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西老窑瓷说             黑釉篇

(2008-10-13 09:35:09)
标签:

文化

分类: 雪野的古玩

 

 

   山西老窑瓷说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黑釉篇

 

2山西浑源窑 辽金黑釉26厘米  山西老窑瓷说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黑釉篇                                3山西介休窑 剔花兰蝶纹大酒海元代 高32

 

 

   山西黑釉瓷,始于唐代。成熟于宋辽。

   在金元时走向鼎盛。这在山西考古研究发掘各诸窑口均有文献。在宋辽金出土中常有碗、罐、瓶、灯、炉等经常出现。特别是黑釉剔划花梅瓶、划花梅瓶,其娴熟的纹饰让人叹止。

   故宫博物院现藏的元代黑釉剔牧丹纹花口瓶,其工艺与造型堪称一流,并上有:介休窑划刻款。其下为假高喇叭口圈足,造型大气,应是一件赏器。

                                                                                                      山西黑釉瓷器的分布:

   晚唐时的万年罐,其胎质灰白细腻,手感轻,类型于唐三彩、五代白釉胎质。釉厚,釉色亚光显红,明显玻璃釉比量少,多水土沁失黑。其窑场应在长治、晋城、霍州。

   北宋朝徽宗尚白,白马、白衣,可以说素面朝天。定窑白釉的兴起,当然与皇室的嗜好应生。但黑釉仍是贫民百姓的日常用品,包括磁州窑系。也就在这时,山西诸窑争先效仿,山西的平定窑、介休窑、浑源窑、霍州窑,白磁大量出现。这样便形成了以黄河为界的南青北白。

   同时黑釉由于吉洲窑的久经不衰,山西诸窑口的黑釉印花、贴花、划花、狗添红、兔毫、雨洒、油滴、黑红双色、黑釉白边、黑釉填白……大量出现。

   山西黑釉瓷的传递与扩散,经笔者多年的收藏及考证认为是由南至北的走向。在唐宋繁盛一时的黄河碛口、磁器口古镇是南来、北往、东下的瓷器集散地。这样就有了山西诸窑口瓷工们的集各窑所长,取其精华,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独特条件,将全国瓷制业的大揉合。前几年在黄河下游出水的南宋沉船中证实了这一点,沉船中打捞出水的瓷器有:吉州窑、耀州窑、龙泉窑、其中黑釉狗添盏、兔毫碗、均窑碗、定窑器,均为山西诸窑。

   当然,这亦与山西丰富的制瓷资源相关。

   山西诸窑由南向北的分布大抵为:运城、临汾、霍州、长治、晋城、河曲、汾阳、介休、潞州、榆次、平定、寿阳、太原、阳曲、宁武、山阴、大同、浑源、阳高……从部分窑址的挖掘,大都以黑釉为主。

 

           山西诸窑黑釉瓷的鉴别        

                                          

   山西黑釉瓷器大都为民用器,俗称老窑瓷。—意为古老之瓷,二意为老百姓用瓷。

   山西史上有两次大移民,因黄河连年改道,山东、河南、河北逃荒至山西的人口集聚过盛,当然也就促使山西制瓷业迅速发展。战争的平息 河患的稳定、国家的戌边垦田、明代最后一次大移民,形成了洪洞大槐树的根祖文化,这样也就把山西的人文文化撒遍了世界,有关公为例。

  (一) 胎质。

   山西南部窑口至太原为界,其胎质细密,且轻溥。造型秀雅,有中原汉文化的传承。

    太原以北至大同、阳高,胎质粗疏,且厚重,造型粗犷,有游牧文化的气息。其胎质可见瓷石棵粒,这与地方瓷泥材料有关。当然,精细瓷器也甚称绝伦,如浑源窑。

   (二)釉色。

  南部釉色纯正,且釉溥,这与胎质的细腻有关。北部相反,且大多有流釉现象。釉色的窑变南部为片状、有时窑温过高会整体窑变,上红下黑。这与胎质的含铁含铜有关。而北部的窑变为点状、雨淋墙状,其实这种窑变是疵品,但这种火焰所形成的自然之美,给了人们一种艺术的成享。

   (三)绘画与剔、刻、划、印纹饰。

   山西南部的纹饰大都写实,刻画细腻,而北部的纹饰大都写意、豪放,一只鸟可以一笔而成,有大朴大拙之美。

   (四)文化的形成。

   山西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混杂文化,包括人种的混合,这样就形成了文化的多元化。这种多元文化源于战争,胡、汉、金辽没完没了的拉锯弃夺,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营盘是永存的,这营盘就是强大的汉文化,汉文化的大通化是必然的,包括强大的康乾大帝,这就是文化的魅力所在。而这些文化的演变,均记录在了不朽的瓷器之上。这也就是人对瓷器的追捧,对文化的热衷。

 

山西老窑瓷说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黑釉篇                                                 元代 烛台                                         山西老窑瓷说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黑釉篇                                                  元代  大同窑  黑釉窑变酒器                 元代大同窑   剔花梅瓶高32厘米卡                                                                      

 

元代  黑釉狗添红簋式炉   径25厘米浑源窑  甚为罕见

 

 

                                           初稿于08   10   13日   山西古玩城

                                           公告    本文图片及文章版权属酒王雪野大原堂所有

                                                   刊发与转发请注明出处    个人藏品

           本稿为暂定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秋天的风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