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第15课《故乡》教学反思
(2023-10-12 15:51:50)分类: 教学随笔 |
九上第15课《故乡》教学反思
书读百遍,每读一遍的感受是一样的,这篇课文,我不知讲了遍,但是这一遍,感觉收获很大。
这节课的流程是这样的,我先是让学生复习一下昨天抄得名言:总有一天,你会明白,能治愈我们的从来不是时间,而是来自内心的释怀与淡然。我让学生谈他们是如何理解的。大部分学生能理解什么意思,但是用自已的话却表达不出来。然后我又让学生去读今天的名言:愿你能走出离合悲欢,不困于情,不念过去,不畏将来。如此安好。我让孩子们自己理解。然后我又带领孩子们回忆文章中相关的语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都是黄泉预约客,何必执念每一天,别回头,谁都不是原来的样子。”“古今多少遗恨,信仰已尘矣!”最后,孩子们读明白了,人这一辈子,是要学会放下,学会平静,静能生慧。
然后我们开始学习了这一单元,我先问学生这一单元的体裁是什么,孩子们回答,小说,我坚持着,提出了小说的三要素,我随意的找两个小男孩回答,都回答错了,这时班长举手示意,他要回答,这样一个腼腆的男孩很少举手回答,我很高兴的找他回答,他答对了,我为他的勇气而表示赞美。然后,我故意引导孩子,本单元的体裁是小说,那么我们就从小说三要素入手,我引导他们思考,孩子们预习了吗?那么你读完文章之后,你能用一个字来表达这篇文章,最核心的内容吗,孩子们都重复着班长的答案“悲”,于是我就引导学生,本文作者写了哪些人物,孩子们很自然的说出有闰土、杨二嫂,那么作者分别描写了什么时间段的样子,两个时间段的人物形象是一不是一样的,学生说一不样,我说不一样是因为你们把这两者形成了、、、、、、,然后发现他们发生了、、、、、、,聪明的孩子说出了来了,发生了变化,所以我顺势提出,所以这个情节有一个字来概括就是什么呢,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变”,然后我就写板书“变”,紧接着再问,孩子们从小说三要素入手,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他们找出了人物和环境 我就顺势写出这两个词,这个环节是我在备课过程中,所没有设置的,于是我又引导学生在情节这一块怎么写,慢慢引导学生,学生终于说出来:分三大板块(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我在黑板上板书,这样这篇文章的主要就呈现出来,于是我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主旨,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说出了文章的主旨。
这一环节,我在以往的教学中是没有出现的,我觉得这一块是我在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有所突破的了,第一课时,基本了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整个流程很顺畅的,我在备课中没有准备的,而在教学过程中,却行云流水般出现了,或许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的生成,我发现我现在上课,很多时候都不是按着自己备课流程进行的而是,随着学生的互动,我在随时调整着,教学的进程,调整的过程中,就有生成的东西。我也不知这种随着学生的互动而调整的教学,是我的进步还是退步。如果从好的角度来看,我这样做,是说明我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较强,依据学生的变化随时调整我的教学思路,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我是随着学生走,学生这一节课他们的思想都是处于思考的状态中,长期下来,他们的思维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从不好的角度来看,我的教学似乎有些混乱,但是如果若细心思考,我的教学思路也很清晰,第一课时,就是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与结构,第二课时,我会带领学生重点来分析。人物及环境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以及为什么会发生变化,作者想要通过这种变化要提示什么社会问题,作者在表达这一想过程中,他运用哪些写作手法,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学习本文我们有哪些收获,这是第二课时及第三时要探究的,这样的教学思路就是清晰的。
通过本节课,我发现现在讲课,可能是因为课讲得次数多了,对课本掌握的比较熟了,所以在教学流程过程中,对自己的要求也不那么严格了。课堂很多时候都是很随意的,这是一大缺点,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注意,我备课时还要是精准,还是要细化,把握好过度,明确教学思路,这样目标明确,定会提高教学效率。
我也希望,我以后的教学创新是在对教学流程真正的清晰后,自由灵活的运用,而不是随意的调动。这是以后,我在教学中要注意的。重复昨天,可能不会出现错误,但不会有新的生成,所以我还是要在大胆的去创新。
满怀热情的上课,每一节课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思考,创新,带给我们无尽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