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究竟是不是是虚构的,自来便有人争论,作为一个红楼爱好者,我也对这个问题思量过,在看了很多关于它的资料以后,我认为它应当是带有一点自传性质的。
在这方面我愿意赞同周汝昌的考证:书里的贾政,贾赦包括老太太都是现实中存在过的人物,而且这对兄弟在现实生活中应该是一个过继给了贾母,而另一个只是她的一个侄子而已。书里对这一点的描写是很多的,那次凤姐和平儿商量府里的事情的时候说迎春嫁人算是“那边”的,不算。这句就很奇怪了,如果迎春真的是老太太的孙女,那么她嫁人没有道理与荣国府无关。在写到迎春与孙绍祖的婚事的时候,作者也写道老太太心中虽不甚乐意,但想到她是亲父主张,自己何必出头多事,因此只说知道了三字,余不多及。第三回里,老太太的外孙女出现的时候,她都能如此激动,那么如果迎春真的是她的孙女她应该只会更疼才对,怎么反不及对待林妹妹呢?更奇怪的还是那句她是亲父主张,自己何必出头多事,试问作为迎春的祖母她管迎春的事怎可称之为“多事”?后来兴儿在说到府里的事情的时候,说大太太嫌二奶奶的紧,如果不是老太太拦在头里,早把她叫过去了。作为老太太的长孙长媳(暂且不管贾琏的哥哥是谁),她管事不正常吗?为什么大太太要叫她去那边,还说什么自家的事不管,倒替人家去瞎张罗。如果他们真的是老太太的儿子媳妇的话,是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的,因为那府里的事就等于是他们自家的事,不是吗?当然还有一点奇怪的也被人指出,那就是作为老大,贾赦为什么会住到荣国府?作者为什么不把贾赦贾政的身份颠倒过来让贾赦成为老二呢,这样一来他住到府外面不就顺理成章了吗?事实上即使他真的这样写了我认为对于全书的影响也不会很大.还有一点也值得深思,那就是在书里绝大多数的时候,府里的上上下下都称王夫人为“太太”,邢夫人为“大太太”,这就又不在我的理解的范围了,为什么他们不喊王夫人为“二太太”呢,古人不是特别注意这一类的事情吗?这种如果全书真的是虚构的,没有理由他会这么多次的前言不搭后语,我认为这些都从反面写出了在现实生活中这对兄弟的境遇确实如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解我方才写的这些问题。包括他们两个为什么大的住在府外,小的住在府内,以及老太太对迎春婚事的态度,还有众人对邢王二夫人的称谓,毕竟王夫人是确实的荣国府的正经太太,可是偏偏她真的有一个嫂子,所以大家只能这样称呼。
关于李纨与元春的身份,也确实值得商议,尽管书里确实交代了他们是宝玉的嫂子,大姐。可是有那样一个细节偏偏与作者的交代相违背,你注意到了吗?在〈葬花词〉之后,林妹妹和宝玉吵嘴,此时宝玉说出了这样一段话“我又没个亲兄弟亲姊妹.----虽然有两个,你难道不知道是和我隔母的?我也和你似的独出,只怕同我的心一样.谁知我是白操了这个心,弄的有冤无处诉!”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一个事实,那就是宝玉乃是王夫人的独生子,所谓贾珠,元春是他的哥哥姐姐只是作者的一个托词,在现实生活里,宝玉和林妹妹一样都是“独出”,否则他怎会说出这样的怪话?元春这个人物要么是虚构出来,要么她就是宝玉的一个堂姐,总之她不会和宝玉同父同母。而对于李纨刘心武说她是真实生活中曹寅儿子的媳妇,也就是老太太原型李氏的媳妇,书里是把她矮了一辈来写,曾经我信服过,可是后来想到若真是如此,那么她的儿子贾兰不就是李氏的孙子了,那么她怎么会疼宝玉比疼她亲孙子还多?也许是想到这一点刘心武又指出贾兰兴许不是李纨亲生,也许真实生活中她的原形马氏没有能够把遗腹子生出来,这也是我能想到的解释,不管怎样她不是宝玉的亲嫂子我认为是无疑的。
关于〈红楼梦〉是虚构的还是有生活依据的,我坚持认为它是带有自传性质的,这一点也是鲁迅先生说过的,我相信他的判断。另一个有力的证据在于批语上,我看自己的那本重评,里面确实常有“是有实事”“展眼二十年矣”,“作者与余实实经过”之类的话,如果他是胡编乱写我不认为曹雪芹就会容忍他这么写。有人说如果真是如此,那么曹雪芹为什么会把贾母的生日写的那么奇怪,一会说她是正月的生日,一会又写她是八月初三的寿辰,因而极力说它就是虚构的,否则曹雪芹就太不尊重他的这位祖母了。可是我认为小说就是小说,是不能与现实画上等号的,就算老太太的原型是李氏,也不一定就要把现实中李氏的一切都套到老太太身上,这正是小说与现实不同的地方。
若非亲身经历,曹雪芹又怎会写出如此一部千古好书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