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字“九”上为什么不能加点?

标签:
教育 |
http://s11/mw690/001vMUkSzy7dWskdEgiea&690
(层林尽染)
“染”字“九”上为什么不能加点?
武汉一中
今天9月1日,开学的第一天,我在高一(12)班上课,早自习要求学生背默《沁园春•长沙》,上课前安排两个学生分别默写上、下阕,第一个学生写错“层林尽染”的“染”字,将“九”写成了“丸”,还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万类”写成了“万物”,第二个学生将“浪遏飞舟”的“遏”字少写了一画竖折。我分析了“万类”不能写成“万物”的原因,也解释了“遏”字的含义,还讲述了“响遏行云”的故事。但却没有讲“染”字为什么不能加点的原因,也没有解释“遏”字为什么不能少一折,因为我也不知道。
后来想起此事,赶紧翻查《汉字源流字典》,才恍然大悟。字典对“染”字的解释是:“会意字。古代颜料取自多种植物,染色时也要反复染几次才能染好,染料须经水溶解或稀释方可使用,故篆文从九(表示多),从木,从水,会使丝帛着色之意。”原来,“九”与染料的原料和染色工艺有关。字典对“遏”的构件“曷”解释是:“会意兼形声字。篆文从曰(张口说话),从匃(乞求),会大声喝止之意,匃也兼表声。”字典对“匃”的解释是:匃、丐、匄为异体字,“匃”“匄”同源,“会意字。甲骨文从人,从亡(目无眼珠形),会盲人求乞之意。”原来“遏”字的竖折(└)是“亡”字的竖折,如果将其省略,该字便无法解释。
什么叫教学相长?什么叫“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便是很好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