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富士康的残酷,是跳楼者的悲哀(原创)
(2010-05-25 11:17:17)
标签:
谢国良谢国良品牌营销壹零壹度富士康跳楼事件人性观察 |
分类: 情感心绪杂谈 |
文章转载请署名并载明出处_ 谢国良品牌营销智库http://blog.sina.com.cn/brand0769
近日,很多大小媒体纷纷都在报道有关富士康第十跳的新闻事件。足可说明,富士康因员工频繁跳楼的事件,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不少的网友把富士康称为“血汗工厂”或“血泪工厂”,并纷纷责斥富士康非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利用变相的方式让员工“自愿”进行加班加点。有不少的专家学者也各自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及立场。,以图通过“富士康跳楼事件”来深度解构企业管理的危机和缺失。
在更多焦点和矛头都一致指向富士康的时候,本人认为这是一种思维极限及狭隘思考的结果。频繁的跳楼事件,无疑可以证明富士康的管理及经营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我相信这点无可非议。然而,作为一个以制造业为主的世界五百强企业,作为一个全球拥有好几十万人的大型世界级工厂。有哪一位企业管理大师能保证做到绝对的无任何问题并达到企业与员工绝对的和谐?
本人一直对富士康的跳楼事件都较为关注,并高度注意有关媒体跟进报道最新的事件处理动态。目的在于透过该事件,能对人性做更细致及深入的观察与研究。同情弱者向来是人类的本能性格。而富士康企业与员工之间,无疑员工所代表的是弱者,而富士康所代表的是强者。正因为是这种角色的定义,才导致到更多负面的谴责及谩骂之声统一抛向了富士康企业。这就是人性习惯的思维定式。
在一片对富士康的谴责声中,本人则认为发生在富士康的这十起员工跳楼事件的发生,不是富士康的残酷(哪怕该企业有千万个不是),而是跳楼者的悲哀(哪怕你真有千万个不得已的委屈或苦衷)。活着就是希望,自古以来有多少人经历了多少死亡的挣扎,最终靠信念活了下来。他们选择活,绝对不是苟且偷生,而是对生命的珍爱。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选择死,只是对自我生命价值的一种藐视,当自己选择这种方式来过早结束自己的生命时,你已经给社会带来了压力和负担,同时也直接给你的父母和亲人带去了无尽的悲伤和痛苦。
即使是因为富士康企业有太多的管理程式令你无法生存,也让你无法获得最起码的自由和人格的尊重……,但你完全可以选择离开,你有离开的权利,也有离开的自由。人不能改变世界,可以改变自己,但绝非是结束自己。当然,如果你的基本合法权益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你更可以通过法律的途径来取得对自己权益的维护,你可以不相信自己的父母兄弟,但你一定要相信党,相信国家。
而透过这十起跳楼事件中,他们均是在富士康入职并不是很长的员工,另外年龄最大的才20岁出头。还有比较特殊的家庭背景或成长环境,这正因为这样,才让他们形成了忧郁、闭塞、极端、消极的性格。而这一切,更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当下年轻一代的生存本能是何等的脆弱,严重缺乏了最起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今,经济越来越高速发展,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如果没有树立一种自立自强,努力改变人生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必然会导致到更多的人不仅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国家的进步,反而会破坏到人与社会以及家庭的和谐。
当社会很多大小媒体还在大力报道有关富士康跳楼的新闻事件时,当大家还在贬责富士康的种种不道德行径时,并称之为该企业是“血泪工厂”时,本人则认为,这不是富士康的残酷,这反而是跳楼者的悲哀。难道,你选择这样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不是弱者的表现吗?这不是对亲情漠然的体现吗?当人都无法去自强时;当人面对很多的问题及现状,不选择用积极的方式和达观的态度来想法设法解决时;当人为了逃避不利的现实,选择放弃亲情时;当人为了选择用死的方式,试图来证明自己的委屈或者受到不公正、不公平的待遇时;当人为了选择用死的方式,试图来获得一点可怜的安抚费或赔偿来留给亲人时;这些人,难道除开用“悲哀”来定义之外,难道还有更合适的词语吗?难道这种人性还值得提倡?
补充:当我正在上传这篇博文时,网络讯息传来,今日凌晨“富士康的十一跳”又发生了。这位小伙子,又用自己的“英雄”行为漂亮完成了最“优美”的一跳。我相信这种动作绝对不逊色于奥运的跳水运动员。
-----
谢国良(于壹零壹度品牌策略寓所)
实战品牌营销策划人、策略专家、资深品牌讲师、精英智库专家成员
壹零壹度品牌营销策划机构/首席执行官、高级合伙人