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的长江万里图

标签:
长江吴冠中拍卖苏富比石磊 |
分类: 收藏欣赏 |
吴冠中的长江万里图
http://s13/middle/52db8cdbg8710ebd0741c&690
一.拍卖场上
2008年八月二十六日香港苏富比举行的中国书画秋季拍卖会中国书画专场上,吴冠中1990年创作的“长江万里图”以高出估价1倍的价格1578万港元成交。名家吴冠中捐出的油画《长江万里图》成为全场240多件作品中,成交价最高的画作,拍卖收益将拨归清华大学基金。
画家吴冠中委托苏富比拍卖其从未展出的《长江万里图》,为清华大学“吴冠中科学与艺术创新奖学金”筹款,成为这次拍卖会的焦点。此幅长5.3米的墨彩巨著引来多方竞投,最后一名亚洲收藏家以1578万元投得,比最高估价800万元高出近一倍,引来全场掌声。
二.关于画
《长江万里图》是为北京饭店创作的巨幅壁画。1971年,吴冠中从农村调回,参与北京饭店的《长江万里图》大型壁画的创作。创作组成员有设计师奚小彭、绘图画家吴冠中、袁运甫、黄永玉、祝大年。当年,五人赴长江两岸写生尚未结束,因故应召返京,壁画创作组随之解体。30年间,很少有人知道吴冠中当年完成了《长江万里图》的创作,而且作品还留存在世上。今年6月,吴冠中创作的《长江万里图》的初稿,在世纪坛展出,历史真相才得以还原。原来,设计师奚小彭当年冒险收藏了《长江万里图》的综合性成稿,1990年,吴冠中重睹此画,还特意在画上补题了一段话。
专家认为,吴冠中的《长江万里图》以意象与具象的结合和超越时代笔墨和主题,完成了中国艺术家探索了一百年的中西融合,堪称中国美术走向现代的里程标志。此前,吴冠中作品的最高拍卖价为去年11月在北京创造的3025万元的《鹦鹉天堂》,而中国油画拍卖最高价为陈澄波的作品《淡水》一个月前创造的3484万港元。这幅即将在瀚海秋拍亮相的《长江万里图》,作为著名画家吴冠中创作尺幅最大的作品,从价值上说,应该超过此前拍卖他的任何一幅作品,并且很有可能创造中国油画拍卖的新纪录。
三.关于吴冠中
吴冠中,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1942年毕业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46年考取教育部公费留学,1947年到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随苏沸尔学校学习西洋美术史。吴冠中1950年秋返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委员等职。曾出版过《吴冠中素描、色彩画选》《吴冠中中国画选一辑》《东寻西找集》《吴冠中散文选》等。
“魂寓何处?”画家自问。旧中国最后一批留法,新中国第一批回国,时逢天翻地覆,路有两条:小路娱人,大路撼人。震撼画家的是苦难。彩旗和锣鼓掩盖了苦难,古典传统水墨“百花争艳”,现实主义油彩“真实作伪”,立身其间,只得横站。《晨渡》、《桑园》、《北国》、《送丧》,胎死腹中。画家改弦易辙,背着画具,入僻壤边陲,画水彩风景,歌颂山河,挟杂长歌当哭的抑郁。风景小画印成了明信片,海外同窗兜头泼来冷水:“那只是风光,是旅行写生,写游记。”
吴冠中深以“游记式”为贬辞,在泰山顶上,轮转写生风里成长风里老的五大夫松,依然吐不出胸中块磊,画家悚然自问:中华民族数千年不散之魂,是什么?
