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李白上床了吗

标签:
原创随笔唐诗李白争论文化 |
分类: 棋子随笔 |
http://s5/middle/52cb3fach7964554c5304&690
在普及唐诗的儿童读物中,《静夜思》和《咏鹅》《春晓》一起位列前三。由此可知,李白的这首诗用词浅近易懂,并不存在任何理解上的难题。可是前日读了几行文字,觉得李白上没上床,还真是个问题。很有必要说一说。
文字如下:曾经有一个诗人,有天晚上起夜,见月伤心,写了20个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千年之后,亿万小学生们起夜,看到月亮,都想起这20个字。
我无语。作者的想象力太过丰富,他通过自己起夜时看到月亮想到了这首诗,进而推论亿万小学生起夜时看到月亮想起了这首诗。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接下来,他推断出了李白是在起夜时见月伤心而写下了《静夜思》。
我们先来确定一下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和地点。该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左右,地点扬州。时年李白26岁。同时同地李白还创作了另外一首诗《秋夕旅怀》可以为证。
依照作者的设想,李白已经上床了。上床之后,应该是进入了睡眠状态。因为在常人看来,所谓的起夜,意指熟睡中被尿憋醒从而下床解决。如果在入睡前或是起床前有了尿意开闸放水是不能算作起夜的。26岁的李白显然还没到尿急尿频患前列腺病的年龄,本人又不是弱智,他应该不会让自己专门在深秋里起夜,干出此等没出息之事。既便偶尔起夜,鉴于气温缘故,他哪能出屋去呢?你能想象李白是一手提着夜壶一手挽着睡裤咏出的千古名诗吗?
这确实不太可信。令人不信的还有,一个人在屋内即使能看到月光,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举头望到月亮的。如果李白夜不成眠,孤卧床上。他真的看到了透过窗子洒在床前的月光,空明清凉,象秋霜一样。但在床和窗的高度与角度上,他几乎不能举头望到比房檐更高的位置了。然而接下来他如何低头思故乡呢?那样的动作应该称作“埋头思故乡”才对吧。
所以说,李白没有上床。他的身体应该是站着的,能走动的,穿著衣服的。从他与月亮的协调性上看,他是身处在一个眼界较为开阔的空间里,而不是视野受限的屋内。那么,李白是在扬州旅舍的院子里。他所看到的月光也不是窗户大小的一块,而是整个院子里辅满了清冷皎洁的月光。
院子里哪来的床呢?李白不会傻到深秋里还在露天睡觉吧。当然不会。那这一个“床”字就很是关键了。
据查,床在古代有五个解释。一是井台,二是井栏,三是窗的通假,四是卧具,与今义相近。五是胡床,即躺椅一类。可见在以上五种含义里,四种是适于屋外的。我们为何非在睡觉的床上纠缠不清呢?
依我所见,我同意此处的床,含义为井栏。因为在古诗和思乡的文章中,水井往往是让人联想到故乡的具体物象。而井栏的形状正可凭人倚靠,供人暇思。以月亮和水井,引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是再合适不过了。
试着译一下:倚在高高的井栏旁,洒一地清凉的月光,多么象遍地铺满的秋霜!在这寂静的秋夜里,抬头望天上的月亮,低头想月光下我的故乡。
李白真得没上“床”,井栏正是对人起着保护作用的,他没必要在客乡的夜里,去做一件如此冒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