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图像处理演变

(2022-03-25 10:37:44)
标签:

杂谈

一.图像的历史演变

“图像学”最早的起源要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图像志,由希腊语“εικωυ”(图像)演变而来,当时主要研究的是绘画的图像与文化发展的联系。

“Iconography”是一个由两个单词组成的另一个单词,是希腊语“eikon”(icone)与“graphein”组成的另一个词,两个词分别的意思是影像、图像和书写的意思,组合起来就是书写图像或作图的意思。这与早期“图像”一词仅仅表现图画是相一致的。

十六世纪前,图像研究广泛被称为“前肖像学时代” [1],这个时期人们对图形的研究还停留在图像本身的颜色,形式,构成元素等方面的内容上。

十六世纪后,人们开始重视图像本身的形象,图像在人们心中的信息开始丰富起来。

20世纪初期,瓦尔堡首次提出了“图像学”这个词命名对图像研究的方法。他称:“一种图像学的分析不允许自己受前沿卫士的规则的钳制。” [2]

现代图像学的奠基人之一潘诺夫斯基,1939年,对“图像(iconology)”进行了新的阐释,“指其为跟图像解释相关的活动,说明这种图像学研究法是站在既有的、传统的图像研究的方法基础上所发展出的新的学科,而此一学科的认识对象,亦即图像意义和图像制作者的世界观”。 (罗小华, 2016)至此,图像学的研究打开了新的篇章。

二.图像学的发展

1.18-19世纪,古典绘画中的图像与宗教文本内容相互为阐释依托,为图像志的知识库奠定了很大的基础。

2.近代图像学研究开始的潮流是瓦尔堡使用了“图像学”一词,来为他的新的图像研究方法命名。

3.霍格尔韦尔夫在《图像学及其对基督教艺术系统研究的重要性》中认为图像志在于描述主题,而图像学在于解释隐于其中的象征意义和神秘意义。

4.欧文-潘诺夫斯基是认为图像志只是对图像的简单的描述,而图像学有更深层次的意义。他首次结合艺术史、哲学和语言学,将美术图像视为文化的象征符号,发展出了图像学理论,旨在解释图像的主题、观念意义,并采用了跨学科的方法来实现这一目标,并且提出了著名的图像解释三层次的理论。分别为:前图像志分析,.图像志分析,.图像学分析。

5.在这样的背景下,图像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图像转向”。 1992年,米切尔在《艺术论坛》发表《图像转向》一文,首次提出“图像转向”。

早在《图像学:形象,文本,意识形态》一书中米切尔就建立了一个关于图像类型谱系,(见图1-1[3] 这个谱系包含了图像,视觉,感知,精神,词语五大部分,这和谱系不经涵盖了艺术学,还包含了心理学、认识论、艺术史等学科,这样的分类能够还是形象的说明图像学的涵盖面更大了,所包含的学科更加多样,图像学的门类拓宽。这与米切尔跨学科的研究是相符合的,图像与人的认知结构、想象力、个体无意识是有关系的,将这些因素结合起来,分析在各个学科里面的意义,对于探究图像与人类的文化实践有深层次的意义。

图像(picture)已成为一个单独的个体,要研究图像的本身,就要深入到其形象中去。 后现代语境下的图像恐惧是人们对科技异化的忧虑, 担心人们对图像崇拜的扩大,以及在赛博空间里迷失。

米切尔根据罗蒂的“语言学转向”思维,得出了既有图像研究的方法有效性丢失,必须进行图像转向,语言学转向发展的结果就是图像转向。

后结构主义焦虑的造成了语言学转向,人们对于能指和所指产生了脱节的焦虑,对语言的表达开始了不信任,同时语言学转向忽略了另外一种正在发生的转向——图像转向。

为了摆脱语言模式对图像解释的控制,米切尔主张图像学也因该与符号学一样,以图像为文本,当做具有信息的符号,使“图像”超越图像本身。因此,米切尔提出了“元图像”,意在把图像还原为一种图像的事实,通过图像自生提供的二级话语,发现图像的元话语。

元图像:

关于图像的图像,是图像的自我表达及不需要语言系统,自用依靠图像本身来建构表达的图像。

元图像能够被解释,也能被另外一个图像解释,同时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人会有不一样的解释。

图像的形象是表层的图像,即图像的一级话语,图像中的主体在所携带的信息,是图像的图像,是图像指涉出来的,是图像的图像,即作品的二级话语。他所希望的每个人看到的图像都有自己的指涉,不要把所谓权威的言论当做教条。对于他图像来说,米切尔的核心观点就是要将语言、图像、事物作一个彻底的分离,赋予图像各自的本体性。元图像颠覆了过去图像被语言控制的局面,使图像开始作为一种能阐释本身的方式存在。

结语:

图像学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在前进,图像学经历了它的洗礼,蜕变,终会有学者前仆后继的去发现更符合时代的理论,图像学的研究也永不停息!

注释:

[1] 胡易容:《图像符号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页。

[2] 范景中:《美术史的形状》,傅新生、李本正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442页。

[3] 米切尔:《图像学:形象,文本,意识形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6页

参考文献:

[1]克梅林[E.Kaemmerling].图像志与图像学. (1979).

[2]罗小华.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6)

[3]潘诺夫斯基,范景中译.图像学研究: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人文主题.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