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祖庭天师府

标签:
天师府手机摄影 |
分类: 旅游 |

天师府位于鹰潭上清镇,临清溪,为张氏历代起居之地,原建于龙虎山脚下。上清古镇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该镇属龙虎山风景区,源远流长道教文化,富有特色的赣派建筑名胜古迹,古仆淳厚的民俗风情。上图为天师鼻祖张道陵的塑像。



上清古镇首先让人称奇的是古街的路面。几乎所有的路面都是用泸溪河里的鹅卵石铺成的,其形如鹅卵,光滑溜圆,扁长不一,密密地排列有序,泛着光,自然和谐,有的还排成太极或八卦状,精巧至极。这些小石头经过成千上万年泸溪河水的冲洗、撞击,棱角尽损,再加上近千年路人的脚底打磨,已是光亮可鉴,行于其上一种极其舒适的感觉从脚底渗到发根,一种古老的足音由远而近,仿佛触摸古老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古镇中的古老的道教建筑随处可见,走进千年古镇就像来到了道教博物馆。


天师府是从第四代天师开始的生活起居之所和祀神之处。原称“真仙观”,建在龙虎山脚下,原系宋徽宗赵佶赐予三十代天师张继先的私宅,崇宁四年(1105)始建于上清镇关门口,元延佑六年(1319)由第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迁建于今址,即上清长庆坊,在今上清镇西。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赐白金15镒(360两),在今址上清镇中心重建。后又经十多次修建,现存木构建筑均为清乾隆、嘉庆和同治年间遗物。

天师府是一座王府式的道教古建筑群,依山傍水,规模宏大,气势非凡。府内豫樟成林,荫翳蔽日,鸟栖树顶,环境堪幽。因道教兴起于山泽草莽之间,道士追求超凡脱俗、清静无为的境界,因此天师府内多植奇花名木,以增秀色,暗寓仙境。

龙虎山天师府,一般称嗣汉天师府,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贵溪上清镇,道教正一派的祖庭,也是元明两朝管理道教事务的办公机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嗣汉天师府之名,来源于元世祖忽必烈封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为“嗣汉天师”,其意表明自东汉始,代代相袭,道脉悠长。

天师府玄坛殿







青石雕刻,碑高2.30米,宽1.60米,厚0.39米。碑底座高0.95米,长2.5米(龟长),宽1.60米,碑额有双龙戏珠纹样,座底为龟形刻样,形象生动,雕工细腻,堪称一绝。碑文阴阳两面共1639字,由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奉诏撰书,由张留孙弟子玄教嗣师吴全节于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奉诏而立,迄今670余年。碑文详尽记述了元代仁靖真人张留孙的家世、生平活动以及皇帝的敕赐等,碑刻署名为:“特进上卿玄教大宗师崇文宏道元德广化真人总摄江淮荆襄等处道教知集贤院道教事嗣孙吴全节立石”。


“万法宗坛”坐落在私第西边。正殿为三清殿,供奉着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阶前“九龙三脚”焚香大鼎,门前楹联:“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殿内塑有三清、四御、三官、三张(即第一代天师张道陵、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共十三尊。


三清殿右配殿为雷祖殿,雷部正神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执掌五雷,扬善惩恶。


“天师殿”,左侧匾额“道脉永续”、右侧匾额“德配天地”。里面供奉了自祖天师以下的六十三位天师及王长、赵升二位真人。整个殿堂巍峨高大,雕梁画栋,灯火璀璨。宽敞气派,为天师府建筑之最,是道教祖庭举行重大科仪斋醮活动的场所。

相传狐仙乃一对母女,成精之日遭雷击之厄,为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所救。感恩图报,化成美女,助历代天师除瘟疫,灭鼠怪,周济四乡贫民。明永乐年间,四十四代天师张宇清遵兄法旨,立狐仙堂,四时供祀狐仙娘娘。相

前一篇:泸溪河竹筏.仙女岩.升馆表演
后一篇:丹霞奇景象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