是多么虚幻(如庄子),但严格讲起来都是对当时现实社会、对当时的实际的工艺品、美术品的批评。由此看来有必要讨论一下艺境与哲学的关联性。

一、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概括了中国古典艺术的重要的美学特点。这条原则认为,艺术形象必须虚实结合,才能真正地反映有生命的世界。这是美学的范畴。

在老子哲学里面,“有无相生”, 虚实对立同一。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不能只有“实”而没有“虚”, 不能只有“有”而没有“无”一个事物如果只有“实”而没有“虚”,只有“有”而没有“无”,这个事物就失去了它的作用,也就失去了它的本质。总之,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无”和“有”的统一,“虚”和“实”的统一。有了这种统一,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才能生生不息。

魏晋南北朝美学家提出了“气韵生动”的命题。"气韵生动"的“气”,不仅表现于具体的物象,而且表现于物象之外的虚空。没有虚空,就谈不上“气韵生动”,艺术作品就失去了生命。唐代美学家在“象”的范畴之外提出了“境”这个范畴。“境”和“象”的不同,重要的一条就在于“境”不仅包括“象”,而且包括“象”外的虚空。中国古代诗画的意象结构中,虚空、空白有很重要的地位。没有虚空,中国诗歌、绘画的意境就不能产生。

宗白华先生在分析《考工记》时说道:“、、、这里艺术家创造的形象是‘实’,引起我们的想象是‘虚’,由形象产生的意象境界就是虚实结合。一个艺术品,没有欣赏者的想像力的活跃,是死的,没有生命的。”因此,以虚带实,以实带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这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虚和实的问题,这是一个哲学宇宙观的问题。宇宙观表现在艺术上,以反映有生命的世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