1973年,吴冠中从农村调回,参与创作北京饭店的大型壁画《长江万里图》。《我负丹青》一书中,吴冠中写道:“又遇上好运气。北京饭店约黄永玉、袁运甫、祝大年和我共同绘制巨幅壁画《长江万里图》”,“那图由设计师奚小彭总负责,绘制者有袁运甫、祝大年、黄永玉和我,袁运甫联系各方面的工作,稿子酝酿很久,待到需去长江收集资料,我们从上海溯江上重庆,一路写生,真是美差。”
回忆往事,画家畅快的心情,溢于笔端。祸兮福兮,不得由己。二十年余年间,流风暴雨挟袭,画家既不肯困于具象的藩篱,又不愿束于抽象的羁绊,找寻东西相融,传统与时代交合的航道。今朝壮游大江,投宿两岸,绘万里景象,捕江山之魂,画家如何不畅快。
《我负丹青》一书中,吴冠中笔调快活地描述了匆匆数月的写生片断:“在黄山住的日子较久,日晒风吹,只顾作画,衣履邋遢,下山来就像一群要饭的,”“ 山城万县面临长江,江畔码头舟多人忙,生活气息十分浓厚,是最惹画家动心的生动场景”。
水陆兼程,投宿两岸,画家胸中块磊消解于滔滔江水,履之所至,纵览江山,渐于心手相忘之际,心物相应之时,雪域青松、天府梯田、巫峡女神、黄山云雾、金陵大桥、水乡粉墙、滨江灯火,一一魂入画中。
唐宋直延民国,代有画家图绘长江,以油彩绘之全景,吴冠中第一人。
吴冠中谈及《长江万里图》的创作,曾自述道:“我作长江,整体从意象立意,局部从具象入手,此亦我70年代创作之基本手法。江流入画图,江流又出画图,是长江流域,是中华大地,不局限一条河流的两岸风物,这样,也发挥了造型艺术中形式构成之基本要素,非沿江地段之拼合而已。”
《万里长江图》从诞生之日起,注定名垂画史。岭南画派首倡、徐悲鸿、林风眠率以亲身探索的“中西融合”,《长江万里图》在真正意义上贯通了中西界域;在造神与造鬼的政治急涡中,《长江万里图》超越了时代笔墨和主题;横站具象与抽象的崖畔五十年,《长江万里图》奠定了“风筝不断线”的基石。然而,最重要的是,《万里长江图》令人叹服地寓长江万里之魂于一卷,徐徐展开,中华民族之魂沛然翻腾。
后来我们五人都创作出不少佳作。我为历史博物馆和人大会堂画的油画三峡、为北京站画的迎客松和苏州园林,都来源于那批素材。“
四.关于画的传奇经历
30年间,很少有人知道《长江万里图》存于世上。
2006年1月18日,国内各大媒体报道:“30年来,《1974•长江》与吴冠中玩了一个失踪游戏,吴冠中已经遗忘的时刻,意外现身于家中一个柜子底层,油彩已经浸透纸背,板结了。它的重现,吴冠中感觉“抢救了一个躺在摇篮里30年的婴儿。”
《1974•长江》6月于世纪坛展出,10月,捐赠故宫博物院。
沸沸扬扬的新闻、展览和捐赠,并未结束传奇的故事。当年北京饭店《长江万里图》壁画总设计师奚小彭收藏的吴冠中创作的油画《长江万里图》最初的综合性定稿,再次引起美术界和藏界的极度关注。经翰海拍卖公司多方斡旋,继《1974•长江》之后,中国当代画史秘藏时间最长的油画巨制,进入艺术品收藏市场。
《长江万里图》总长509、高22.5公分,纸上油画,卷首有吴冠中的补题:“一九七一年至七二年间,偕小彭、运甫、大年、永玉诸兄,为北京饭店合作《长江万里图》巨幅壁画。初稿成,正值批黑画,计划流产,仅留此综合性成稿,小彭兄冒批判之风险,珍藏此稿,今日重睹手迹,亦惊喜、亦感叹!一九九0年七月八日北京红庙北里六号楼吴冠中识。”
经美术家、美术史家细致鉴识,发现《1974•长江》遗有炭笔痕迹,表明此画应该是底稿或初稿。《万里长江图》纯以油彩绘画,不见炭笔遗痕,景色描绘与色彩,细润精雅,盎然而自然地充满了不求形似求生韵的词心和逸气,显然是吴冠中卷首所题的“综合性成稿”。
《长江万里图》的选材、绘画语言、风格和形象,在吴冠中此后绘画创作中,成熟丰富地落定为重要题材和基本笔墨形式,所以《长江万里图》是吴冠中绘画风格的奠基作,也是吴冠中的画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