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只是知识的传播者、代言人,她横亘在知识与学生之间,判定学生自身是无法习得知识的,必须通过教师这个中介来输送与传递。于是,才有了“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需有一桶水”,教师讲授的永远是正确的、标准的、必须让学生牢固掌握的经典知识。在这样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只见“知识”不见“人”。正因为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只是被贴上“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标签的知识传授者,因此,我们看不到教师最真实的那一面,也许教师苦口婆心解释的道理连自己都不一定相信,也或许数十年如一日的标准答案让自己也心存质疑,但这些都被遮蔽着,师生之间的所有交往都发生在“知识”的传送带上。
然而今天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知识正在以几何级速度增长,获取知识的通道变得平等而开放,教师不再拥有知识霸权地位。当教师与学生第一次以相同的“学习者”身份出现时,教师必然需要回归真实本性。于是,就有了一个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教师与一群同样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学生之间的学习交往,教师将自己置身学习之中,把学生“代入”共同学习的状态,教师可以有情感表达,可以有态度立场,可以去质疑追问,更可以坦言自己的未知,甚至求教于“先知学生”,也只有这样“最本真”的教师才会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发现学生。
专家们认为,教师传统角色将消解。未来教育将变得更具个性化,教师作为权威专家、知识来源这样的传统角色将产生变化,73%的专家认为,教师角色将向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方向转变,教师将成为“学习的促进者”。这也体现了师生关系的一种根本性转变,教师完全主导的角色正在向师生共同引导课堂的方向发展。
而学校会变成什么样呢?专家们认为,学校将成为一个以课堂为点的全球交流网络。未来的学校是“一个有社会交互的学习环境”,单一演讲者主导的教室将变为研讨室,学生可以在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下聚在一起交换想法和观点。作为这种合作学习形式的结果,教师不会用我们今天常见的方式教学,相反,一个有30名学生的教室将变成有31名“教师”的研讨室。
未来的教师应该具有继续学习的要求、能力和习惯,并不要求他通晓一切后才走上教师的工作岗位,但要求他应该知道什么是必须精通的知识,从哪里获得和怎样获得这些知识,以及如何运用知识去帮助他人。处在“信息社会”的教师,应该懂得如何获取信息,如何处理信息,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
他一定了解所教的学科,不仅仅是他将要教给学生的那些知识,而是如何最大量地教给学生。他一定能够通过使学生认识到他们能在大学里学到什么以及如何研究和解决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来鼓励学生不断进步,并使他们保持强烈的好奇心??这个世界上还有比他今年在课堂里所能学到的多得多的东西。
他必须对所教的内容及其与生活中问题的关系以及其它领域的知识非常熟悉。他必须知道他的学生对不同的刺激将会产生的反应。他一定痛恨由于无知而带来的无知,但他热爱那些不断进步的学生,热爱所有的学生。
从“教”师到“导”师——今天,他们的职业正在发生重大转变。他们不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习的设计师。他们是触发者、协助者,是促进者、引导者。未来的教师是什么样?我们应该怎样重新界定他们的职能、重新想象他们的角色?
美国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提出五项“核心建议”来作为国家教师标准的基础:“(1)教师对学生及其学习负责,教师熟悉所教科目,并知道如何将其传授给学生;(2)教师负责管理和组织学生的学习;(3)教师要对他们的经验进行系统思考并从经验中学习;(4)教师是学习化社会中的一员。”
日本教员养成审议会的审议报告就是教师“专业化”观念在教育制度上的体现。这个文件突出了作为现代教师的使命感:保障学生的学习权。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建议者,只有立足于保障作为人权的学生的学习权与发展权的视点,才具有价值。就是说,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在于学生的权利——发展,学生不是教师专业属性的附属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