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什么
(2010-01-14 16:10:31)
标签:
北川中学教育唐高平感悟 |
孩子需要什么
中国的教育者即家长和教师,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孩子需要什么,希望什么,而是按照教育者本身的价值观念和认知在对孩子进行这样和那样的灌输,所有的教育都是教条式的,都是一个模式,都是希望和要求孩子成为教育者自己。
中国的孩子,在还很小的时候,也就是在读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大家都有理想,家长老师问孩子长大要干什么,孩子们都能够说出自己一系列的意愿,有的要当科学家,有的要当医生,有的说我以后要当大官,有的说我长大一定要挣很多很多的钱。。。。。当他们长大了一些的时候,在他们小学要毕业或上初中的时候,如果如果老师家长再问他长大了要做什么的话,他们会说,我要想某某姐姐或某某哥哥一样,长大后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大学毕业找一份好的工作,当他们上高中的时候,如果在问他今后要干什么的话,他(她)说,我不知道。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实际上在最初孩子们就听家长告诉他们说,要他们长大后当什么当什么,这些时候他们可能就不知道什么是什么,而家长给他们这样说,他们也就按照老师家长说的去说,去做,甚至很多小孩子就是在家长的这种教育中走过,当孩子不想学习了,老师家长说,你不想当科学家了吗等等什么的,利用一系列的手段对孩子进行灌输,孩子就又努力的学习吧,但是孩子们越来越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了。
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家长对孩子们学习的要求是越来越高,学习的负担是越来越重,家长总是要求孩子们一定要考上大学,不然以后就只有讨口要饭,以后就找不到工作,而孩子们这个时候完全被老师家长左右了,只有听家长的了,而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思想完全没有了。
孩子们需要什么,有几个家长真正的去考虑过,有多少个老师能够去考虑呢,孩子们还要,他们一方面要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建构自己的健康的心理。
爱是容忍、慈祥、不嫉妒、不夸张、不自大、不动怒、凡事包容,凡是相信,凡是盼望……孩子最需要的爱就是无条件的爱。孩子最害怕的就是被遗弃与遗忘。对孩子来说,母亲的爱是无条件的包容,这种无条件的爱会使人感受到很深的“安全感”。人一旦有了安全感,自信、稳定、自在的感觉就会油然产生,这样,人才能勇敢地冒险,不怕艰苦。这种爱的需要是人类的最基本的需要。
孩子在小时侯,通过父母的爱抚、拥抱、摇动等亲昵举动,很容易体会到被爱。但在长大的过程中,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意见与看法,有了自己的朋友与世界,有了自己的喜好与语言。这时候嘘寒问暖,也能使他们知道父母爱他们。但是能让他们“体会”到父母无条件的爱,就需要聆听他们,使他们感受到被了解、被接纳。青少年尤其需要被聆听、被了解,因为他们受到许多压力,但却无处表达、申述;另一方面,由于内分泌的影响,孩子的情绪相当不稳定,若父母能了解他们,一定对他们很有帮助。
孩子有独立自主的需要
孩子在小的时候,他们都具有依赖性,随着孩子长大,作为家长要允许他们尝试走出家庭与依赖的小世界,并能随时给予他们关怀、支持与鼓励。这个独立自主的需要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孩子在这两个阶段没有受到鼓励与支持,他的自我感就会发生混淆、困难甚至薄弱的现象。当他长大之后,就会有做决定的困难,很难信赖自己与别人,常常要依别人的意见看法来行事,自己很怕有独立不同的看法。显然,如果真是这样,其内心的冲突会影响到他与外界的来往。
每个人都需要“成就”一些事情,自信心、自尊心才会由此建立起来。小孩子尤其需要被鼓励与引导,自己独立地完成某些事情。这个成就的需求有很大的相关性。在有关的心理学理论上,三岁到六岁这个阶段是培养一个人成就、自信的关键时期。做父母的如何能满足孩子的这个需要呢?其实也不难,就是要放手让孩子们去做一些事情,不要因为怕他们会失败而代替他们给予太多的指导,“放心”是很重要的方法。
孩子有游乐的需要
每个人都需要游乐,听音乐、玩游戏、骑马、聊天等,这些都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知识轻松自在而已。现在的许多孩子弹琴、下棋、游泳等都成了功利性的目的,父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严重阻碍了孩子们的心情放松和得到平衡的发展。一个再成功的人,如果没有休闲的时间放松自己,活起来就像一盘失了味的菜,不只是生活没有意义,心理也会出如自私、没有同情心、古板等倾向,甚至成为有暴力倾向的人。
另外,我们要时刻注意到,孩子在长大,他们的思维在不断的发展,在很多时候他们并不想我们只是把他们看成小孩子,他们需要平等,需要理解与宽容,我们家长和老师应该对他们进行正面指导,同时关注他们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